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等
導讀:秋季馬鈴薯的發(fā)展已成為畢節(jié)市農(nóng)戶增收的一項有效途徑,但如何獲得高產(chǎn),還應注意以下關鍵措施,即選優(yōu)良品種;帶芽栽種,播種前進行藥物浸種催芽;浸種催芽時要嚴格控制赤霉素溶液的濃度;整薯播種,且播種最好趁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時應避開中午炎熱時刻并隨播種隨覆土起壟;適當提高種植密度;適時除草、施肥。秋季陰雨天較多,需注意防治青枯病和晚疫病。在不影響后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可待地上部莖葉枯死時再收獲,以提高產(chǎn)量。
畢節(jié)市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處,是黔西北的大門。境內屬喀斯特地貌,峰巒疊嶂,溪流縱橫。平均海拔1 500 m,年均降雨量為954 mm,無霜期266天,年均溫13℃左右,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發(fā)展?jié)摿薮?,常年栽種面積接近30.67萬hm2,已成為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物,為適應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秋季馬鈴薯的發(fā)展已成為增加農(nóng)戶收入的一項有效途徑。
1 選擇優(yōu)良品種
選擇優(yōu)質、高產(chǎn)、結薯早、休眠期較短的早中熟品種,如早熟品種費烏瑞它、中熟品種宣薯2號等。
1.1 費烏瑞它
早熟,從出苗到成熟60~80天,株高40~50 cm,花冠深紫色,薯塊橢圓形,表皮光滑,薯皮色淺黃,薯肉黃色,芽眼淺,薯塊整齊,結薯集中[1]。一般水肥條件下每1 hm2產(chǎn)量22 500~28 500 kg,高水肥條件下產(chǎn)量28 500~33 000 kg。
1.2 宣薯2號
中熟,從出苗到成熟80~90天,株高60~80 cm,花冠白色,薯塊卵圓形,表皮光滑,皮肉淺黃,芽眼淺,株型直立,匍匐莖短,薯塊整齊,結薯集中,平均商品率66.0%,食味佳。一般每1 hm2產(chǎn)量22 500~28 500 kg。
2 精選種薯
秋播用種薯應為春季種植提前收獲并經(jīng)過精選的30~50 g的小薯塊,這些薯塊應無損傷、無病斑、無畸形、表皮光滑,每1 hm2需種薯3 000 kg左右。
3 種薯催芽
3.1 赤霉素整薯催芽
秋馬鈴薯要帶芽栽種,有芽才有苗,所以針對還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種薯,播種前應進行藥物浸種催芽,一般在播前10天左右用8 mg/L的赤霉素浸種15~20 min,浸種時先用少量酒精或高度數(shù)的白酒將赤霉素溶解,然后加水稀釋到所需濃度。浸泡后將種薯取出晾干后進行攤放催芽,攤放薯塊的厚度為20 cm左右,然后在上面及四周覆蓋濕潤的沙土5 cm厚左右,或者在其上覆蓋噴足水分的麻袋。催芽期間一般不要灑水。在通氣、濕潤條件下,7~9天芽長2 cm左右時,取出薯塊,放到陰涼有散射光的地方煉苗,2天后即可播種。
3.2 催芽注意事項
浸種催芽時要嚴格控制赤霉素溶液的濃度。濃度低時起不到浸種作用,濃度高浸泡時間過長容易出現(xiàn)高腳苗[1],影響產(chǎn)量。赤霉素溶液要隨配隨用,忌隔夜再用。此外,種薯堆積不能過厚,砂土濕度不能太大,否則易造成爛薯。
4 精細整地,適時播種
田塊應選耕作層深厚、中上等肥力、排灌方便、透氣性好、保肥和抗旱能力較好的砂壤土。
秋馬鈴薯播種期正值8月高溫多雨季節(jié),切塊播種易爛塊死秧,所以提倡采用整薯播種,可減少爛塊死秧率,提高產(chǎn)量。播種太早易受“秋老虎”高溫為害,引起爛種、缺苗、病害嚴重、品質差、產(chǎn)量低;播種過遲,生長慢、苗小,后期易遭早霜凍害,產(chǎn)量也低,所以我市最適宜的播種時間為 8月30日至9月5日[2]。秋馬鈴薯生育期較短,一般只有75~90天,因此在施肥技術上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遵循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的原則。每1 hm2施過磷酸鈣750~900 kg、硫酸鉀型復合肥225~300 kg或馬鈴薯專用復合肥750~1 200 kg,與優(yōu)質農(nóng)家肥30 000 kg充分拌勻,施入種薯表面,然后覆土起壟,壟高10~15 cm。
