張曉坡
“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教學目標設計的維度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對這一維度的認識仍較為模糊,重視不夠,輕視甚至忽視,“過程與方法”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因而,如何建構科學的語文教學過程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知道,語文學習從一定角度來說就是語言的實踐活動,即語言的理解感悟和語言的運用表達。這里所說的理解與感悟就是對文本語言進行品味與領悟,是以文本語言為基點,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言鑒賞與評價能力,進而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語言的運用表達是指在語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対語言進行有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思維能力。
那么,我們該如何建構語文教學的過程觀呢?我認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對語文課程的理解與研究,對課堂教學的預設及實施教學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反映出一個教師的知識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等教育理念,以及對課堂模式的思考。因此,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嘗試。
一、整合教學觀念 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我們教師首先是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樹立新型的教材觀、學生觀、教師觀和教學觀,設計合理的課堂內容和課堂結構,通過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達成教學目標。
就語文來說,課堂教學注重語言的體驗和對文本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那么,教師首先要深入地閱讀文本,吃透教材。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教材是“學”的教材,而不是教師“教”的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教材,把學生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出發(fā)點,不能只見教材而不見學生。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識不應該是靜態(tài)的固定的信息讓學生接受,知識為我們提供的是思維的材料,是動態(tài)的、“活”的思維資源,它應當激發(fā)我們的思考,供討論與探究的。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角,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成長”的對象,而不是被加工、被灌輸的對象。這是我們應當秉持的學生觀。當然,學生觀變了,教師觀也必須隨之變化:教師不再是課堂的唯一主宰,而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傾聽者,是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對話的人。教師在學生與教材之間起到一種黏合的作用,即引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感悟和體驗文本的內涵。而現實教學中我們不少的教師是先自己咀嚼文本,然后將自己的理解講解傳授給學生,這樣,我們教師就成了知識的二傳手,我們在阻隔學生與文本的直接交流。我們應當做到幫忙而不代勞。這是我們教師對自己角色的定位。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理念的指引下,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程序,以此來實施課程教學,其中自然包含了教學方法的運用。這就是“過程與方法”的維度。新課改以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這一學習理念的提出鮮明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立足于學生,貼近學生,可以是具體的方法指引,也可以是思維層面的點撥,但既要實用,可操作,又要適應教學目標的要求。
通過整合教學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對知識、教材、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等教學元素形成科學合理的認識,從而為我們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二、優(yōu)化課堂結構 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經歷學習,體驗學習之樂趣,享受成功之喜悅的地方,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融合,共同成長的地方。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形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因而,變革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必然選擇。
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對各種教學元素進行合理的組合和編排。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因此,課堂結構要圍繞“學”來設計和安排,以突出學生發(fā)展的主體地位。筆者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設計課堂結構的。
(一)自學質疑
學以疑為貴,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發(fā)現疑問并通過探究交流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也是我們語文教學所應達到的目標之一。據此,自學質疑,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閱讀體驗文本時,必然會產生一些疑問,在隨后的課堂活動中,如果能夠解決這些疑問,學生必將獲得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經過自學質疑的訓練,可以大大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這對于改變當前學生缺乏問題或問題意識淡薄的現狀是大有裨益的。
(二)交流展示
這是學生展示自我的環(huán)節(jié)。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交流學習感悟,呈現問題,比較異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陳述自己的疑問或見解,提升其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互動探究
除了文本的重難點外,那些開放性的,有比較鑒賞價值的問題皆可成為我們探究的對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和討論。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互相學習的習慣,即感受他人是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
(四)點撥評價
這是充分體現教師教學智慧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交流與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的點撥須切中要害,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精當的點撥會帶來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同時,教師積極性的評價也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巧若拙。
(五)拓展延伸
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途徑。拓展延伸當立足于文本,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強化教學主題。有效地拓展延伸必定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提升其知識的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過程觀涉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教師的“教”,先得有科學的教育理論做指導,即理解并整合各種教育教學理念,形成活性的教學思維,以此設定教學內容,預設課堂結構。只有做好了這兩個方面的工作,我們的教學才會抓住綱要,有的放矢,才會更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