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鴻,劉衛(wèi)國,李 強
(1.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2.中國海洋大學體育系,山東青島 266100)
運動技能的形成本質(zhì)上是運動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所以大腦對運動表象的記憶是運動技能形成的基礎[1-2]。一般說來,記憶效果決定于記憶主體特點、記憶客體難易與記憶方法選擇3個記憶維度,以往關于記憶的基礎理論研究并不少,有些研究甚至關注到記憶主體的大腦結構,但是研究大體集中于對單一記憶主體、客體與方法的不同類別間記憶差異性的比較研究,如 Craik[3]、Beatty[4]等人發(fā)現(xiàn)人類很多種記憶存在年齡與性別差異、Laabs提出位置線索優(yōu)于距離線索、Ascoli解釋運動記憶的前攝干擾作用[5,6],而從記憶主體或客體對記憶方法的選擇適應性研究甚少?;诖?,根據(jù)條件刺激的特點將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的記憶方式分為位置記憶與路線記憶[2,7],同時按照少兒生長發(fā)育特點與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分為3個年齡段[7],來探討不同記憶方式、年齡、性別對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的影響以及年齡與性別不同的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對記憶方式的選擇適應性規(guī)律,以期為少兒蛙泳腿教學乃至少兒其他技能學習提供一種記憶方式選擇適應性的教學模式與范例,并在一定程度豐富與完善運動記憶理論。
某市游泳中心少兒游泳培訓班學員32名,年齡(7.4±1.7)歲、體重(26.1±4.9)kg、身高(127.1±15.0)cm。所有研究對象均經(jīng)健康檢查,排除常見身體疾病、肥胖與運動障礙(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s)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s)
例數(shù) 性別 年齡(歲) 體重(kg) 身高(cm)游泳史18 男 7.3±1.7 26.0±4.5 126.9±14.5無14 女 7.5±1.8 26.2±5.6 127.2±14.9無
實驗的技術難點是對教學方法(即運動記憶方式)的控制與實施。本研究依據(jù)條件刺激的特點設計了兩種教學方法,一種是位置記憶教學法(位置記憶教學法是以身體環(huán)節(jié)所處特定位置的靜態(tài)信息為主要刺激源,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集中關注動作的始末狀態(tài),而淡化動作過程),稱為位置記憶組,要求教師教學強調(diào)在慢收腿、外翻腳與快蹬腿等各技術環(huán)節(jié)中下肢各環(huán)節(jié)的空間位置與器官感覺的始末狀態(tài),強化位置刺激,以引導學員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進行位置記憶。另一種是路線記憶教學法(路線記憶教學法是以身體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特定路線的動態(tài)信息為主要刺激源,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集中關注動作整個過程,而淡化動作的始末狀態(tài)),稱為路線記憶組,要求教師教學強調(diào)收(分)、翻、蹬(夾)整個過程中下肢各環(huán)節(jié)的時空關聯(lián)與器官感覺的變化過程,強化路線刺激,以引導學員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進行路線記憶。具體教學實驗安排如下:
根據(jù)游泳中心正常培訓計劃,隨機選取兩班學員由同一老師在同一時間段(下午15:30—17:00)授課。其中一班17人每周一、三、五上課,教師采用位置記憶教學法實施教學。另一班15人每周二、四、六上課,教師利用路線記憶教學法實施教學。兩班學員都是由4~11歲少兒組成,研究根據(jù)學員理解能力大小又將年齡因素分為小齡少兒(4~7歲)、中齡少兒(7~9歲)與大齡少兒(9~11歲)3個年齡類別[1-2]。教學依常規(guī)進度于第8次課后進行蛙泳腿技術測試。
人體4種泳姿中蛙泳蹬腿對整體推進力的貢獻是最大的[8],所以蛙泳腿動作是推動身體前進的主要動力[9],它包括收腿、翻腳、蹬腿與滑行4個技術環(huán)節(jié),蛙泳腿技術的關鍵是減小收腿的阻力和增大蹬腿的推進力,其技術效果是通過一個周期蛙泳腿動作身體的滑行距離來體現(xiàn)的[10],實驗選取單位蛙泳腿動作的滑行距離(下文簡稱滑行距離)作為其技術效果客觀評價標準。由于蛙泳腿滑行距離與人體的絕對力量有較大的相關性,本實驗還將解析得出的單位蛙泳腿滑行距離除以人體體重進行標準化(下文簡稱標準滑行距離),以消除力量差異對滑行距離的影響。并將滑行距離與標準滑行距離對少兒蛙泳腿技術評價效果進行比較分析,以探討評價指標的優(yōu)劣。
測試方法采用統(tǒng)一姿勢測量,要求學員徒手(手臂伸直不劃水)于池端蹬壁開始,利用蛙泳腿動作游進15~20m,選取途中技術穩(wěn)定的3個蛙泳腿動作周期的平均滑行距離作為技術效果評價指標,以消除劃水臂的個體差異與技術本身偶然誤差的影響。為了提高評價指標的精度,實驗設計在泳道上拉上20米特制軟尺(可視刻度為最小單位為2cm),利用攝像機追蹤拍攝將尺子攝入運動畫面,通過運動圖像解析得出單位蛙泳腿的滑行距離(圖1)。
圖1 滑行距離測量示意圖