5 合理密植
秋播馬鈴薯的播種一般不同于春薯,因秋薯播種處在高溫強光季節(jié),所以播種最好趁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時應避開中午炎熱時刻并隨播種隨覆土起壟。秋播馬鈴薯要比春播馬鈴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凈作實行小分帶種植,帶距1 m,小行距0.4 m,株距0.28 m,每1 hm2保苗71 460株。
6 田間管理
6.1 看苗追肥
馬鈴薯前期主要攻地上部莖葉生長,應加強肥水管理,促使形成一定的生長勢,為光合作用和后期養(yǎng)分供給打好基礎。幼苗出齊后及早追施第一次肥,每1 hm2追尿素225 kg。在生長后期,莖葉生長緩慢,馬鈴薯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同時也是薯塊膨大期,此時應控制氮肥施用量,結合中耕培土,對葉面適當噴施磷鉀肥。
6.2 中耕培土
馬鈴薯齊苗后要及時剪除多余小苗,每株保留1~2株以利養(yǎng)分集中結大薯,馬鈴薯出苗時常伴隨著雜草叢生,雜草不僅與馬鈴薯爭水、爭肥、影響產(chǎn)量,而且是青枯病的寄主,因此齊苗后要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松土保墑,消滅雜草,促進馬鈴薯根系發(fā)育,使幼苗健壯生長。當苗長25 cm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并進行第一次培土。開花初期進行第二次培土,第三次培土可在10月下旬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前進行,此次培土要厚些,以保持薯塊不受霜凍。
6.3 噴施葉面肥
馬鈴薯現(xiàn)蕾期可對葉面、莖稈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淀粉的積累,同時防止馬鈴薯植株早衰。若氮肥過多,植株出現(xiàn)徒長,可用15%多效唑粉劑90 mg/L噴施葉片、莖稈,以抑制植株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塊莖膨大。
7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
7.1 防病
秋季陰雨天較多,需注意防治青枯病和晚疫病。發(fā)現(xiàn)青枯病病株要及時拔除并銷毀,并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4 000倍液防治。對馬鈴薯晚疫病要時常觀察,及時防治。在播種時或出苗期,可一次性用甲霜·錳鋅或代森錳鋅等農(nóng)藥拌土施于根部;中后期,當田間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時,要立即拔除或摘去病葉銷毀,并用25%甲霜·錳鋅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天,連噴2次。
7.2 防蟲
在蠐螬、金針蟲、地老虎、黃螞蟻等地下害蟲發(fā)生嚴重的地塊,播種時利用敵敵畏、殺滅凈或敵殺死等農(nóng)藥對水,在溝或窩內噴灑溶液,然后覆土。若地上部發(fā)生地老虎、黃螞蟻為害,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灑植株嫩葉,或灌根,也可采取拌濕土,做成毒土撒在根部防治。
8 適當延遲收獲
在不影響后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為延長秋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提高產(chǎn)量,可待地上部莖葉枯死時再收獲,并根據(jù)天氣情況和市場行情于12月中旬至翌年元旦前后實行分批收獲,以增加農(nóng)民收入。
參考文獻
[1] 張杰.馬鈴薯秋種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園藝,2013(4):47-48.
[2] 盧揚,鄧寬平,夏錦慧,等.播期對秋種馬鈴薯費烏瑞它產(chǎn)量及經(jīng)濟效益的影響[J].農(nóng)技服務,2010(11):1 395,1 399.
