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超 朱 元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49)
象似性識解英語構詞造句
易 超 朱 元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49)
傳統(tǒng)的高校英語課堂的詞匯語法講解以形式本體觀教學法為主導,不尋求講解規(guī)律性,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認知語言學象似性理論的提出為講解詞法句法提供了有理可據(jù)的可能,該理論強調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結構與人的身體體驗和認識有著根本的聯(lián)系。本文探討如何將象似性理論研究實踐于高校課堂,論證語言結構如何直接映照于經驗結構以提高教學實效。
象似性;理據(jù);英語教學
長期以來語言學研究中索緒爾結構主義的任意性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人們越來越關注以美國語言學家John Haiman為代表的認知語言的發(fā)展. 基于體驗哲學的認知語言學批判了20世紀索緒爾和喬姆斯基在語言研究中所堅守的客觀主義立場,提出語言是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果,必有“主客二性”的烙印。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不僅僅是工具,語義也不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鏡像反映,而是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互動體驗的結果。Haiman對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做了詳盡研究,他將語言符號的相似性分為成份象似與關系象似,特別又細化關系象似為距離相似性,數(shù)量相似性,順序相似性,標記相似性,話題相似性和句式相似性等,強調語言研究中的人本性,提出語言是“人化的語言”,將語言研究帶入了后現(xiàn)代研究大潮。
王寅(2003)認為,任意說和象似說的分歧反映在語言教學中,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 前者成了形式本體觀教學法(the form-based approach)的基礎,后者形成了語義本體觀教學法(the semantics-based approach)的基礎。受任意說的影響,形式本體觀教學法只注重對形式的學習和掌握,而不去幫學生理解語言形式,所表意義與客觀外界之間的對應規(guī)律,對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膚淺而且常常歸于“慣用法”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
1.語音象似性講解構詞
語音象似性提出語音最早來自于對自然聲音的模仿,如擬生聲詞羊叫baa,狗叫woof-woof;除了擬聲詞以外,還有一些單詞的發(fā)音與語義似乎存在象似性的聯(lián)系drop-drip,coak-crow;某些輔音連綴含特定語義,音義之間的關系可能與發(fā)音時所獲得的感覺有關,如某些單詞在發(fā)音的時候需要用到較大的力氣,口腔肌肉也較為緊張,有遲滯或笨重的感覺,如thump,dump等。
2.距離象似性講解構詞
距離象似性強調思維的順序與語言單位排列的順序象似?!皵?shù)量前綴+名詞詞根”的構詞。如數(shù)量前綴mono-,bi-,tri-等疊加表示邊的詞干later可構成新詞:mono lateral,bilateral,trilateral等。
“動詞詞根+方向前綴”的構詞。如詞干gress 表示走,加上方向前綴合成新詞,
pro(前) + gress → progress (進步)
3.漢英對等詞素詞形象似講解構詞
漢語的偏旁部首和英語的粘著詞素在構詞的時候都可以用來表示該類詞所歸屬的范疇或具有的共同屬性。對比掌握這種構詞規(guī)律有助于學習者迅速擴充詞匯。
誠然,學習英語難免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但象似性對比總結這樣的英語粘著詞素和中文偏旁部首之間的對應關系,無異于找到了理解串聯(lián)零星詞匯之間的紐帶,事半功倍。
1.數(shù)量象似性講解強調句式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
數(shù)量象似性是指隨著語符的逐漸增長,語義復雜度也隨著增長,因為要表達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強調句多了被強調信息,突顯更重要的信息,自然要比陳述句語符數(shù)量增多。
2.用并聯(lián)串聯(lián)關系講解定語成分的構成
長難句是英語學習者一貫聽說讀寫中的難點,為了能夠找出定語成分的象似性組成規(guī)律,我們首先對所有的定語成分的構成作總結,然后用象似性于物理學電路學習中并聯(lián)串聯(lián)的概念加以解釋。
定語 “左二右五” 成分表
類似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掌握的物理概念-----電路中的并聯(lián)或者串聯(lián),上表中七種定語成分在英語句式中或并聯(lián)或串聯(lián),或者兼而有之,這就構成了長難句中比比皆是的定語修飾,如下圖所示:
a. 定語成分的并聯(lián)式修飾
如: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apoor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 在前半句中劃線的定語成分均共同修飾核心名詞player,在后半句中劃線的定語成分均共同修飾核心名詞tale,語法上看各修飾成分地位相等,為并聯(lián)式定語修飾,翻譯時對中文語序不做要求,可靈活處理。
b. 定語成分的串聯(lián)式修飾:
