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麗
“我想看見聲音,聽見味道,聞到圖畫……”小桶對著生日蠟燭數出了一大堆愿望,可沒有一個是“正常”的,眼睛干了耳朵的活兒,耳朵卻要干鼻子的活兒,誰的五官會這樣顛三倒四?
“實現不了才能當成愿望嘛!”小桶不以為然。
打住,誰說這些都實現不了,聲音就能看見啊,而且還美得讓人窒息!
我們能聽到聲音,那是聲波引起人耳鼓膜振動的結果??墒牵暡ㄊ莻€隱形大師,它來無影去無蹤,沒有人看見過它,也沒有人觸摸得到它。要想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非得采用一些特殊手段不可。
19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克拉德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塊金屬薄片上均勻地鋪上一層細沙,然后把薄片放在小提琴上。接著,他拉響小提琴的弦,細沙竟然自動排列出了美麗的圖案。還有呢,當裝滿沙子的容器以低于每秒25次的頻率均勻地振動時,沙子就“畫”出螺旋形狀,酷似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隨著曲調和頻率的變化,細沙排出的圖案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著名的克拉德尼聲音圖案。
后來,人們發(fā)現,當不同頻率的聲波傳來時,水、細沙、油或其他傳播介質會隨著聲波的振動,一起“舞蹈”,形成各種物質的聲波振動幾何圖案。這還形成了一門特殊的學問——音流學。
要讓聲音這位隱形大師現身,請音流學來幫忙絕對沒錯。
人們不是一直想弄清楚動物在“說”什么嗎?這下好了,聽不懂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先看看,看得多了,總能琢磨出些道道來。
聲學工程師馬克·菲舍爾就喜歡研究動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北美紅雀、尖叫貓頭鷹、蟋蟀、海豚和鯨……
海豚和鯨的聲音十分有趣。當海豚不小心擱淺在沙灘上時,它會發(fā)出酷似公牛的叫聲。大型鯨類在水面上會“吼”出“汽笛聲”,有的鯨能“模仿”豬叫、貓叫,有的鯨還會發(fā)出“開門聲”等。這簡直就是深海里的聲音模仿秀嘛。
它們用這些聲音在表達什么呢?馬克十分好奇,于是借助音流學技術來“破譯”深海里的語言密碼。
從2001年開始,馬克專門去海洋里收集海豚和鯨發(fā)出的聲音。他把聲音交給計算機上的頻譜分析軟件進行分析。為了盡可能多地把聲波信號里的小秘密展現出來,馬克會選擇最能表達原聲音或者最具有審美效果的方式來轉化聲波,他用紅色來標記聲波中的低頻率,用綠色和藍色來標記中頻率,用紫色標記高頻率。有時,馬克把聲音圖片層層堆疊起來,“堆”出漂亮的花朵圖案,有時他會把聲音圖案進行里外翻轉或者放大,聲波就這樣轉化成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馬克搖身一變,成為能用聲波作“畫”的藝術家了。
馬克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對鯨魚和海豚來說,聲音是十分重要的交流工具,海洋上的商業(yè)船只制造了嚴重的聲音污染,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馬克很樂意當一名聲波藝術家,在他的“作品”里,鳥類、鯨魚和海豚的聲音圖案看起來比昆蟲發(fā)出的更美。馬克還在孜孜不倦地作“畫”呢!他說,以后人們看到這些別致的圖案時,就能判斷出聲音“主人”的類別。到時候,聲音圖案也就變成動物的一種特殊的“標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