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空際格致》邵璔批跋本看明譯西書對晚清士人的影響

        2014-05-16 09:57:54陳志輝
        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士人

        陳志輝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科學(xué)技術(shù)史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22)

        從《空際格致》邵璔批跋本看明譯西書對晚清士人的影響

        陳志輝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科學(xué)技術(shù)史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22)

        明末耶穌會士高一志漢譯著作《空際格致》現(xiàn)存多種版本,其在清代主要以抄本形式傳播。本文整理了各版本之間的流傳關(guān)系,重點介紹上海圖書館藏《空際格致》邵璔批跋本,考證邵璔家世、生平并辨識、整理出所有批、跋語。邵璔既是傳統(tǒng)儒家士人,又效力于李鴻章淮軍幕府,在李鴻章致力于學(xué)習(xí)西方科技的推動下,邵璔對《空際格致》中“四行說”等西學(xué)內(nèi)容總體上評價較高,顯示明末漢譯西書對學(xué)習(xí)科學(xué)的晚清士人尚有影響。

        《空際格致》 版本 邵璔 批跋 西學(xué)東漸

        0 引 言

        明代晚期,耶穌會傳教士采取學(xué)術(shù)傳教的策略,吸引中國士人信奉基督教。基于這個策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把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式自然知識通過翻譯出版,介紹給中國士人。其中,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8/69~1640)撰寫的《空際格致》,就是耶穌會士的眾多譯介之一。此書系統(tǒng)地向中國人介紹西方古典自然知識的基礎(chǔ)理論——四元素說。先前的研究,集中于耶穌會士如何以四元素說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1,2],明末清初中國士人對四元素說的反應(yīng)[3,4],以及某類具體知識(例如地震)在中國的傳播與流變[5,6]。1840年以后,中國的大門被西歐的堅船利炮打開,西方學(xué)術(shù)也得以再次逐漸東傳。關(guān)于鴉片戰(zhàn)爭以降中國對西方科學(xué)革命成果的引進,前賢關(guān)注甚多①重要的如文獻[7]。,而對于當(dāng)時人如何對待西方古典科學(xué)學(xué)說則似乎關(guān)注較少②文獻[6]指出亞里士多德式地震知識在民國時期仍有影響,但未展開討論。。以今人的觀點來看,如四元素說一類的理論在19世紀(jì)以后已經(jīng)是落后、陳舊的代名詞,但對當(dāng)時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不管是新近的或是明末翻譯的西書,均是與傳統(tǒng)學(xué)術(shù)異質(zhì)的、前所未聞的西學(xué)。事實上遲至1896年,梁啟超仍把“通商以前譯著各書”訂為一目,立于《西學(xué)書目表》的附卷,高一志《空際格致》也在此書目清單之列([8],附卷,4b頁)。顯然,當(dāng)時學(xué)者認(rèn)為,明末所譯西書仍然值得注意。因此,晚清士人如何接受前人遺留下來的西學(xué)知識,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上海圖書館所藏的《空際格致》,上有常熟士紳邵橧的校點、批注和跋語,正是了解晚清早期士人看待“過時科學(xué)”的第一手材料。筆者擬先概述高一志《空際格致》及其版本情況,其次考證邵橧及其家世背景,然后綜合邵橧對《空際格致》的批跋和各種史料,以揭示歷史脈絡(luò)下晚清士人對明末以來所傳入的西學(xué)的態(tài)度。

        1 高一志《空際格致》版本概述

        高一志,字則圣,意大利人;1584年加入耶穌會,1604年抵達澳門,次年往南京傳教,初取漢名王豐肅,字一元,又字泰穩(wěn)(或泰文);1616年“南京教案”事起,次年被逐往澳門;1624年重返內(nèi)地,改名高一志,前往山西絳州開教;1640年于絳州辭世。[9,10]高一志得到了絳州籍奉教士紳韓云、韓霖兄弟的幫助,在絳州傳教很有成績:一方面發(fā)展當(dāng)?shù)亟掏剑环矫婢帉懹⌒兄形闹?。費賴之開列高氏著作共23種([9],94—97頁),金文兵根據(jù)傳世文獻,確定其中18種[11],包括《圣母行實》、《童幼教育》、《空際格致》、《寰宇始末》等。

        關(guān)于《空際格致》的版本,徐光宜已有初步的論述,包括明刻本一種、清抄本兩種和民國活字印本一種[12],筆者又另見清抄本兩種(見下文第二、四條),現(xiàn)把明清以來至民國初年各版本的特點及其可能的淵源關(guān)系分述如下:

        (一)明刻本。徐宗澤將明刻本的出版時間定在1633年[13],但沒有給出論證;黃興濤等則認(rèn)為刻印年月不詳,大致刊行于1624至1638年之間[14]。中國國家圖書館①索書號19515。、耶穌會羅馬檔案館[15]和梵蒂岡教廷圖書館(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BAV)都藏有這個刻本②編號為”Raccolta Generale Oriente,III,229.1-2”,據(jù)中文基督教文獻數(shù)據(jù)庫(Chinese Christian Texts Database,CCT-Database)。,后者被先后影印并收于《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③見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第2冊,臺北:學(xué)生書局,1984年再印版,第839~1030頁。和《東傳福音》④見王美秀、任延黎主編:《東傳福音》(第11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第36~84頁。按:此明刻本《東傳福音》題作“舊刻本”。,流傳較廣。又,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圖書館亦藏有《空際格致》明刻本[16],并公布了比影印本清晰的彩色數(shù)碼圖像⑤見早稻田大學(xué)古籍綜合數(shù)據(jù)庫(古典籍総合デ一タベ一ス)“空際格致”條目。。此明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字?jǐn)?shù)同,白口,無魚尾,四周單邊,無行線;板框?qū)?8.6厘米,高20.4厘米;分上、下兩卷,分兩冊裝訂⑥早稻田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刻本《空際格致》上冊封面題“空際格致乾”,下冊封面題“空際格致坤”。,每卷正文前均有目錄,上卷末有“四行情圖”。

        (二)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清抄本[17],原為盛宣懷(1844~1916)愚齋圖書館的藏書(以下簡稱“愚齋本”)。愚齋本兩卷一函二冊,半葉八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魚尾,四周單邊,烏絲欄格;板框?qū)?2.2厘米,高17.6厘米。每卷正文前均有目錄,上卷末有“四行情圖”,但明刻本每卷卷首原有的“南絳后學(xué)陳所性閱”字樣以及下卷正文前的付梓說明均被刪去。愚齋本與明刻本之間的文字差異在各清抄本中是最小的,但某些文字的改動顯示出抄錄者對原書的理解①如卷下“風(fēng)雨預(yù)兆”一節(jié),參見本文第5節(jié)。。此本“丘”字與明刻本相同,不避諱,很可能是雍正三年(1725)規(guī)定避孔子諱以前[18],抄自明刻本的抄本。

        (三)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以下簡稱南圖本),著錄為二卷一冊②據(jù)南京圖書館書目檢索系統(tǒng)。。據(jù)所鈐“錢唐丁氏藏書”、“四庫坿存”等印記[19],可知此本原為錢塘人丁丙(1832~1899)藏書,《八千卷樓書目僅稱為“抄本”[20]。南圖本亦較易見,影印收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21]和《東傳福音》③見王美秀、任延黎主編:《東傳福音》,第11冊,第85~134頁。按:此《東傳福音》影印本缺原書第60a頁及所稱應(yīng)附的“《四庫全書總目·空際格致二卷》提要”。,版本特征為:無邊欄,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每卷前均無目錄,上卷末無“四行情圖”,下卷前無付梓說明,每卷卷首無“南絳后學(xué)陳所性閱”字樣。愚齋本中少量明顯的錯誤在南圖本中有所改動④如“地較水之大節(jié)”中,明刻本有“誰為寬廣”一句([16],卷上,13a頁),愚齋本和邵批本均訛作“誰為寬居”([17],卷上,24b頁;[22]卷上,24b頁),南圖本改作“誰為寬厚”([21],卷上,24b頁)。,除此之外后者基本繼承了愚齋本的脫訛衍倒,而又另有其他訛誤若干。因此南圖本當(dāng)源于愚齋本,可能是愚齋本的再傳抄本。文中“丘”字寫作“坵”([21],卷下,3a頁),因而南圖本的抄寫年代很可能在雍正朝以后。

        (四)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22]。著錄為“(明)高一志撰、(清)邵增批并跋”⑤據(jù)上海圖書館古籍書目查詢系統(tǒng)。(以下簡稱為邵批本),二卷二冊。按“邵增”實應(yīng)作“邵橧”(詳見本文第二節(jié))。邵批本除中縫只有“卷上”、“卷下”字樣,而沒有南圖本中縫所有的“空際格致”四字書名外,其每葉的行數(shù)和每行的字?jǐn)?shù)均與南圖本相同,同時也沒有“四行情圖”,可知邵批本與南圖本同源。由于南圖本卷下第56b頁有5行共105字未被抄入,而邵批本此處并無闕字;邵批本的許多訛誤之處,而南圖本并不沿其誤,因此兩者很可能同出于另一未知的抄本。

        (五)上海聚珍仿宋印書局本(以下簡稱仿宋本)[23]。此本以仿宋體鉛活字刊印,二卷,并與龍華民(NiccolòLongobardi,1565~1655)《地震解》合訂為一冊。半葉二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單行,與正文空一格區(qū)分。仿宋本《空際格致》為鉛活字排印本,無刊印年月,但肯定在1916年丁三在(1880~1917)、丁輔之(1879~1949)成立聚珍仿宋印書局以后。二丁之叔祖即為丁丙,而仿宋本與丁丙舊藏的南圖本文字上大同小異,兩者似乎頗有關(guān)聯(lián)。徐光宜即認(rèn)為仿宋本與南圖本“很可能來自同一母本”,又或前者根據(jù)它本補充了百余缺字[12]。

