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 譯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技術本沒有好壞之分,一切取決于人們如何利用它。同一種技術既能用以抑制疫情,也可以用來制造武器。
正如“未來犯罪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安全專家馬克·古德曼所言:“人類最早的技術可能就是對火的應用,用它可以煮熟食物,也可以燒毀整個村莊。相比之下,現(xiàn)在的技術革新速度飛快,無論人們想怎樣應用科技,都變得更加容易了?!?/p>
下面列舉的幾項發(fā)明,設計初衷都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至少也可為生活帶來便利。不過最終,人們嘗到了它們帶來的傷害。
齊克隆B
這種化學毒劑因曾被納粹死亡集中營使用而臭名昭著,盡管它原本是農藥和消毒劑。齊克隆B中的活性成分是氰化氫,該物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以化學武器的面目出現(xiàn)。到了20世紀20年代,齊克隆B中被加入一種預警性氣味,以供大眾安全使用。隨后的30年代,當斑疹傷寒引起人們的恐慌時,美國移民局還曾用它消滅墨西哥移民衣服上的虱子。
現(xiàn)在,經過改良的齊克隆B仍在捷克出售。
3D打印
這種創(chuàng)新技術曾被認為會引領新的工業(yè)革命,只要你有能力在計算機中設計圖形,它就可以據此制作出任何東西。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制作頜骨、顱骨等醫(yī)療植入物領域。
不過就在這項原本可在醫(yī)療領域“發(fā)光發(fā)熱”和制作可愛小玩意的技術出現(xiàn)后不久,大大便宜了一批武器生產者。2013年5月,美國激進組織“分布式防御”通過網絡視頻,公布了第一把3D打印出的槍支。該組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槍支的設計稿,還宣稱用3D打印技術制造槍支并進行銷售并不觸犯法律。可誰又說得準呢,3D打印技術可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槍支泛濫現(xiàn)象,不難想象會有人琢磨利用這項技術去搶銀行。
硝酸甘油炸藥
在發(fā)明之初,炸藥作為高爆破性物質被廣泛應用在采礦、建設等領域。眾所周知,成分不穩(wěn)定的炸藥極其危險,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舉世聞名的原因,就在于他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硝酸甘油。但由于原料購買方便、制作工序簡單,炸藥也成了恐怖分子的最愛。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1920年的華爾街爆炸案,歹徒使用炸藥造成了38人死亡、120人受傷。
洋蔥路由器
洋蔥路由器出現(xiàn)在2002年,旨在通過改變網絡路徑使用戶難以被追蹤。這對許多愛唱反調的人和告密者——包括愛德華·斯諾登——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從2004年到2005年,電子前沿基金會和奈特基金會一直在支持洋蔥路由器計劃。
然而,這種設備同樣可以掩護犯罪活動。因進行大型毒品交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查封了一家名為“絲綢之路”的網絡交易平臺。從槍支販賣到兒童色情交易,這家應用洋蔥路由器的網站從事著多種非法活動。
制表機
赫爾曼·霍爾瑞斯在1884年發(fā)明了制表機,這讓美國人口調查局在1890年短短一年間,就完成了人口普查。在那之前,同樣的工作要花費至少8倍時間?;魻柸鹚沟拇蚩卓ǜ镄铝擞涗洷4娣绞?,堪稱現(xiàn)代計算機的“鼻祖”。此后他創(chuàng)立的制表機公司就是如今的IBM。
20世紀30年代,IBM通過其在德國的子公司,向第三帝國提供了最先進的制表機,用來編制德國公民數(shù)據。埃德溫·布萊克在《IBM與大屠殺》一書中表示:“或許大屠殺是無可避免的,但人口普查數(shù)據令納粹更容易識別出猶太人、羅姆人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
谷歌地球
誰沒有用谷歌地球查過地址,或是從中尋找絕妙風景呢?這些信息也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2008年孟買發(fā)生恐怖襲擊后,印度政府曾要求谷歌公司將某些地區(qū)的地圖做一些模糊處理,甚至為此提出了訴訟。在英格蘭,也曾有盜賊用谷歌地球尋找裝鉛屋頂?shù)慕烫?,好偷走這些金屬,在黑市上出售。
遠程控制工具
發(fā)明遠程控制工具的初衷,是幫助系統(tǒng)管理員處理問題。有了這項技術,使用者不需坐在電腦前就可以訪問自己的電腦。如今,黑客也開始青睞遠程“訪問”,除了盜取電腦中的信息,有時還能控制被入侵電腦的攝像頭和麥克風。
大眾化的生物技術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古德曼指出,進行生物實驗已不是大型實驗室的專利,在私家車庫中你也可能做同樣的事,并且成本正在大幅下降。類似“情報空間”和“好奇生物”這樣的組織,能向發(fā)燒友提供設備支持。
不過,人人都能在家做生物實驗,意味著類似2001年造成5人死亡的炭疽襲擊事件,也可能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