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曉梅綜合 圖/重慶市地理中心
客家真武場 天然去雕飾(下)
文/蔡曉梅綜合 圖/重慶市地理中心
據(jù)史料和地方志記載:江津境內(nèi)共有各類會館65所,其中客家移民會館40所,這些會館多已不復存在。也許是史家的大意,真武場的會館竟沒有上冊。當時客家人在當?shù)匾颜剂桑蔀榫用竦闹黧w。又據(jù)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和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現(xiàn)在成渝兩地存世的客家移民會館僅有20所,而在這小小的真武場就發(fā)現(xiàn)了3所,這不能不令人驚奇!
真武場的老街還保留著不少當年的建筑。這些建筑氣勢雄闊,結(jié)構(gòu)宏偉,布局精巧,組合奇特。走近它們,你會感受到庭院深深下的古樸。透過這些會館和住宅,可以想象出當年這個南腔北調(diào)的小場是如此的熱鬧和繁華……
整個真武場曾有5處客家會館:禹王宮(湖廣會館)、三元廟(陜西會館)、萬壽宮(江西會館)、天上宮(福建會館)、南華宮(廣東會館),其中禹王宮與三元廟均毀于文革時期,只剩下斷壁殘垣記錄著歷史。
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洠骸拔以?jīng)聽父親說過,他小時候看到的真武很熱鬧。河岸前后靠滿了各處來的商船;河邊的茶鋪一家接著一家,生意都還興隆;街上的酒肆和賣牛肉湯鍋的店鋪常常是通宵營業(yè)。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到各家演戲的會館東跑西串……”彷佛這就是別樣風格的“清明上河圖”:碼頭上桅桿林立、千舟競發(fā),街巷里南腔北調(diào)、車馬喧囂,會館內(nèi)庭院深深、香煙裊裊……
建造于清代的天上宮、南華宮和萬壽宮是真武場中保存較好的三個會館,呈“品”字形修建在三條小街巷頭,相距只有百十米。會館大門門扇均是厚實堅硬的柏料,而門坊、門檐、門檻則用雕刻精細的石料砌成,石柱石門上有陰刻楹聯(lián)??绮竭M門,里面是開闊的四合院布局,青石板平實而光滑;大堂主樓高達10余米,皆用圓形木柱支撐,整體懸空,頗具氣勢;大梁、側(cè)梁上精雕細刻有叫不出名字的飛禽走獸。
其中,天上宮保存最為完整,這里供奉著當?shù)乩习傩镇\信仰的媽祖女神,所以又叫媽祖廟。大門上的楹聯(lián)為“崇封溯宋元以始,鐘靈在閩蜀之間”,橫額為“天開福運”,反映著福建籍客家人綿綿不盡的思鄉(xiāng)之情。媽祖這位“天上圣母”、庇護著沿海漁民的“海的女兒”,也隨著她的子民,來到了這條內(nèi)陸河流邊,繼續(xù)庇護黃桷樹下、綦江河邊的兒女們的生活。
南華宮里依然居住著人家,建筑基本保留當年的風格,門口雕刻著楹聯(lián)“云水蒼茫,異地久居巴子國;鄉(xiāng)關(guān)迢途,歸舟欲上粵王臺”。他們,以及它們,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著一個時代的變遷。進到會館內(nèi)部,參天的古樹,仿佛定格在當年移民初到、辛苦創(chuàng)業(yè)的風雨聲中……
萬壽宮前,卻是大門緊閉的,我們看不到里面的昔日繁華,依稀只見大門上的楹聯(lián),“玉詔頒來,萬古常留忠孝;金丹渡出,一家都是神仙”,從大門上感受它逝去的那些歲月。
三座客家會館建筑之外,場上還有一座有名的建筑物——馬家洋房。洋房建于20世紀初,共三層,為磚木結(jié)構(gòu),四面都是券廊,門窗上有木雕花窗格,為當時的江津商會會長馬繼良(福建移民后代)的私宅,至今歷時近百年,仍基本保持原樣,且堅固可用。據(jù)說,用于建此房的磚產(chǎn)自當?shù)刈灾拼u窯,經(jīng)打磨加工后用來作為建造材料;清水磚墻的勾縫采用了米漿;屋頂排水口則為錫制,房屋建造頗為考究。
在真武場發(fā)現(xiàn)客家會館之后,離此一公里多的檬梓村一村民在翻地時無意中挖出一大石龜,加上原就露出土面的兩個,這里就有了三個石龜。當?shù)卮蠖鄶?shù)群眾說,石龜是鎮(zhèn)山壓邪的神龜;而村里姓戴的村民則說,這神靈之物和戴姓有關(guān)……
據(jù)介紹,后挖出的石龜原埋在一片竹林地,它和另一個石龜上下相距約10多米,距另外較遠的一個約200米。三龜大小基本一致,每個全身長2米44,其中,頸長66厘米,甲背寬約133厘米,身高只有45厘米。三龜龜背上有道深深的槽痕,龜甲、頭、尾、四肢基本齊全,昂伸長頸,面朝綦江河,爬行欲動,惟妙惟肖。其做工考究,工藝精湛,令人驚嘆。
真武場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著深厚的客家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蘊。尋根訪古、文化娛樂、旅游觀光、生態(tài)農(nóng)業(yè)休閑的古鎮(zhèn)規(guī)劃指日可待,惟愿它的天然仍將被最大限度的保留,而會館、洋樓、綦河仍將延續(xù)著千年的故事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