        (六)臺灣省藏藍格抄本[12]。據(jù)“古籍影像檢索系統(tǒng)”所顯示的書影,此本有王宗炎(1755~1826)藏書印,故其抄寫時間應(yīng)在清中期以前。

        總之,《空際格致》一書在清代主要以抄本形式流傳,確定邵橧批跋此書時所用底本在流傳過程中的位置,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批評。

        2 常熟邵璔仕宦及其家世考證

        上海圖書館著錄其所藏清抄本《空際格致》為“邵增批并跋”,當(dāng)中“增”字實為“橧”,因以草書書寫,土旁上的橫筆不易辨認(rèn)。跋語云:

        同治乙丑(1865)五月,閱之未竟,適有他事中止。八月秋后,閑居無俚,一日而閱畢。西方有人,勿謂其書之可廢也。沂承氏邵璔識。([22],60b頁)

        據(jù)王爾敏《淮軍志》中的《淮軍幕府表》,邵橧的字號為“辛卿”,籍貫江蘇常熟,約于同治初年進入李鴻章(1823~1901)淮軍幕府,為淮幕120余人中的一員,任職徐州糧臺委員,官至河南候補道,光緒四年(1878)卒([24],323頁)。王爾敏未能確認(rèn)邵橧的功名身份,并將他歸為李鴻章屬下“辦理文案”和“協(xié)助庶政的人物”([24],313~314、332頁)。檢《(光緒)常昭合志稿·人物志·國朝耆舊》,邵橧附“邵齊然”后:

        〔邵〕齊鰲元孫璔,字莘卿,附貢生,有干才。李文忠督師江蘇,璔隨營積功,由訓(xùn)導(dǎo)洊保知府,分河南,督道口鹺務(wù)。以利藪,不欲久處,改直隸道。璔究心醫(yī)家言,讀古書多神悟,每以新意治疾,輒奏效。工詩文,有《兜率陀室集》。([25],421頁)

        根據(jù)這段文字后的小字雙行注,此傳引自“家述”。而由“字莘卿”(《淮軍志》誤為“辛卿”)及跟隨李鴻章(謚號文忠)建立軍功等事跡可知,此邵齊鰲玄孫邵橧即前述淮軍幕員邵橧,但未知是否就是跋語中的“沂承氏”。又據(jù)光緒三十年(1904)《虞山邵氏宗譜》,常熟人邵橧生于道光十一年十二月(1831年1月)“原名葆元,字沂承,號莘卿,常學(xué)附貢生。軍功歷保五品銜,候選訓(xùn)導(dǎo)、同知、道銜,河南候補知府,賞戴花翎、鹽運使銜,直隸候補道”,最終于光緒三年(1877)六月去世([26],卷中,48b~50a頁),而非王爾敏所稱的光緒四年。同時這也可以證實上海圖書館所藏《空際格致》之批跋者“沂承氏”,正是常熟邵橧。

        邵橧去逝前一年(1876)十月,因由知府升任直隸候補道,他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呈上謝恩折子,內(nèi)自述其官宦歷程[27]。根據(jù)他這個自填的履歷可知,其出身為常熟縣學(xué)的附學(xué)生員,通過捐納銀錢而獲得的貢生資格,約于1862年32歲時以“正途出身”[28]進入淮軍幕府,參加與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曾任上海附近地區(qū)的厘卡委員[29],負(fù)責(zé)征收厘金等事,當(dāng)時李鴻章正在上海坐鎮(zhèn)指揮[30]。

        1869年前后,邵橧或得到李鴻章保薦,由訓(xùn)導(dǎo)升為河南省的候選知府[31]。1872年3月7日,李鴻章曾給邵橧一封信,當(dāng)中除了追述兩人在江蘇相識并共同消滅太平軍的經(jīng)歷外,還稱“足下知我,相勖甚深”[32],顯示出兩人之間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于上海成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積極展開洋務(wù)運動,同時邵橧閱讀西書《空際格致》留下批跋,兩者似乎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另一方面,或許因為同為常熟人的關(guān)系,邵橧在被任命為直隸候補道、旅居北京期間,因給名臣翁同龢(1830—1904)祖孫診癥贈藥,邵翁之間也有較深的交往。以致于當(dāng)邵橧于不久后在天津去世時,翁同龢頗為在其日記中稱“無物可報矣,為之三嘆”[33]。

        3 邵璔對《空際格致》的批評概述

        邵橧在《空際格致》中留有以下幾種形式的筆墨痕跡:(1)斷句,全書均有,以朱筆圓圈為記號;(2)圈點,對重點語句之旁加以朱筆圓圈或點;(3)校改,包括增、刪、改字等,以朱色字為主,僅有少量墨色字;(4)朱筆批語,包括眉批和旁批;(5)朱筆跋語。(數(shù)量統(tǒng)計見表1):