導讀:秋季馬鈴薯的發(fā)展已成為畢節(jié)市農(nóng)戶增收的一項有效途徑,但如何獲得高產(chǎn),還應注意以下關鍵措施,即選優(yōu)良品種;帶芽栽種,播種前進行藥物浸種催芽;浸種催芽時要嚴格控制赤霉素溶液的濃度;整薯播種,且播種最好趁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時應避開中午炎熱時刻并隨播種隨覆土起壟;適當提高種植密度;適時除草、施肥。秋季陰雨天較多,需注意防治青枯病和晚疫病。在不影響后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可待地上部莖葉枯死時再收獲,以提高產(chǎn)量。
畢節(jié)市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處,是黔西北的大門。境內屬喀斯特地貌,峰巒疊嶂,溪流縱橫。平均海拔1 500 m,年均降雨量為954 mm,無霜期266天,年均溫13℃左右,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發(fā)展?jié)摿薮?,常年栽種面積接近30.67萬hm2,已成為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物,為適應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秋季馬鈴薯的發(fā)展已成為增加農(nóng)戶收入的一項有效途徑。
1 選擇優(yōu)良品種
選擇優(yōu)質、高產(chǎn)、結薯早、休眠期較短的早中熟品種,如早熟品種費烏瑞它、中熟品種宣薯2號等。
1.1 費烏瑞它
早熟,從出苗到成熟60~80天,株高40~50 cm,花冠深紫色,薯塊橢圓形,表皮光滑,薯皮色淺黃,薯肉黃色,芽眼淺,薯塊整齊,結薯集中[1]。一般水肥條件下每1 hm2產(chǎn)量22 500~28 500 kg,高水肥條件下產(chǎn)量28 500~33 000 kg。
1.2 宣薯2號
中熟,從出苗到成熟80~90天,株高60~80 cm,花冠白色,薯塊卵圓形,表皮光滑,皮肉淺黃,芽眼淺,株型直立,匍匐莖短,薯塊整齊,結薯集中,平均商品率66.0%,食味佳。一般每1 hm2產(chǎn)量22 500~28 500 kg。
2 精選種薯
秋播用種薯應為春季種植提前收獲并經(jīng)過精選的30~50 g的小薯塊,這些薯塊應無損傷、無病斑、無畸形、表皮光滑,每1 hm2需種薯3 000 kg左右。
3 種薯催芽
3.1 赤霉素整薯催芽
秋馬鈴薯要帶芽栽種,有芽才有苗,所以針對還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種薯,播種前應進行藥物浸種催芽,一般在播前10天左右用8 mg/L的赤霉素浸種15~20 min,浸種時先用少量酒精或高度數(shù)的白酒將赤霉素溶解,然后加水稀釋到所需濃度。浸泡后將種薯取出晾干后進行攤放催芽,攤放薯塊的厚度為20 cm左右,然后在上面及四周覆蓋濕潤的沙土5 cm厚左右,或者在其上覆蓋噴足水分的麻袋。催芽期間一般不要灑水。在通氣、濕潤條件下,7~9天芽長2 cm左右時,取出薯塊,放到陰涼有散射光的地方煉苗,2天后即可播種。
3.2 催芽注意事項
浸種催芽時要嚴格控制赤霉素溶液的濃度。濃度低時起不到浸種作用,濃度高浸泡時間過長容易出現(xiàn)高腳苗[1],影響產(chǎn)量。赤霉素溶液要隨配隨用,忌隔夜再用。此外,種薯堆積不能過厚,砂土濕度不能太大,否則易造成爛薯。
4 精細整地,適時播種
田塊應選耕作層深厚、中上等肥力、排灌方便、透氣性好、保肥和抗旱能力較好的砂壤土。
秋馬鈴薯播種期正值8月高溫多雨季節(jié),切塊播種易爛塊死秧,所以提倡采用整薯播種,可減少爛塊死秧率,提高產(chǎn)量。播種太早易受“秋老虎”高溫為害,引起爛種、缺苗、病害嚴重、品質差、產(chǎn)量低;播種過遲,生長慢、苗小,后期易遭早霜凍害,產(chǎn)量也低,所以我市最適宜的播種時間為 8月30日至9月5日[2]。秋馬鈴薯生育期較短,一般只有75~90天,因此在施肥技術上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遵循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的原則。每1 hm2施過磷酸鈣750~900 kg、硫酸鉀型復合肥225~300 kg或馬鈴薯專用復合肥750~1 200 kg,與優(yōu)質農(nóng)家肥30 000 kg充分拌勻,施入種薯表面,然后覆土起壟,壟高10~15 cm。
