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膽結石患者152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6例,觀察組患者在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鎮(zhèn)痛泵使用情況、并發(fā)癥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鎮(zhèn)痛泵使用率分別為6.6%、19.7%,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 P<0.01;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對照組為69.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術野清晰、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膽結石膽囊切除術腹腔鏡開腹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8-0048-02
膽結石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由細菌通過血液循環(huán)或腸道進入膽囊,引發(fā)膽囊炎,進而改變膽汁成分及膽汁濃縮,最終形成膽結石[1]。膽結石主要臨床癥狀有惡食油膩、膽絞痛、上腹隱痛、左肩疼痛、膽囊積液等,患者普遍存在病史長、病情發(fā)展快、風險高等現(xiàn)象[2]。本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xiàn)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2例膽結石患者,均經(jīng)X線片、超聲等檢查確診,并排除腹部惡性腫及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齡36-71歲,平均(49.3±6.8)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7.9±1.7)個月,其中單發(fā)性結石57例,多發(fā)性結石19例;對照組76例,男36例,女40例,年齡37-75歲,平均(52.1±5.9)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7.2±1.5)個月,其中單發(fā)性結石61例,多發(fā)性結石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糾正酸堿度及電解質(zhì)平衡、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取平臥位,術前實施全麻,于臍孔下做一切口,插入氣腹針,創(chuàng)造CO2氣腹,壓力維持在10-12mmHg,然后置入腹腔鏡,內(nèi)鏡下做3個切口,穿刺成功后,取頭高腳低體位,略微向左側傾斜,探查膽囊三角區(qū),用有齒抓鉗固定膽囊底部,用電凝鉤分開膽囊管與血管,充分暴露囊三角,用兩道鈦夾夾住動脈與膽囊管近端,并用電凝剪刀將其剪斷,切除膽囊并清理散落結石,釋放腹腔切口氣體,縫合切口。對照組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給予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并進行氣管插管,于右側肋緣下方做一約10cm的斜切口,沿著切口向下逐層切開腹壁,進入腹腔,尋找膽囊三角區(qū),先后離斷并結扎膽囊管和動脈,剝離膽囊,予以切除,根據(jù)具體情況判斷是否放置引流管,然后縫合膽囊床,常規(guī)關腹。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方法
統(tǒng)計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鎮(zhèn)痛泵使用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臨床有效率。療效判定:治愈:癥狀消失,各項指標恢復正常,膽結石完全清除;有效:癥狀明顯緩解,相關指標明顯改善,膽結石清除率≥50%;無效:病情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相關指標無明顯變化,膽結石清除率<50%。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X2檢驗和t檢驗,檢驗水準為σ=0.05。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1,具體見下表1。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排氣時間 下床時間 住院時間
(min) (ml) (h) (h) (d)
觀察組 76 57.59
±16.14 100.27
±13.26 17.39
±3.74 11.68
±3.12 5.15
±2.03
對照組 76 89.33
±19.07 165.41
±20.82 34.11
±4.922 7.75
±4.84 11.18
±3.43
T 11.0755 23.0059 23.5855 24.3285 13.1892
P P<0.01 P<0.01 P<0.01 P<0.01 P<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鎮(zhèn)痛泵使用率分別為6.6%、19.7%,對照組分別為42.1%、5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及鎮(zhèn)痛泵使用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切口感染 呼吸道感染 腹腔感染 腎功能不全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鎮(zhèn)痛泵使用率
觀察組 76 2 2 1 0 6.6%(5/76) 19.7%(15/76)
對照組 76 8 9 11 4 42.1%(32/76) 53.9%(41/76)
X2 26.0418 19.1131
P P<0.01 P<0.01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對照組為69.7%,兩組比較差異顯著, P<0.01,具體見下表3。
3 結論
近年來,膽結石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疾病,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結石移位可引發(fā)膽管炎、胰腺炎、黃疸等,且較大結石易阻塞膽道,刺激膽道系統(tǒng),導致癌癥病變,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目前,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結石最為有效的方法,而傳統(tǒng)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術中出血量多,手術風險大、并發(fā)癥多,術后留有較大的瘢痕,影響美觀,且老年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差[4]。
表3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治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觀察組 76 33 38 5 93.4%(71/76)
對照組 76 23 30 23 69.7%(53/76)
X2 14.1843
P P<0.0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外科手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治好疾病的基礎上要求手術對身體的損害較小,舒適度更高,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腹腔鏡廣泛應用于各類外科手術,其臨床效果也得到醫(yī)護人員和患者的高度認可。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視野更清晰,快速、準確探查病灶位置,同時避免損傷血管,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且手術在封閉的腹腔內(nèi)進行,避免大范圍暴露腹腔,降低了腹腔受損及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口小,患者疼痛少,術后恢復快,結石清除效果好[5]。
本文對膽結石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1;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鎮(zhèn)痛泵使用率分別為6.6%、19.7%,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且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對膽結石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快,患者疼痛小、并發(fā)癥少,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姜昌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療效比較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1):45-46.
[2]鄒永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J].求醫(yī)問藥,2012,10(12):325-326.
[3]王福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3):3-4.
[4]張曉,王亞東,余淼等.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對比[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183-187.
[5]寧克江,毛國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比較[J].臨床醫(yī)學,2013,33(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