        表1 《空際格致》邵璔批、跋、校改數(shù)量統(tǒng)計表(單位:條)

        附錄迻錄了邵橧對《空際格致》所寫的全部批語。至于邵橧的校改則屬于“理校法”,并沒有參照他本校改,因此這種校改對于《空際格致》一書并沒有太多的文獻學(xué)意義。然而,正因為邵橧使用理校法,我們?nèi)钥梢詮钠湫8闹懈Q視他所持之“理”為何,從而探討晚清士人對西學(xué)的態(tài)度。

        圖1 上海圖書館藏《空際格致》邵橧批跋本、邵橧跋語(右)

        4 淮幕生涯與邵璔的西學(xué)意向

        邵橧的官宦仕途的基礎(chǔ),在于跟隨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時所建立的軍功。鑒于李鴻章的淮軍新立不久,包袱較小,對于西洋軍械篤信不疑,視為利器([24],295~296頁)。通過與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領(lǐng)導(dǎo)的洋槍隊——“常勝軍”的合作,李鴻章部隊收復(fù)了包括蘇州在內(nèi)的大部分失地[30]。此“借洋助剿”的巨大成功,使得李鴻章十分鼓勵幕府部將虛心學(xué)習(xí)西方先進事物,希望部下能學(xué)取洋人之長技[34],特別是槍炮軍械,“堅意要學(xué)洋人”([24],295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邵橧閱讀、批評明末西學(xué)著作《空際格致》時,江南制造局及其翻譯館正在創(chuàng)辦之始。邵橧的行為,很可能就是對李鴻章鼓勵幕府人員學(xué)習(xí)西方的一種響應(yīng)。同時,邵橧在《空際格致》“山岳”節(jié)的眉批引用“西人通文墨者”的話,顯示他與西洋人有所接觸,在認(rèn)識到西人在“助剿”上的巨大威力后,對于西方也有了解的需要。就現(xiàn)有材料來看,邵橧本人應(yīng)該是不通外文的,那么閱讀漢譯著作是比較方便的做法。當(dāng)時的漢譯西書數(shù)量仍然較少,因此“四庫”所收及其所著錄的明末以來漢譯西書也不失為開明士人睜眼看世界的少數(shù)幾種途徑之一。如曾國藩(1811~1872)幕僚趙烈文(1832~1893)在咸豐八年五月初五(1858年6月15日)的日記中,在寫了姚瑩(1785~1853)邊疆地理著作《康輶紀(jì)行》其中三卷內(nèi)容的讀書筆記后,列出的“待購書目”就有“艾儒略《萬國全圖說》、湯若望《坤輿全圖說》、南懷仁《坤輿圖略》、陳倫炯《海國聞見錄》”[35]等書①按趙氏所列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和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兩書未見,疑有誤,而近似的艾儒略《職方外紀(jì)》、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坤輿圖說》與陳倫炯(?~1751)《海國聞見錄》一樣,均列入《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外紀(jì)之屬,參見文獻[36],632~635頁。。江慶柏認(rèn)為,這透露出趙烈文的一種購書意向②按江慶柏稱“待購書目……一行半字,后涂去,不知何故”,但檢原文,涂去的是“待購書目”上一行“然未睹要旨”后約五六字,參見文獻[35]。([37],52頁)。從該天日記看,趙氏所記《康輶紀(jì)行》的筆記,多屬于西洋諸國事,而在“待購書目”后則記康熙初年疏告耶穌會士的楊光先(1597~1669)及其《不得已》([35],5~26頁),由此可知趙烈文的意圖當(dāng)是想進一步閱讀早期與西洋有關(guān)的漢文書籍。換言之,明末清初漢譯西書是晚清早期急欲了解西學(xué)的士人所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批評《空際格致》的邵橧,當(dāng)時的地位境況與趙烈文十分相似,應(yīng)該也屬于此列。

        5 邵璔對“四行說”之態(tài)度

        《空際格致》一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四行說”理論,通過邵橧的批、跋和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他對“四行說”的態(tài)度。

        5.1 把“四行說”視為“陰陽五行”理論的補充

        當(dāng)西方的四元素自然哲學(xué)理論以“四行說”的形式傳入中國之時,它是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五行說”相互競爭的理論([1],348~349頁),中國士人也在辨別兩個理論孰是孰非。乾嘉時期,學(xué)者對《空際格致》“四行說”的態(tài)度以四庫館臣的評價為代表:

        西法以火、氣、水、土為四大元行,而以中國五行兼用金、木為非。一志因作此書,以暢其說。然其窺測天文,不能廢五星也。天地自然之氣,而欲以強詞奪之,烏可得乎?適成其妄而已矣。([36],1081頁)