5 合理密植
秋播馬鈴薯的播種一般不同于春薯,因秋薯播種處在高溫強光季節(jié),所以播種最好趁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時應避開中午炎熱時刻并隨播種隨覆土起壟。秋播馬鈴薯要比春播馬鈴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凈作實行小分帶種植,帶距1 m,小行距0.4 m,株距0.28 m,每1 hm2保苗71 460株。
6 田間管理
6.1 看苗追肥
馬鈴薯前期主要攻地上部莖葉生長,應加強肥水管理,促使形成一定的生長勢,為光合作用和后期養(yǎng)分供給打好基礎。幼苗出齊后及早追施第一次肥,每1 hm2追尿素225 kg。在生長后期,莖葉生長緩慢,馬鈴薯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同時也是薯塊膨大期,此時應控制氮肥施用量,結合中耕培土,對葉面適當噴施磷鉀肥。
6.2 中耕培土
馬鈴薯齊苗后要及時剪除多余小苗,每株保留1~2株以利養(yǎng)分集中結大薯,馬鈴薯出苗時常伴隨著雜草叢生,雜草不僅與馬鈴薯爭水、爭肥、影響產(chǎn)量,而且是青枯病的寄主,因此齊苗后要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松土保墑,消滅雜草,促進馬鈴薯根系發(fā)育,使幼苗健壯生長。當苗長25 cm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并進行第一次培土。開花初期進行第二次培土,第三次培土可在10月下旬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前進行,此次培土要厚些,以保持薯塊不受霜凍。
6.3 噴施葉面肥
馬鈴薯現(xiàn)蕾期可對葉面、莖稈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淀粉的積累,同時防止馬鈴薯植株早衰。若氮肥過多,植株出現(xiàn)徒長,可用15%多效唑粉劑90 mg/L噴施葉片、莖稈,以抑制植株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塊莖膨大。
7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
7.1 防病
秋季陰雨天較多,需注意防治青枯病和晚疫病。發(fā)現(xiàn)青枯病病株要及時拔除并銷毀,并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4 000倍液防治。對馬鈴薯晚疫病要時常觀察,及時防治。在播種時或出苗期,可一次性用甲霜·錳鋅或代森錳鋅等農(nóng)藥拌土施于根部;中后期,當田間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時,要立即拔除或摘去病葉銷毀,并用25%甲霜·錳鋅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天,連噴2次。
7.2 防蟲
在蠐螬、金針蟲、地老虎、黃螞蟻等地下害蟲發(fā)生嚴重的地塊,播種時利用敵敵畏、殺滅凈或敵殺死等農(nóng)藥對水,在溝或窩內噴灑溶液,然后覆土。若地上部發(fā)生地老虎、黃螞蟻為害,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灑植株嫩葉,或灌根,也可采取拌濕土,做成毒土撒在根部防治。
8 適當延遲收獲
在不影響后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為延長秋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提高產(chǎn)量,可待地上部莖葉枯死時再收獲,并根據(jù)天氣情況和市場行情于12月中旬至翌年元旦前后實行分批收獲,以增加農(nóng)民收入。
參考文獻
[1] 張杰.馬鈴薯秋種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園藝,2013(4):47-48.
[2] 盧揚,鄧寬平,夏錦慧,等.播期對秋種馬鈴薯費烏瑞它產(chǎn)量及經(jīng)濟效益的影響[J].農(nóng)技服務,2010(11):1 395,1 399.
