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菊
老年期抑郁發(fā)作誤診69例分析
楊富菊
目的 探討老年期抑郁發(fā)作的臨床特點及分析早期誤診原因。方法 對本院收治的69例, 60歲以上老年抑郁發(fā)作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誤診漏診33例(47.8%), 誤診以神經癥7例(21.2%), 創(chuàng)傷性應激障礙, 血管性癡呆各6例(18.2%), 老年性癡呆5例(15.2%)為多見。結論老年期抑郁發(fā)作多伴有軀體疾病和負性生活事件, 且臨床癥狀不典型, 易導致誤診。
抑郁發(fā)作;老年期;神經??;創(chuàng)傷性應激障礙;血管性癡呆;老年性癡呆;誤診
由于老年期抑郁發(fā)作發(fā)病不典型, 患者多伴有軀體疾病,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 常被忽視而導致早期誤漏診, 老年期抑郁發(fā)作患者自殺意念和行為出現較多。美國報導老年期抑郁發(fā)作患者自殺意念出現率為65.6%~75%, 早期誤漏診易造成嚴重后果, 為探討期其臨床特點, 誤漏診原因, 對69例患者作一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取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陪護病房收治符合CCMD-3的抑郁發(fā)作診斷標準, 并且每次發(fā)病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抑郁發(fā)作患者69例, 男33例(47.8%), 女36例(52.8%), 年齡60~83歲, 平均(67.2±5.8)歲,已婚57例, 喪偶10例, 再婚2例;文體程度:文盲2例,小學26例, 初中13例, 高中20例, 大學4例。病前性格:內向者49例(71%), 外向者26例(29%);家族精神病史:有陽性家庭史14例(20.3%), 急性起病32例(46.4%), 慢性起病37例(53.6%), 病前有明顯精神刺激因素35例(50.7%), 有明顯軀體疾病因素29例(42%)。
1.2 治療前臨床情況 病程1個月~17年, 平均(5±4.5)年, 以往有抑郁發(fā)作史50例(72.5%), 平均發(fā)作次數(2±1.1)次, 本次抑郁持續(xù)時間1~3個月, 43例(62.3%), 4~6個月9例(13%), 7~12個月11例(15.9%), >12個月6例(8.7%)。以往曾接受抗抑郁藥治療52例(75.4%), 以往因療效差停用抗抑郁藥28例(40.6%), 因不良反應停藥24例(34.8%), 伴軀體疾病45例(65.2%), 患有一種軀體疾病19例, 患有2種軀體疾病13例, 患有3種軀體疾病3例, 患有4種身體疾病1例,所患疾病高血壓病29例(42%), 糖尿病9例(13%), 冠心病7例(10.1%),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膽囊炎﹑骨折各3例(4.3%),慢性乙型肝炎2例(2.9%), 缺鐵性貧血﹑帕金森氏綜合征各1例(1.4%)。
1.3 臨床癥狀 失眠54例(78.3%), 自殺意念43例(62.3%),內感性不適40例(58%), 疑病36例(52.2%), 自責自罪32例(46.4%), 焦慮激感﹑自殺行為各30例(43.5%), 妄想29例(42%),情緒低落24例(34.8%), 活動減少21例(30.4%), 智能減退14例(20.3%), 幻聽﹑食欲減退各6例(8.7%), 體重減輕3例(4.3%),早醒2例(2.9%)。
本組曾經早期誤診33例(47.8%), 其中誤疹為神經癥7例(21.2%), 心因應激性反應﹑血管性癡呆各6例(18.2%), 老年性癡呆5例(15.2%), 精神分裂癥﹑更年期綜合征各3例(9.1%),慢性支氣管炎﹑缺鐵性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1例(3%)。
3.1 誤診原因:①病史不詳, 主要因為患者單身﹑喪偶﹑退休﹑子女分居或是病史提供者的主觀現象, 醫(yī)生尋問病史不深入﹑不細致所致, 加之患者癥狀多變或對檢查不合作﹑回避﹑不愿暴露內心體驗, 致精神檢查十分困難, 易造成誤診。②對老年期抑郁發(fā)作特征辨別不熟, 不能掌握其臨床特點, 常易誤診為其它精神障礙。③診斷不能結合老年人社會心理狀態(tài)的特點。④只重視本專業(yè)和實驗室檢查及臨床體征, 而忽視從整體特別是從心理上關心患者。⑤不注重老年患者的認知功能 , 不能區(qū)分真性和假性癡呆。
有研究指出, 生活事件和軀體疾病常被認為是老年期抑郁發(fā)作的重要誘發(fā)因素。早期調查表明, 22%~48%的老年期抑郁發(fā)作合并慢性軀體疾病, 總結老年期抑郁發(fā)作臨床癥狀有以下特點:①自責自罪﹑自殺意念﹑自釘行為較多見。②抑郁情緒往往不能很好表達, 常以軀體不適主訴為多見。③認知功能受損明顯, 智能減退多見。④常見疑病﹑虛無﹑被害﹑妄想和幻聽,部分患者以焦慮激越攻南, 敵意為主要表現。⑤體重變化﹑早醒﹑性欲減退﹑精力缺乏﹑精神運動性阻滯等, 因年齡因素變得不突出。⑥失眠明顯﹑情緒波動大﹑情緒脆弱﹑食欲減退不明顯。
老年期抑郁發(fā)作, 患者病前多有負性生活事件, 常易誤診為創(chuàng)傷性精神障礙, 本組中6例誤診為心理性應激反應,均把心理因素看得過重, 做為致病因素來分析, 沒有全面分析心理因素與癥狀起病時間, 病期個性特征及軀體情況上的差異, 醫(yī)生在心理因素是做了誘因還是病因的分析上帶有醫(yī)生的主觀色彩, 帶忽略了患者對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上個差異, 同時在精神檢查中對患者的內心體驗, 認識不足, 因而造成診斷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擴大化。
由于老年期抑郁發(fā)作患者和并慢性軀體病癥較多, 臨床上表現為反復或持續(xù)出現名種軀體不適感, 抑郁情緒往往被軀體癥狀所掩蓋, 不易識別, 非精神科醫(yī)生缺乏對本病的認識, 僅注重主訴, 易被誤診為軀體疾病或慢性軀體疾病長期未愈引起的情緒低落。
3.2 減少誤診的方法 ①臨床醫(yī)生應擴大知識面, 早期識別本病。②對老年患者入院時, 應全面了解病史, 及相關的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因素, 家庭經濟情況﹑文化水平, 軀體情況, 智力等諸多情況。③入院后詳細的精神檢查和體格檢查, 做精神檢查時應尊重老年人, 講話要清楚緩慢, 積極詢問, 給予足夠的時間來反應。④及時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 如血﹑尿常規(guī)﹑生化﹑ECG﹑甲狀腺全套﹑Vit12和葉酸。⑤對高度疑似患者可試用為抗抑郁劑做診斷性治療。
117000 遼寧省本溪市康寧醫(yī)院女一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