        很明顯,四庫館臣對《空際格致》中的“四行說”持批判的態(tài)度,認(rèn)為五大行星的存在證明了“五行說”的正確。與西人有所接觸的邵橧通過閱讀《空際格致》全書,卻持有不同意見,認(rèn)為“西方有人,勿謂其書之可廢”。事實上《空際格致》在論述“四行說”時,首先對“行”這一概念進行嚴(yán)格的定義,再進一步討論其性質(zhì)、應(yīng)用?!靶小奔词澜缟喜荒茉偌毞?、而又能相互合成其他混合物的四種基本物質(zhì),又或《空際格致》中所謂“純體”。邵橧接受了這一說理方式和關(guān)于“行”定義,認(rèn)為“以純體為行,其義明通”,“辨五行為非,其義亦晰”,又稱贊“四元行之說,其義通正”([22],卷上,1b、4b、14b頁)。

        然而,邵橧并沒有完全拋棄與“五行說”相關(guān)的理論。如“五行相生”理論,《空際格致》力斥其非,邵橧認(rèn)為“此段議論,未能如理壓心”,又謂“相生不以隔而止……西人特未之深故耳”([22],5b、6a頁)。又如“陰陽”理論,因“四元行”有冷、熱、干、濕四種性質(zhì),《空際格致》認(rèn)為“冷熱屬陽,干濕屬陰”,似與冷/熱、干/濕各為一對陰陽組合相違,又未就為何如此作進一步解釋。邵橧于是將此句改為“主作且陽施者為熱為冷,陰受者為干為濕”;又評論說“冷熱、干濕相互為根,而清濁、輕重判焉,即陰陽之道亦分也”([22],卷上,3a、14b頁),顯示出邵橧將“四行說”中的某些成份納入到中國“陰陽”理論范疇中的嘗試。這或與邵橧“究心醫(yī)家言”,習(xí)慣于“陰陽”、“五行生克”等理論的運用有關(guān)。同時也表明在邵橧視“四行說”為一種補充理論,而不是與“五行說”對抗并取而代之的理論。

        《空際格致》在論述“四行說”基本原理后,還運用這一理論對“月下區(qū)”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解釋。對于這些解釋,邵橧部分表示認(rèn)同,但負(fù)面的評價更多。這同樣表明“四行說”在其心中并非能解釋空際自然現(xiàn)象的唯一完美理論。

        表2 邵璔對《空際格致》的正面批語1)

        表3 邵璔對《空際格致》的負(fù)面批語1)

        5.2 多種學(xué)說影響下的宇宙觀

        西方古典天文學(xué)認(rèn)為大地是一圓球,居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帶來的這些知識強烈沖擊中國士人的傳統(tǒng)認(rèn)識。其相關(guān)的地球四面之人如何站立的問題,如“四行說”認(rèn)為地球上的重物都有向土元素中心(地心)運動的趨向,作出了較好的解釋。祝平一認(rèn)為,西方地圓說傳入之初,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建基于四行說,但這種解釋對“生活在陰陽五行宇宙觀的中國人”頗缺乏說服力[38]。而邵橧在閱讀完《空際格致》相關(guān)章節(jié)后認(rèn)為:

        予嘗謂地立天之中心,四圍皆一氣鼓蕩,清氣外疏,濁氣內(nèi)攝。對足而立,為濁氣所攝耳。人非至清之物,其能趨向天乎?閱此不能發(fā)明其義,故廣其說焉。([22],卷上,16b頁)

        顯然并不接受重物趨向地心的“四行說”解釋,而認(rèn)為“對足而立”是“氣攝”所致。另一方面,西方天文學(xué)的新理論“地動說”似乎也進入了邵橧的視野:

        古人稱天地如雞子然,黃中即地也。然殼之外又何所持、何所系乎?天靜地動之說,其理似謬。惟天動地靜,地隨天而動,其理稍通。茲謂天包地而終古不動,得無誚其板滯乎?然則天之外亦有風(fēng)氣水火持之否?四圍之天必有頂,頂之外究何若乎?竊嘗思之,謂地必不動,亦怪太拙。([22],卷上,21b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傳統(tǒng)的渾天說比喻(“天地如雞子”)外,佛教“四大”概念(地、水、火、風(fēng))也在邵橧的知識結(jié)構(gòu)占一席位:

        此等說俱無至理,西人尤為不通。予每謂地立天之中心,清氣外疏,濁氣內(nèi)攝。水重也、濁也,亦附地而流。當(dāng)未辟之前,水環(huán)包于地,風(fēng)氣持摯,水之大浪激土成山岳,無風(fēng)之處則土平。土之大強則圓,有凸者有凹者,皆能如人搓粉團之光圓乎?故風(fēng)火摶磨,水氣漸涸而干土出也。([22],卷上,23b~24a頁)

        事實上,從其書齋名“兜率陀室”,可以看出邵橧確實受到佛家的影響①佛教傳說,須彌山頂最上層的天為兜率陀天。。因而,中國傳統(tǒng)、佛家傳統(tǒng)乃至歐洲古典和近代天文學(xué),均影響邵橧對宇宙模型的思考。

        5.3 重視“天人感應(yīng)”