導讀:秋季馬鈴薯的發(fā)展已成為畢節(jié)市農(nóng)戶增收的一項有效途徑,但如何獲得高產(chǎn),還應注意以下關鍵措施,即選優(yōu)良品種;帶芽栽種,播種前進行藥物浸種催芽;浸種催芽時要嚴格控制赤霉素溶液的濃度;整薯播種,且播種最好趁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時應避開中午炎熱時刻并隨播種隨覆土起壟;適當提高種植密度;適時除草、施肥。秋季陰雨天較多,需注意防治青枯病和晚疫病。在不影響后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可待地上部莖葉枯死時再收獲,以提高產(chǎn)量。
畢節(jié)市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處,是黔西北的大門。境內屬喀斯特地貌,峰巒疊嶂,溪流縱橫。平均海拔1 500 m,年均降雨量為954 mm,無霜期266天,年均溫13℃左右,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發(fā)展?jié)摿薮?,常年栽種面積接近30.67萬hm2,已成為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物,為適應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秋季馬鈴薯的發(fā)展已成為增加農(nóng)戶收入的一項有效途徑。
1 選擇優(yōu)良品種
選擇優(yōu)質、高產(chǎn)、結薯早、休眠期較短的早中熟品種,如早熟品種費烏瑞它、中熟品種宣薯2號等。
1.1 費烏瑞它
早熟,從出苗到成熟60~80天,株高40~50 cm,花冠深紫色,薯塊橢圓形,表皮光滑,薯皮色淺黃,薯肉黃色,芽眼淺,薯塊整齊,結薯集中[1]。一般水肥條件下每1 hm2產(chǎn)量22 500~28 500 kg,高水肥條件下產(chǎn)量28 500~33 000 kg。
1.2 宣薯2號
中熟,從出苗到成熟80~90天,株高60~80 cm,花冠白色,薯塊卵圓形,表皮光滑,皮肉淺黃,芽眼淺,株型直立,匍匐莖短,薯塊整齊,結薯集中,平均商品率66.0%,食味佳。一般每1 hm2產(chǎn)量22 500~28 500 kg。
2 精選種薯
秋播用種薯應為春季種植提前收獲并經(jīng)過精選的30~50 g的小薯塊,這些薯塊應無損傷、無病斑、無畸形、表皮光滑,每1 hm2需種薯3 000 kg左右。
3 種薯催芽
3.1 赤霉素整薯催芽
秋馬鈴薯要帶芽栽種,有芽才有苗,所以針對還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種薯,播種前應進行藥物浸種催芽,一般在播前10天左右用8 mg/L的赤霉素浸種15~20 min,浸種時先用少量酒精或高度數(shù)的白酒將赤霉素溶解,然后加水稀釋到所需濃度。浸泡后將種薯取出晾干后進行攤放催芽,攤放薯塊的厚度為20 cm左右,然后在上面及四周覆蓋濕潤的沙土5 cm厚左右,或者在其上覆蓋噴足水分的麻袋。催芽期間一般不要灑水。在通氣、濕潤條件下,7~9天芽長2 cm左右時,取出薯塊,放到陰涼有散射光的地方煉苗,2天后即可播種。
3.2 催芽注意事項
浸種催芽時要嚴格控制赤霉素溶液的濃度。濃度低時起不到浸種作用,濃度高浸泡時間過長容易出現(xiàn)高腳苗[1],影響產(chǎn)量。赤霉素溶液要隨配隨用,忌隔夜再用。此外,種薯堆積不能過厚,砂土濕度不能太大,否則易造成爛薯。
4 精細整地,適時播種
田塊應選耕作層深厚、中上等肥力、排灌方便、透氣性好、保肥和抗旱能力較好的砂壤土。
秋馬鈴薯播種期正值8月高溫多雨季節(jié),切塊播種易爛塊死秧,所以提倡采用整薯播種,可減少爛塊死秧率,提高產(chǎn)量。播種太早易受“秋老虎”高溫為害,引起爛種、缺苗、病害嚴重、品質差、產(chǎn)量低;播種過遲,生長慢、苗小,后期易遭早霜凍害,產(chǎn)量也低,所以我市最適宜的播種時間為 8月30日至9月5日[2]。秋馬鈴薯生育期較短,一般只有75~90天,因此在施肥技術上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遵循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的原則。每1 hm2施過磷酸鈣750~900 kg、硫酸鉀型復合肥225~300 kg或馬鈴薯專用復合肥750~1 200 kg,與優(yōu)質農(nóng)家肥30 000 kg充分拌勻,施入種薯表面,然后覆土起壟,壟高10~15 cm。