全部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經(jīng)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主要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是多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以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用*表示),以P<0.01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用**表示)。
見表2。
分別將滑行距離與標準滑行距離對學員的年齡、運動技能學習記憶方式、性別3因素作多因素方差分析(表2),結果表明:年齡、年齡*記憶方式因素對滑行距離與標準滑行距離影響都具有非常顯著性,記憶方式因素對標準滑行距離影響具有非常顯著性而對滑行距離影響不具有顯著性,性別、性別*其他因素影響對滑行距離與標準滑行距離都不具有顯著性;在影響具有顯著性的因素中,對滑行距離變異的貢獻次序是年齡因素﹥年齡*記憶方式組合因素,對標準滑行距離變異的貢獻次序是年齡*記憶方式組合因素﹥年齡因素﹥記憶方式因素。說明性別因素與蛙泳腿技能學習無關,年齡、記憶方式、年齡與記憶方式交互因素對蛙泳腿技能學習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用。
表2 測試指標值與受試對象基礎信息
在排除性別因素后,將滑行距離對學員的年齡、運動技能學習記憶方式2因素作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滑行距離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大,且各年齡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表3);路線記憶方式大于位置記憶方式組,但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年齡*記憶方式因素對滑行距離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其中大*路線組最大而小*路線組最小(表2和表3)。說明如果滑行距離是蛙泳腿技能效果的評價標準,單純記憶方式與蛙泳腿技能學習無關,而年齡、年齡與記憶方式交互作用對蛙泳腿技能學習有影響,年齡越大學習蛙泳腿技術能力越強,且大年齡最適應路線記憶而小年齡最不適應路線記憶。
表3 記憶方式、年齡、性別3因素方差分析表
同樣將標準滑行距離對學員的年齡、運動技能學習記憶方式2因素作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標準滑行距離的年齡差異具有顯著性(表2),主要反映在大組與小組間(表4);路線記憶方式大于位置記憶方式組,且差異具有顯著性(表2、表4);標準滑行距離因年齡*記憶方式組合不同而不同,且組合間差異具有顯著性,其中大*路線組與小*位置組較大(表2、表4)。說明如果標準滑行距離是蛙泳腿技能效果的評價標準,年齡、記憶方式、年齡與記憶方式交互作用對蛙泳腿技能學習均有影響,采用路線記憶較位置記憶更有利于學習蛙泳腿技能,年齡越大學習蛙泳腿技術能力越強,但年齡對記憶方式具有選擇適應性:大年齡更適應路線記憶而小年齡更適應位置記憶。
運動技能學習是學習者(學習主體)采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對目標技能(學習客體)產(chǎn)生持久適應性變化的人體活動過程。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習客體難易與學習方法選擇對學習主體特點的適應程度,這也是因材施教在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方法上表現(xiàn)的兩個重要內(nèi)容,由于學習內(nèi)容的限制選擇性,其中學習方法選擇往往是因材施教的主流內(nèi)容。大腦對運動表象的記憶是運動技能形成的基礎,所以記憶方式的科學選擇是運動技能學習因材施教的核心體現(xiàn)。一方面,運動記憶方式因分類標準不一而相異甚遠,根據(jù)記憶任務的空間線索(信息)可以將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的記憶方式分為位置記憶與路線記憶(包括方向與距離記憶);另一方面,少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增長期,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隨年齡變化差異較大[3]。所以不同年齡、性別少兒對記憶方式的適應可能會表現(xiàn)出差異性;記憶方式的不同選擇對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可能會有影響。
表4 年齡、記憶方式及其組合的滑行距離比較
表5 年齡、記憶方式及其組合的標準滑行距離比較
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既有年齡之差也有記憶方式之別,而且年齡對記憶方式的合理選擇是影響蛙泳腿技能學習的最敏感因素。運動記憶屬于形象記憶范疇,是各種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的必然過程,它是以過去的動作表象為前提[2]。位置記憶與路線記憶主要區(qū)別是記憶刺激源(動作表象)的差異,相對而言,位置記憶以靜態(tài)狀態(tài)信息為基礎、刺激源單一可能更適應短時簡單技能的粗略學習與初學者(或?qū)π畔⒓庸つ芰θ跽?對運動技能的記憶,而路線記憶以動態(tài)過程信息為基礎、刺激源復雜可能更適應長時復雜技能的精確學習與專家(或?qū)π畔⒓庸つ芰娬?對運動技能的記憶。蛙泳腿練習是復雜技能的精確學習,所以采用路線記憶較位置記憶更有利于運動技能掌握(結果3)。而且,少兒理解能力年齡差異較大,對信息加工能力差異也較大,所以年齡越大理解能力越強,其蛙泳腿技能的學習能力也越強(結果3)。但是,理解能力可能影響信息處理與加工能力,小年齡組可能因為理解能力相對弱只能處理簡單信息而更適應位置記憶,而大年齡組有足夠能力處理復雜信息而更適應路線記憶(結果3),相反記憶方式選擇錯位(不合理),蛙泳腿技能學習效果較差(結果3),同時這一結果也解釋了年齡*記憶方式組合是影響少兒技能學習的最敏感因素(結果1:年齡*記憶方式組合因素對標準滑行距離變異的貢獻最大)。