        邵橧在《空際格致》卷上“氣行有無”節(jié)眉批中謂“此數(shù)證言之頗切,故點校之”([22],卷上,28b頁),換言之,他會對自認(rèn)為比較確切的議論加以點校。從校改數(shù)量之多少,我們可以看出邵橧較關(guān)注的重點是地震(69條)、虹霓(29條)等自然現(xiàn)象的“四行說”解釋。大概這些自然現(xiàn)象與災(zāi)異、人事相關(guān),向來也是傳統(tǒng)中國士人關(guān)注重點。比如他認(rèn)為地震的作用不是高一志所稱的造物主要警示世人,而是為了“警人主之忽”([22],卷下,58a頁),體現(xiàn)了天變主要與皇權(quán)相聯(lián)系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

        清朝前期,《空際格致》愚齋本在文字上已有對明刻本師心自用的改易,邵批本沿襲之,對邵橧也有影響。最明顯的是卷下“風(fēng)雨預(yù)兆”節(jié),在述及如何判斷風(fēng)雨等現(xiàn)象即將來臨時提到:

        云積而不行指風(fēng),風(fēng)后致雨?!幊鰰r,明亮清潔則晴,若紅指風(fēng),黑指雨?!峦麜r大半清潔,指后連晴。若紅指風(fēng),黑指雨;圍圈始開,必指其方有風(fēng);圍圈或重者,又指暴風(fēng)將至?!谱筋^指雨,云潤而白指雹。……山林風(fēng)靜時或有鳴響,必指來風(fēng)之大??针H毛飛海中沫浮,亦為大風(fēng)之兆。([16],卷下,28a~b頁)愚齋本、南圖本及邵批本則將相應(yīng)之處改為:

        以上僅舉數(shù)例比較,而事實上在這一節(jié)當(dāng)中,抄本的抄寫者把全部“指”字替換為“主”。主某某現(xiàn)象等說法,正是中國傳統(tǒng)占卜書中常見的話語。然而,這一字之差,正反映出耶穌會傳教士與中國士人對于預(yù)示風(fēng)雨的現(xiàn)象的不同理解:前者認(rèn)為只是基于因果關(guān)系的預(yù)先指示,后者則認(rèn)為是類似于傳統(tǒng)占卜術(shù),可以占測出天意如何主宰。天主教會禁止教徒迷信占卜[39],傳統(tǒng)中國士人則無此禁忌,故邵橧的批語正是“風(fēng)雨占頗佳”的正面評價。

        5.4 對造物主的摒斥

        《空際格致》同時也是一部結(jié)合天主教神學(xué)和亞里士多德《氣象學(xué)》傳統(tǒng)的著作,在論述“四行說”理論的同時不忘時時提及造物主([1],373頁),借以向中國士人傳播天主教。因此四庫館臣評論《靈言蠡勺》、《空際格致》、《寰有詮》一類明清間的漢譯西書為“異端之尤”,要列于存目加以駁斥,以免后學(xué)困惑([36],1081頁)。隨著政治形勢的發(fā)展,邵橧通過閱讀《空際格致》,雖然認(rèn)識到歐洲人的這些學(xué)術(shù)不可輕視,但對于前輩摒斥西書中天主教神學(xué)方面的評價仍有沿襲。《空際格致》中多次贊頌“造物主”,邵橧或譏評或刪改,“山岳”節(jié)批評其“泥于造物,尤為拙笨”([22],卷上,25a頁),“海之潮汐”節(jié)則將“造物主豈無意乎”,直接改為“主豈無意乎”([22],卷下,44a頁),可見一斑。

        另外,《空際格致》是清康熙年間醫(yī)家王宏翰《醫(yī)學(xué)原始》參考引用的明末清初漢譯西書之一[40,41],而邵橧對《空際格致》中與醫(yī)學(xué)相關(guān)的論述也有校改,如將卷上“行之名義”節(jié)中“如人身骨肉屬土,疾①“疾”,形似而訛,據(jù)明刻本當(dāng)作“痰”。血屬水”,改為“如人骨肉屬土,津血屬水”([22],卷上,2a頁),顯示出邵橧也同意西方對人身四行屬性的歸類。前引《(光緒)常昭合志稿》小傳稱其“每以新意治疾,輒湊效”,或與《空際格致》中的四行說相關(guān)。但其關(guān)聯(lián)度具體如何,尚待更多證據(jù)。

        6 結(jié) 論

        通過對《空際格致》版本、常熟邵氏家世以及邵橧批跋校改的考證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像《空際格致》一類明末清初的漢譯西書,在晚清洋務(wù)運動早期一度受到有意學(xué)習(xí)西方的中國士人的關(guān)注。從邵橧的官宦經(jīng)歷與人際交往可以看出,其對西學(xué)的關(guān)注與洋務(wù)運動主將之一的李鴻章相關(guān);在“借洋助剿”太平天國成功以后,他又較全面地閱讀了介紹西方四元素理論的《空際格致》抄本,并在此基礎(chǔ)上加深對西方科學(xué)文化的的理解和吸收。茅海建指出,洋務(wù)運動主導(dǎo)者——湘、淮系首領(lǐng)“師夷”的原動力并非來自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刺激而要“制夷”,而是為了對付太平天國[42]。邵橧的故事,恰恰為這個論點添一例證。