5 合理密植
秋播馬鈴薯的播種一般不同于春薯,因秋薯播種處在高溫強光季節(jié),所以播種最好趁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時應避開中午炎熱時刻并隨播種隨覆土起壟。秋播馬鈴薯要比春播馬鈴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凈作實行小分帶種植,帶距1 m,小行距0.4 m,株距0.28 m,每1 hm2保苗71 460株。
6 田間管理
6.1 看苗追肥
馬鈴薯前期主要攻地上部莖葉生長,應加強肥水管理,促使形成一定的生長勢,為光合作用和后期養(yǎng)分供給打好基礎。幼苗出齊后及早追施第一次肥,每1 hm2追尿素225 kg。在生長后期,莖葉生長緩慢,馬鈴薯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同時也是薯塊膨大期,此時應控制氮肥施用量,結合中耕培土,對葉面適當噴施磷鉀肥。
6.2 中耕培土
馬鈴薯齊苗后要及時剪除多余小苗,每株保留1~2株以利養(yǎng)分集中結大薯,馬鈴薯出苗時常伴隨著雜草叢生,雜草不僅與馬鈴薯爭水、爭肥、影響產(chǎn)量,而且是青枯病的寄主,因此齊苗后要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松土保墑,消滅雜草,促進馬鈴薯根系發(fā)育,使幼苗健壯生長。當苗長25 cm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并進行第一次培土。開花初期進行第二次培土,第三次培土可在10月下旬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前進行,此次培土要厚些,以保持薯塊不受霜凍。
6.3 噴施葉面肥
馬鈴薯現(xiàn)蕾期可對葉面、莖稈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淀粉的積累,同時防止馬鈴薯植株早衰。若氮肥過多,植株出現(xiàn)徒長,可用15%多效唑粉劑90 mg/L噴施葉片、莖稈,以抑制植株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塊莖膨大。
7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
7.1 防病
秋季陰雨天較多,需注意防治青枯病和晚疫病。發(fā)現(xiàn)青枯病病株要及時拔除并銷毀,并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4 000倍液防治。對馬鈴薯晚疫病要時常觀察,及時防治。在播種時或出苗期,可一次性用甲霜·錳鋅或代森錳鋅等農(nóng)藥拌土施于根部;中后期,當田間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時,要立即拔除或摘去病葉銷毀,并用25%甲霜·錳鋅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天,連噴2次。
7.2 防蟲
在蠐螬、金針蟲、地老虎、黃螞蟻等地下害蟲發(fā)生嚴重的地塊,播種時利用敵敵畏、殺滅凈或敵殺死等農(nóng)藥對水,在溝或窩內噴灑溶液,然后覆土。若地上部發(fā)生地老虎、黃螞蟻為害,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灑植株嫩葉,或灌根,也可采取拌濕土,做成毒土撒在根部防治。
8 適當延遲收獲
在不影響后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為延長秋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提高產(chǎn)量,可待地上部莖葉枯死時再收獲,并根據(jù)天氣情況和市場行情于12月中旬至翌年元旦前后實行分批收獲,以增加農(nóng)民收入。
參考文獻
[1] 張杰.馬鈴薯秋種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園藝,2013(4):47-48.
[2] 盧揚,鄧寬平,夏錦慧,等.播期對秋種馬鈴薯費烏瑞它產(chǎn)量及經(jīng)濟效益的影響[J].農(nóng)技服務,2010(11):1 395,1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