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地
本研究對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近兩年來收治的50 例鼻咽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比較了三維適形放射治療鼻咽癌的常規(guī)分割和大分割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 年8 月-2013 年6 月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 例鼻咽癌患者,均經病理切片證實為非角化性癌的鼻咽癌[1]。Karnofsky評分均≥70 分;將既往有放化療歷史及其他腫瘤病史、發(fā)生遠處轉移等患者排除在外。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5 例(男18 例,女7 例),年齡24~75 歲,平均(45.2±10.3)歲;臨床分期:Ⅰ期1 例,Ⅱ期2 例,Ⅲ期12 例,Ⅳa期10 例。對照組25 例(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6~79 歲,平均(47.6±10.1)歲;臨床分期方:Ⅰ期2 例,Ⅱ期3 例,Ⅲ期13 例,Ⅳa期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分割放療,給予觀察組患者后程大分割放療。首先給予兩組患者50 Gy的常規(guī)分割劑量放療,然后給予對照組患者加量放療DT 20 Gy,共進行10 次,持續(xù)2 周;給予觀察組患者加量放療DT 25 Gy,共進行10 次,持續(xù)2 周。治療靶區(qū)包括原發(fā)腫瘤部位、咽旁間隙、鼻咽部等,用面頸聯(lián)合野,可依據(jù)腫瘤浸潤情況對野進行個體化設計,但為了對咽旁間隙和頸淋巴結的受量進行更好的顧及,都應該包括兩個相對的側野,下頸切線野預防照射劑量和面頸聯(lián)合野劑量分別為50 Gy和36 Gy。然后,前移面頸聯(lián)合野后界到頸椎椎體前1/2或1/3 處,避開骨髓,以50 Gy的劑量用9~12 Mev的電子線照射上頸后區(qū)。用CT復查,將野推量進一步縮至70 Gy。如果患者在70 Gy的劑量下仍然有殘存,則給予其4~6 Gy的局部適形推量,運用電子線小野以20~24 Gy的劑量照射頸部陽性淋巴結區(qū)。同時,如果患者處于Ⅲ期和Ⅳa期,則給予其同期輔助化療,所用藥物主要是鉑類和5-氟尿嘧啶[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身體和血常規(guī)進行定期的檢查,1 次/周,將患者的腫瘤退縮情況、口腔黏膜反應、白細胞、血小板等數(shù)值記錄下來。完成放療時對患者的鼻咽鏡及鼻咽MRI進行復查,從而對患者腫瘤的退縮程度進行有效的評價。對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和急性黏膜反應進行分析比較。
1.4 近期療效評定標準 (1)完全緩解:腫瘤病灶完全消失,維持時間>4 周;(2)部分緩解:腫瘤病灶的最大兩徑乘積減少幅度>50%,維持時間>4 周;(3)無變化:腫瘤病灶的最大兩徑乘積減少幅度<50%,或增大幅度<25%,維持時間>4 周;(4)惡化:腫瘤病灶的最大兩徑乘積增大幅度>25%,或有新的病灶出現(xiàn)[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完全緩解率比對照組高,惡化率比對照組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3 年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患者的1 年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比較[n(%)]
在我國,鼻咽癌是一種多發(fā)惡性腫瘤,極為常見,西南各省發(fā)病率較高。鼻咽癌雖然易有咽旁、頸淋巴結等的轉移和侵犯,但這些區(qū)域能夠被放射治療野覆蓋,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當前治療鼻咽癌的首選方法是放射治療[4]。在臨床實踐中,三維適形放射治療促進了鼻咽癌患者生存質量的顯著提升,但并未促進患者局部控制率的有效提升。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大分割三維適形放射治療鼻咽癌并未顯著提升對患者治療的近期療效,但較常規(guī)分割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1]胡逸民.腫瘤放射物理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538-611.
[2]林少俊,潘建基,吳君心,等.鼻咽癌局部復發(fā)適形放療近期療效分析[J].癌癥,2011,20(2):171.
[3]劉曉清,羅偉,湯軼強,等.三維適形與常規(guī)二維放射治療初治鼻咽癌的配對設計隊列研究[J].癌癥,2008,27(6):606-611.
[4]王安宇,朱小東,吳春華,等.鼻咽癌后程三維適形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方案3 D-TPS劑量分布的研究[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20(5):63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