        當(dāng)西歐科技革命以后的近代新知尚未大規(guī)模影響國人之時,明末西書經(jīng)過清代前、中期的抄寫流傳,成為中國士人了解、學(xué)習(xí)西方的途徑之一。這種風(fēng)潮延及晚清后期,加上鉛、石印等新技術(shù)的引進配合,不論是明清之際的還是新近翻譯的西學(xué)書籍,乃至相關(guān)的中國傳統(tǒng)天算、博物學(xué)書籍都大量印行[43,44],以應(yīng)士人所需。由此,在晚清士人向西方近代文化學(xué)習(xí)的較早階段,他們以一種特別方式聯(lián)結(jié)起前后兩次西學(xué)東漸。

        當(dāng)然,由于固有的文化成見、相關(guān)書籍流通不廣、抄寫訛誤等或里或表的原因,士人階層在對西學(xué)的理解上會出現(xiàn)或多或少的偏差,這是異質(zhì)文化交往、碰撞中常見的現(xiàn)象。而邵橧在《空際格致》上的點校、批評和跋語,正是這一歷史過程中具體而微的印記。

        致 謝 審稿專家對本文作出了細致的評閱意見并提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本文初稿曾以“高一志《空際格致》版本及其邵璔批跋本述論”為題,于“漢語文獻與中國基督教研究”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海大學(xué),2013年6月8~9日)上作了報告,紀(jì)志剛教授、紀(jì)建勛博士和肖清和博士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學(xué)友潘澍原幫助確定了一處版本細節(jié),并在寫作期間多有討論。對于上述先生幫助,筆者特致謝意。

        附 錄

        上海圖書館藏《空際格致》邵璔批語

        卷上

        批語及位置行之名義眉批1條“以純體為行,其義明通。”(第1b頁)節(jié)名種類旁批4條(1)于“乃所分不成他品之物”旁批:“行者形也,當(dāng)為刑之所出也?!保?)于“雜者有五品”旁批:“五品者,雜品也。”(以上2條均第1b頁)(3)于“故洞徹諸雜物之性情”旁批:“識在神而明之可知。”(第2b頁)(4)于“如金石等以土為主,其余次之”旁批:“較少次之,亦主。”(第3b頁)行之?dāng)?shù)眉批1條“以干濕、冷熱、輕重端元行,亦確切。”(第3a頁)問金木為元行否眉批3條(1)“辨五行為非,其義亦晰。”(第4b頁);(2)“此段議論,未能如理壓心?!保ǖ?b頁);(3)“相生不以隔而止,律呂隔八生,相生同,西人特未之深故耳?!保ǖ?a頁)行之形眉批1條“圓者本諸方者,強為天圓地方,地究何曾方乎?”(第9a頁)行之純旁批1條本節(jié)末處批:“四元行之說,其義通正。行,形也,純而不雜謂之行。合四行而萬物以育。金木歸六府之列,其辨亦佳。冷熱、干濕相互為根,而清濁、輕重判焉,即陰陽之道亦分也?!保ǖ?4b頁)地之廣大眉批1條[略,見正文5.2節(jié)中第一段單獨引文]。地凝注之所眉批1條“此證最切。”(第18b頁)

        續(xù)表

        卷下

        參 考 文 獻

        1 徐光臺.明末西方四元素說的傳入[J].清華學(xué)報(臺灣),1997,新27(3):347~380.

        2 本杰明·艾爾曼.中國近代科學(xué)的文化史[M].王紅霞,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6~29.

        3 徐光臺.明末清初中國士人對四行說的反應(yīng)——以熊明遇《格致草》為例[J].漢學(xué)研究,1999,7(2):1~30.

        4 張曉林.四大耶?五行耶?四行耶?——楊廷筠辨儒釋耶元素論[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6):26~31.

        5 黃興濤.西方地震知識在華早期傳播與中國現(xiàn)代地震學(xué)的興起[J].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08,(5):139~148.

        6 徐光宜.明清西方地震知識入華新探[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2,33(4):473~484.

        7 熊月之.西學(xué)東漸與晚清社會(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1.

        8 梁啟超.西學(xué)書目表[M].武昌質(zhì)學(xué)會叢書本,1896(光緒丙申十月).

        9 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88~94.

        10 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M].耿昇,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690~691.

        11 金文兵.高一志譯著考略[J].江南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1,10(2):59~63.

        12 徐光宜.明末耶穌會士與西方自然哲學(xué)的傳入——以高一志及其著作為中心的研究[D].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所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2.20.

        13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9.475.

        14 黃興濤.空際格致簡介[M]//黃興濤、王國榮編.明清之際西學(xué)文本——50種重要文獻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1395.

