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
還記得《格林童話》里的灰姑娘嗎?當她置身于富麗堂皇的皇宮,與英俊的王子翩翩起舞,又難以抑制心中的不安與擔憂,不時地向掛在墻壁上的布谷鐘望去。當布谷鳥從鐘內探出頭來,發(fā)出12下清脆的“咕咕”、“咕咕”聲時,灰姑娘驚慌地轉身往皇宮大門跑去,倉皇中遺下一只水晶鞋……一切好像沒有發(fā)生過,只有那“咕咕”的鐘聲仿佛還在一陣陣傳來,從清晰到模糊。
灰姑娘的故事發(fā)生在黑森林,而布谷鳥鐘聲也從黑森林中傳出。
黑森林(Schwarzwald)德語的本意就是“黑色的森林”,位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這里長滿了冷杉樹,從萊茵河平原望去,漫山遍野樹木林立,在日照不充足的時候,遮天蔽日,整個山林呈現一片黛綠色,“黑森林”由此得名。只是這片“黑”看上去更凝重、舒適、和諧,漫步其間,你會發(fā)現這里除了綿延不斷的冷杉樹外,還有青翠的草地、寬廣的山谷、低緩的丘陵、湖泊環(huán)繞的群山……儼然一處世外桃源。黑森林童話般的景致,也賦予了這里的特產之一——布谷鐘天然的靈性。
關于布谷鐘的最初來源已無從考證,但有關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黑森林地區(qū)的居民最初并不會制造鐘表,只是因為寒冷漫長的冬季里不能農耕,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就地取材,做些器械或工藝品。1640年,庫茲兄弟發(fā)明了指示時間的儀器——世界上最早的黑森林時鐘(木架鐘)。1750年,弗朗茨·凱特爾先生(Franz Kettere)巧妙地用風箱設計出與布谷鳥相似的鐘聲,世界上第一座完整意義的布谷鳥時鐘誕生了。黑森林時鐘業(yè)自此迅速發(fā)展,工匠們對鐘的結構和外觀不斷改進。到1805年,黑森林地區(qū)已有六七百家制鐘廠和鐘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每到夏天,當地人都會背起裝有在冬天里做好的布谷鐘的包裹,穿梭于歐洲各國進行推銷。
19世紀后半葉起,布谷鐘已成為外國人眼中德國的標志之一。
布谷鐘堪稱傳統(tǒng)木雕藝術與機械工藝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布谷鐘的內部有設計精巧的齒輪裝置,可以利用自身的重力,完成1天~8天所有的機械運行,而且?guī)资昃珳薀o比。從外形上看,布谷鐘大多被設計成黑森林木屋的式樣,裝飾物多呈現充滿童話色彩的故事和黑森林居民的生活場景:每到半點或整點時,木屋上方的小木窗就自動打開,從里面蹦出一只布谷鳥,在音樂背景里用清脆悅耳的鳥鳴聲“咕咕”報時(有的布谷鳥甚至會扇動翅膀);同時,屋門一側的水車磨坊開始轉動,房前屋后的居民伴隨著音樂聲和布谷鳥的叫聲開始打掃庭院,或砍柴,或身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報時完畢,布谷鳥退回屋內,居民們停下手中的活計或者舞步,黑森林又回歸靜謐。木鐘的下方通常有3個鐘錘,一個負責走針上弦,一個管布谷鳥叫,另一個負責八音盒的動力。
除用布谷鳥鳴報時外,布谷鐘在制作上還利用了傳統(tǒng)的雕刻技法,將黑森林的生活狀態(tài)一刀一刀雕刻在鐘上——整個鐘的外部木雕、配件,甚至大部分內部機械構件,都是工匠手工完成,無論是葉子的紋路,還是人們的服飾細節(jié),甚至院子里小狗的眼神,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制作黑森林布谷鐘所需的全部木材必須在黑森林里砍伐,制作之前要經過4年的晾曬。學徒要用3年學習做鐘的基礎部件,再3年學做木雕,又3年學習手繪,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布谷鐘制作師。
在慕尼黑瑪麗恩廣場的新市政廳鐘樓上,有全德目前也是整個歐洲最大的木偶報時鐘。這座鐘有1300公斤重,共分3層:第一層是一只公雞;第二層是威廉五世舉行婚禮的場景,有新婚夫妻和騎士跳舞;最下面一層是中世紀大瘟疫過后,慕尼黑人慶祝重生的桶匠舞。每到整點報時的時間,清脆悅耳的音樂聲引得過往游客紛紛引頸觀看。即使在多雨的日子里,廣場上依然熙熙攘攘,幽幽的布谷鳥叫聲回蕩在廣場上,仿佛真的從那個遙遠的時代傳來,不悲不喜。
今天,布谷鐘已經有了越來越豐富的樣子,行走在黑森林地區(qū)的大城小鎮(zhèn),隨處可聽到從商店里傳來的“咕咕”聲。盡管今天在旅游紀念品商店出售的布谷鐘已不再是黑森林制造,形狀、色彩、裝飾等,也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而變了樣子。近百年來,很多工廠也已放棄了生產傳統(tǒng)的布谷鐘,但在黑森林地區(qū),仍然有一小部分堅持者,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著祖先的工作,用最精湛的技術,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打造出各式的布谷鐘精品。也許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黑森林幽谷鳥鳴的童話在慢慢消失,但是那些精致的木雕,流水的溪澗,轉動的水車,潺潺的水聲,咕咕的鳥鳴,砍柴飲酒的青年……卻在一次次地喚起黑森林的記憶,他們就像這布谷鐘一樣,晝夜轉動,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