如:her acknowledgementof her loss of identity in becoming a wife and mother句中劃線的定語成分均為串聯(lián)式定語修飾,in becoming a wife and mother 僅修飾短語緊跟的名詞identity;of identity僅修飾短語緊跟的名詞loss; 而of her loss僅修飾短語緊跟的名詞acknowledgement,形成從后往前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串聯(lián)式定語修飾,翻譯時應嚴格遵照從后往前的修飾順序套翻成“……的”結構 。
3.象似性講解時態(tài)語態(tài)的部分謂動統(tǒng)一演變公式
精準掌握語態(tài)和時態(tài)一直是英語學習的難點,這和中英語言差異有關,即中文是意合語言,形式松散,依靠時間狀語成句不注重時態(tài)語態(tài),而形合語言下的英文講求形式嚴謹,謂動不可能脫離時態(tài)語態(tài)而存在。王寅早在2001《句義理論與語言教學》中就提出在下列時態(tài)語態(tài)部分謂動的統(tǒng)一演變公式中,(1)到(5)項任意兩個項疊加就可演變成某種具體的時態(tài)語態(tài),如項(2)+項(3)構成完成進行時,項(2)+項(4)構成完成時的被動態(tài)。
公式中項(1)-(5)是遵循順序象似性原則和距離象似性原則排序的。順序象似性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與語言描述的現(xiàn)象順序相對應,完成體表示已經過去了的事情,而進行體表示動作當下還在進行中,所以表示進行時的項(3)比完成時項(2)離主動詞項(5)更近。
遵循距離象似性原則,情態(tài)動詞項(1)的語義僅僅表示主語S可能的情緒狀態(tài),對主動詞項(5)意義遠沒有表示被動語態(tài)的項(4)所示語義邏輯關系重大,所以情態(tài)動詞項(1)緊接主語S 而最遠離主動詞項(5),表被動語態(tài)的項(4)最靠近主動詞項(5)。
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象似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言的構成規(guī)律,理據(jù)性的語言學習符合人腦記憶規(guī)律,促成有效學習。盡管象似現(xiàn)象的廣泛存在并不能完全否定語言任意性的存在,教學中如能運用象似性理論的各項原則,多學科各角度尋求語言學習點和學習者自身已有知識結構之間的關聯(lián)性,總結解釋英語構詞造句的有理可據(jù)性,會使原本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有序,將機械式零散記憶語言點上升為尋求規(guī)律性理解記憶的思維游戲,這對提升英語課堂的教學實效頗具意義。
[1]Haiman,J.1985a.Natural Syntax [M]Cambridge:CUP,1986b. Iconicity in Syntax[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對索緒爾任意說的挑戰(zhàn)與補充[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王寅.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J].現(xiàn)代外語, 2003(01).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01).
[6]張風,高航.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J].天津外語學院學報,2004(06).
[7]歐陽蘋果,曹群英.從句法象似性看英漢句子結構差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02).
[8]劉世英,曹華.英漢詞序象似性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2006(06).
Iconicity of English words construction and sentences
Yi Chao, Zhu Yua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in the form of ontology concept teaching as the leading factors, does not seek the law, only require students to rot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iconicity theory to explain lexical syntax, the theory emphasizes language forms and structures and the human body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plays a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iconicity theory to study the practice in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demonstrates how language structure to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conicity; motivation; English teaching
H313
A
1000-9795(2014)02-0374-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2-17
易 超(1970-),女,湖南衡陽人,講師,從事教學法和認知語言學方向的研究。朱 元(1976-),女,陜西西安人,講師,從事教學法和認知語言學方向的研究。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SK2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