        15 Albert Chan,S.J..Chinese books and Documents in the Jesuit Archives in Rome,ADescriptive Catalogue:Japonica-Sinica I-IV[M].New York:M.E.Sharpe,2002.359~360.

        16 高一志.空際格致[M].早稻田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刻本.

        17 高一志.空際格致[M].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清抄本.

        18 王彥坤.歷代避諱字匯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353.

        19 杜澤遜.四庫存目標(biāo)注(第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56.

        20 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M].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100.

        21 高一志.空際格致[M].影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687~735.

        22 高一志.空際格致[M].上海圖書館藏清抄、邵橧批并跋本.

        23 高一志.空際格致[M].上海聚珍仿宋印書局仿宋活字本.

        24 王爾敏.淮軍志[M].影印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專刊(22)1981年2月版.北京:中華書局,1987.

        25 鄭鐘祥等修,龐鴻文等纂.(光緒)常昭合志稿[M].影印光緒三十年(1904)活字本//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2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26 邵廷楨、邵玉銓.虞山邵氏宗譜[M].嘉會堂排印本.1904(光緒三十年).哥倫比亞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藏,美國猶他家譜學(xué)會攝影微卷圖像.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朱批奏折[M].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156.

        28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16.

        29 龔寶琦修,黃厚本纂.(光緒)金山縣志[M].卷7.1878(光緒四年)刊本.16b.

        30 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M].中國人民大學(xué)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314.

        31 李鴻章.盛軍與少拜寺砦民仇殺折[C]//李鴻章全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673.

        32 李鴻章.復(fù)河南候補府邵增[C]//顧廷龍,戴逸.李鴻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15.

        33 翁同龢.翁同龢日記[M].陳義杰,整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1247.

        34 K.E.福爾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M].劉悅斌,劉蘭芝,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2.129.

        35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M].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手寫本.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64.25.

        36 永瑢,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7 江慶柏.趙烈文與天放樓藏書[M]//藏書家.第2輯.濟南:齊魯書社,2000.51~58.

        38 祝平一.跨文化知識傳播的個案研究——明末清初關(guān)于地圓說的爭議,1600~1800[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灣),1998.69(3):616.

        39 黃一農(nóng).耶穌會士對中國傳統(tǒng)星占術(shù)數(shù)的態(tài)度[J].九州學(xué)刊,1991,4(3):5~23.

        40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M].上冊.影印香港公教真理學(xué)會、臺中光啟出版社1970年再版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153.

        41 董少新.從艾儒略《性學(xué)觕述》看明末清初西醫(yī)入華與影響模式[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2007,26(1):73.

        42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M].第2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582.

        43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463~474.

        44 韓琦.晚清西方印刷術(shù)在中國的早期傳播[C]//韓琦,米蓋拉.中國和歐洲:印刷術(shù)與書籍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124~125.

        The Im pact of Western Books on Chinese Literati in Late Qing:A Case Study of Shao Zeng's Commented Version of Alfonso Vagnone's Kongji Gezhi

        CHEN Zhihui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010022,China)

        There are several versionsof KongjiGezhi which were originally translated by Alfonso Vagnone,S.J.in late Ming dynasty.The book was circulated bymeans of severalmanuscripts in Qing Dynasty.Aft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versions is sorted,a copy commented by Shao Zeng(1832-1877)and now collected by Shanghai Library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Shao Zeng wa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onfucian,but also an aide of Huai Army under Li Hongzhang(1823-1901).Impelled by Li Hongzhang who was actively engaged in learning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o Zeng highly valued the contents ofWestern learning in general,such as the four-elements theory in KongjiGezhi.It shows that thewestern books translated in late Ming exerted an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iwho were eager to learn science in Late Qing.

        Kongji Gezhi,version,Shao Zeng,Western learning,transmission

        N091

        A

        1000-1224(2014)03-0272-13

        2013-02-14;

        2014-06-30

        陳志輝,1984年生,廣東佛山人,講師,科學(xué)史博士,研究方向為天文學(xué)史。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biāo)項目“中外科學(xué)文化交流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0&ZD063)

        猜你喜歡
        士人
        石峽書院與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認(rèn)同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28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明清士人園林戲場與戲曲的生態(tài)變遷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14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題
        秦漢園林景觀與士人思想研究
        明朝的區(qū)域來源、政權(quán)性格與“江浙士人”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10-21 19:35:20
        游移于情禮困境:魏晉士人階層的人生哲學(xué)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久久精品免费无码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 |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精品一区aaa片|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91久久青青草原免费| 97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精品一级av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 夜夜骚久久激情亚洲精品| 观看在线人视频| 丰满岳乱妇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5区| 日韩精品久久伊人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暴力一区| 在线视频夫妻内射|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H|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最新| 日本视频一中文有码中文| 小说区激情另类春色|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青青操国产在线|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国产人妖直男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在线亚洲视频|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中文|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av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av男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