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斐
在現實生活中,學優(yōu)生和學差生的區(qū)別不在于智力高低,而在于后天的一些因素,如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習慣、創(chuàng)新意識等。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有特殊的意義。下面談談我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
首先要樹立學習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其次,學生對社會、對人生要有正確的認識,將自己的努力和祖國的美好未來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學習的熱情才能真正地激發(fā)起來。因此,可以結合課本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如華羅庚、陳景潤的事例等等)或有趣的數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探索相關定理、公式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
例1 探索平方差公式
道具: 一張正方形紙片、剪刀。
問題:在一張邊長為 的正方形紙上,剪掉邊長為 的小正方形,用余下的紙片重新剪拼成一個長方形,然后用兩種方式表示長方形的面積,你能發(fā)現什么?
做法:如左圖,將 部分去掉,剪下 部分,將其拼貼到陰影區(qū)域,則構成了一個長方形。
結論:表示長方形面積時,有兩種表示方法:①在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為 ,寬為 ,則其面積為 。②在除去 部分,未重新拼貼前,長方形的面積=大正方形面積-小正方形面積 = 。
綜上可得: ,即為平方差公式。
例2 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
道具:兩個相同的三角形紙板、剪刀。
做法:將一個三角形紙板的兩個角∠ 、∠ 剪下來,再和∠ 拼在一起,發(fā)現剛好拼成一個平角。然后,再將拼好的平角移動如圖 的位置,且保證兩個三角板角度都為 的那個角重合。
結論:發(fā)現角度同為 的兩個角互為內錯角, 角度同為 的兩個角互為同位角。從而運用學過的理論依據(平行線知識)推導出: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
通過類似上面的動手操作,啟發(fā)學生自己總結出公式定理。讓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制作教具,實物在手,看得見,摸得著,對它們的特征記憶深刻,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三、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學習情感
教學過程是信息傳遞交流的雙向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首先要尊重理解每一位學生,對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具體分析,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更要有耐心,多鼓勵,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重視。其次,教師在教學上語言應當準確、生動、通俗、感人,要精心設置教法,喚起學生探究知識的強烈情感。
此外,學生的學習情感、動機與興趣易受外界諸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善于觀察,加強情感的深度,強化動機的力度,培養(yǎng)興趣的濃度,以使學生的學習心理積極健康地發(fā)展。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意志
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實現學習行為的根本保證。教學中,有目的地不斷用生動的榜樣言行范例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學習意志,如講數學史、數學家軼事,數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等,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樹立自己仿效的榜樣。
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穩(wěn)定,興趣容易轉移,上課容易分心,在課堂上要不斷以目光、表情、手勢以及聲音的變化或者做必要的停頓來警示他們,使其感到自己始終置身于老師的關注之下,從而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學生依賴性強,不愛動腦筋,抄作業(yè),教育他們認識到做作業(yè)是自己學習過程的真實記錄,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獨立完成作業(yè)雖是長期的艱苦的事情,但對學習有利,讓他們明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在認真復習的基礎上,“強迫”自己去獨立完成作業(yè),養(yǎng)成良好的自控力。
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行為過程中實現的,一定的學習行為,重復多次就會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好的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而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阻礙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只有學生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變被動為主動。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尤其需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堅持“預習、認真聽課、課后回顧、訓練鞏固”的學習步驟,從而形成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
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什么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問題。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便是思維獨創(chuàng)性的表現。教師應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這樣能使學生的思維從求異、發(fā)散向創(chuàng)新推進。
例:已知 ,且 ,則 的值等于________。
解法1:用主元法,將a視為主元,由已知可得 ,分解因式,得 ,即 ,由于 ,故有 。
解法2:利用配方,由已知,得 ,從而 解法3:構造一元二次方程,由已知 ,故方程 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分解因式,得 故 ,由于 ,故
解法4:利用等比性質,當 時,均有a=b=c,從而 ;當 ,
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往往蘊涵于求異與發(fā)散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fā)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guī)的獨創(chuàng)。學生學會了這種思維模式,便可以全方位地考慮問題,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尋找盡可能多的設想、思路、可能性和聯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思維流暢,能隨機應變,達到高效率學習的目的。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有信心塑造學生、有耐心理解學生、有恒心改變學生,我們就能在不斷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