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壯志 宋艷東 師曉杰
中圖分類號:S85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06-0060-02
摘 要:從20多個養(yǎng)雞場的發(fā)病雞中分離出可疑菌株,經常規(guī)方法培養(yǎng)、純化、鏡檢及生理生化鑒定,分離鑒定出 18 株雞致病性大腸桿菌(ED1、ED2、ED3、ED4、ED5、SD1、SD2、SD3、SD4、WD1、WD2、WD3、WD4、ND1、ND2、ND3、ND4、ND5),有 12 株分離株被鑒定出血清型,血清型主要有 O78、O35、O36、O1、O2、O5、O18。其中 O78 共有 4 株,占 33.3 %,O35 共有 3 株,占 25 %,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分離的大腸桿菌對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敏感,對環(huán)丙沙星,強力霉素,諾氟沙星中度敏感,而對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產生了耐藥性。
關鍵詞:雞大腸桿菌病;血清型;分離;鑒定;藥敏試驗
1 前言
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菌(Escherchia Coli,E. 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類傳染病的總稱。但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胚胎病[1]。正常的人類和動物的腸道內寄居絕大多數(shù)菌。然而,一些大腸桿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細菌會侵入腸外組織,器官或血液毒性,可引起人類和動物細菌性病。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來源
病料來源于山西地區(qū)各養(yǎng)殖場及養(yǎng)殖戶送檢的病、死雞,臨床剖檢有典型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或卵黃性腹膜炎,疑似為大腸桿菌病。
2.2 方法
2.2.1 大腸桿菌的分離與培養(yǎng)
無菌取病料接種于普通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37 ℃恒溫培養(yǎng)24 h后觀察菌落的形態(tài)。取中等大小、圓形隆起、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菌落,直接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依紅美蘭瓊脂平板和血瓊脂平板,37 ℃培養(yǎng)24 h。置4 ℃冰箱環(huán)境保存?zhèn)溆谩?/p>
2.2.2 生化試驗
選取在伊紅美藍瓊脂上生長出的帶金屬光澤的黑色菌落,選取在麥康凱瓊脂上長出的磚紅色菌落進行生化試驗。作糖發(fā)酵試驗、吲哚試驗、M.R試驗、構椽酸鹽利用試驗、V-P試驗、三糖鐵試驗,在37 ℃培養(yǎng)24~48 h之后觀察變化。
2.2.3 藥敏試驗
用藥敏片進行實驗操作:用酒精燈火焰把接種環(huán)滅菌,然后接種環(huán)挑取一定量的細菌培養(yǎng)物,將細菌涂布到平皿培養(yǎng)基上,涂布的時候用劃線的方式[6]。
判定標準見表1。
3 結果與分析
3.1大腸桿菌的分離
在無菌條件下采取病料,接種到培養(yǎng)基,37 ℃培養(yǎng) 24 h 后,普通肉湯呈均勻混濁,試管底部有淡白色粘稠沉淀,輕輕搖晃呈云霧狀散開,并有臭糞味。在營養(yǎng)瓊脂平板上,為圓形微凸起,表面中等大小,光滑濕潤,淺灰色半透明菌落,在血液瓊脂上出現(xiàn)菌落邊緣整齊,并有隆起的灰白色,菌落較大,多數(shù)不溶血。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形成菌落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濕潤呈現(xiàn)粉紅色。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形成菌落帶有金屬光澤呈現(xiàn)紫黑色。
3.2.1 染色鏡檢結果
病死雞心、肝組織及培養(yǎng)物涂片染色鏡檢可見大多數(shù)分散排列,偶爾有 2~3個連在一起,兩端鈍圓,兩端濃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3.2.2 生化試驗結果
分離到的 18 株菌,各菌均對大多數(shù)糖類產酸產氣,如葡萄糖、甘露糖、緩慢發(fā)酵蔗糖果糖、乳糖、麥芽糖、,MR 試驗陽性,三糖鐵底層產酸,V-P 試驗陰性,尿素酶試驗陰性產生靛基質(表2)。
3.2.4 藥敏試驗結果(抑菌圈直徑平均值,單位:mm)
由表 3 可以看出:分離的大腸桿菌對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敏感,對環(huán)丙沙星、強力霉素、諾氟沙星中度敏感,而對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產生了耐藥。
5 結論
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分離的大腸桿菌對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敏感,對環(huán)丙沙星,強力霉素,諾氟沙星中度敏感,而對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產生了耐藥。
參考文獻:(6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