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明
不論是談論湖南精神、還是談論湖湘文化或湖南人的性格特質,如果問:“有‘精美湖南、精細湖南的說法嗎?”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否定的。不過,這種情況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了,湖南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制作和播出的六集電視專題片《工筆:一個精美的湖南》。這部電視專題片從歷史長河當中選取了一條可能發(fā)源于湖南的細長支流——工筆畫,去尋找湖南的另一種歷史,去認識湖南的另一面,去彰顯湖湘文化中早已有之、卻至今很少有人提及的另一種精神。
這部電視專題片以工筆畫的起源為依據,以繪畫史為線索,追根溯源,探析傳統(tǒng),向人們展示了湖湘文化中“精美精細”的神秘和悠遠。工筆畫的根本特征,是以精謹細致的筆法來描繪景物。這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一種繪畫方式。而迄今為止存世的最古老的三幅工筆畫,都在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于湖南。其中,一幅是1949年出土于長沙東南郊陳家大山戰(zhàn)國楚墓中的《人物龍鳳圖》,另一幅是1973年出土于長沙彈子庫戰(zhàn)國楚墓中的《人物御龍圖》,還有一幅是1971年與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辛追夫人”一起重新回到人間的“T”字形《“非衣”圖》。這三幅帛畫,都十分精美、精細,都有引導死者飛升天國的神秘寓意,且都出土于長沙,絕非偶然。專家們據此推斷,工筆畫緣起于宗教喪葬,發(fā)源于湖南。這部專題片以上述帛畫和其他畫作為依據,證實“精美精細”乃湖湘文化中固有基因和重要元素,并對歷代湖南工筆畫家進行了掃描,介紹了湖南工筆畫發(fā)展的重要轉折,以及由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型,不僅視角相當新穎獨特,且具有重大的、多方面的價值。
一是思想理論價值。湖湘文化有“理想、博大”的一面,也有“實在、精細”的一面;湖南人有血性、粗獷的一面,也有柔情、細膩的一面。專題片從另一個方面講述和介紹湖南精神,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湖南,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湖南人,豐富、提高了人們對湖南精神和湖湘文化的認識,這是前所未見的,可以說,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二是文化研究價值。湘繡,西蘭卡普土家織錦,醴陵(被稱為國瓷即“毛瓷”的產地)和衡陽界牌的瓷器,湘西、湘南各種民族服飾、歌舞等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湖南文化產品,不都是十分“精美精細”的嗎?湖湘文化和文化產品中具有“精美精細”特質和表征的東西很多,期待著我們努力去研究去發(fā)掘;用“精美精細”這一特殊視角來研究湖湘文化,也許提供了一種有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是歷史學術價值。專題片聘請了有關專家擔任學術主持人,從全局和歷史發(fā)展的高度來評介人和事,具有較高的歷史和學術價值,對于我們全面、辯證認識湖湘文化,也有啟示意義。該片在評介“人民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時說,他早年是細工雕花木匠,后來開創(chuàng)性地把雕花、工筆與寫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常常用極為精細的描繪來表現昆蟲等小動物,而用大寫意來潑寫花、果、樹、葉,形成精微與豪放、謹實與虛淡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工筆畫開辟了新天地,這就把湖湘文化中精美、精細這一重要元素的特點和特殊本質說出來了。這個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元素“水乳交融”,并且是發(fā)展變化的。片中還評介了我省著名工筆畫家陳白一,現年八十多歲的陳老,曾五十多次深入湘西體驗生活,了解風俗民情,創(chuàng)作了“三月三”、“聽壁角”等多幅影響全國、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精美工筆畫,實現了工筆畫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型。該片通過介紹當代湖南工筆畫家群體,講述了他們的畫作題材由農村到城市的擴展,以及畫作中對人類自然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向人們展示了工筆畫的廣闊發(fā)展前景。這同時證明:精美精細的藝術追求,與現代生活、現代人的思考,也是可以“無縫對接”的。
四是藝術欣賞價值。藝術中精美精細的表現形態(tài)及其給予人們的感受,片中并未多說,而只是展示了古代和現代的許多難得一見的著名精美、精細畫作,讓人們自己去辨析、領略、感悟,這對于文化、藝術研究者和廣大觀眾來說,都有心智啟迪作用,也是難得的藝術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專題片在介紹當代湖南工筆畫家時,每提到一人,都由畫家旲志立即席揮毫,為其畫一幅漫畫式素描像,然后由主持人略作幽默、風趣的解說。這種形式既新穎又有趣,更提升了該片的藝術欣賞價值和人們的研究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