標準滑行距離是評價少兒蛙泳腿技術的特征指標。游泳推進力的性質(zhì)是水對人體的阻力,主要包括手臂的劃水動力與腿部動作產(chǎn)生的推進力,而且蛙泳腿是人體4種泳姿中對整體推進力貢獻最大的(約占50%)[8],所以蛙泳腿技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蛙泳速度,過去有研究采用單位蛙泳腿的最長滑行距離來評價蛙泳腿的技術效果[10]。但事實上從人體運動生物力學角度分析,單位蛙泳腿的最長滑行距離除了蛙泳腿技術因素影響外,主要還受手臂的劃水動力與個體力量素質(zhì)因素的影響,由于少兒的力量與體重相關性較高[1],本研究將徒手姿態(tài)下測試的滑行距離除以人體體重進行標準化得到的標準滑行距離正是為了排除手臂劃水與力量個體差異因素的影響,同時標準滑行距離還可以消除少兒追求滑行距離而影響蛙泳腿技術節(jié)奏產(chǎn)生的誤差,本研究統(tǒng)一測試途中蛙泳腿動作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滑行距離替代最長滑行距離。本研究認為標準滑行距離是針對少兒生長發(fā)育特點設計的,它相對最長滑行距離與滑行距離更有利于客觀反映少兒蛙泳腿技術優(yōu)劣。
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與性別無關,而在年齡上的差異正是力量差異影響的結果。一方面,少兒正處于身體力量的增長期,力量素質(zhì)因年齡不同差異較大[1],如果評價指標不能消除力量素質(zhì)的影響則可能放大力量素質(zhì)的作用或掩蓋其它因素的影響,所以結果2顯示的“單純記憶方式與蛙泳腿技能學習無關”與結果3顯示的“采用路線記憶較位置記憶更有利于學習蛙泳腿技能”的矛盾正是年齡因素(力量因素)影響掩蓋記憶方式因素影響的結果,而結果2和結果3顯示的“年齡因素對滑行距離影響(各組間差異均具有顯著性)大于對標準滑行距離影響(只出現(xiàn)在大年齡組與小年齡組間)”正是年齡因素影響被放大的結果。另一方面,少兒時期身體生長發(fā)育性別差異較小,其認知能力性別差異也不大[1-2],所以少兒對運動技能理解與掌握能力上無性別差異,正如研究結果1顯示的“性別及其組合因素與蛙泳腿技能學習無關”。
1)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因年齡不同對記憶方式具有選擇適應性,學齡前期(4~7歲)兒童更適應位置記憶而青春期前期(9~11歲)少兒更適應路線記憶;標準滑行距離是評價少兒蛙泳腿技術的特征指標,消除了個體力量差異的標準滑行距離相對滑行距離更有利于反映少兒蛙泳腿技術效果;少兒蛙泳腿技能學習記憶方式選擇與無性別差異。
2)少兒蛙泳腿教學乃至少兒其他技能學習應依據(jù)其年齡(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記憶方式(設計科學的條件刺激信息),在記憶控制范疇做到“因材施教”;評價少兒蛙泳腿技術優(yōu)劣應選擇單位蛙泳腿的標準滑行距離;少兒蛙泳腿技能教學無需按性別分班,教學方法無嚴格的男女之別。
[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王 甦.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Craik F I M.Age Differences in Human Memory.In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eds Birren J.E.and Schaie K.W.)[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77:384-420.
[4]Beatty W W.Gonadal hormone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nonreproductive behaviors in rodents:organizational and activational influences[J].Horm.Behav,1979,12:112-163.
[5]張力為.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Magill,R.A.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6th ed.)[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1.
[7]戴 蒙.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弗拉基米爾M扎齊奧爾斯基.運動生物力學[M].陸愛云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9]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游泳[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10]Makarenko,E.W.Fundamentals of Swimming Technique.In:Sport Swimming(eds N.Zh.Bulgakova& L.P.Makarenko)[M].Moscow:Fiskultura,Obrazovaniei Nauka,1996: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