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
被盯著的水永遠燒不開,你越是猴急,時間就越是“呆若木雞”。時鐘喜歡背著人拼命轉(zhuǎn)圈,而你一讀秒,它就立刻消停了。
大概從有人類的那天起,如何計算時間這個問題就被提上日程了。從太陽、沙漏、石英表到原子鐘,不管計時器多么準確,人們對于時間的主觀感知其實一直是“扭曲”的。
當我們身處事件之中時,通常對時間的快慢會產(chǎn)生“預期型”判斷,而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憑借回憶而產(chǎn)生“回顧型時間感知”,所以,時間的長短往往只是記憶的密度而已。
危急時刻,大腦中胡桃大小的腦組織“杏仁核”高速運轉(zhuǎn)。當“杏仁核”被調(diào)動起來,我們的記憶好像打開了備用門,儲存下了更多的內(nèi)容,所以,當我們回憶這段時間的時候,高密度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產(chǎn)生拉長時間的錯覺。
對于新鮮的刺激,我們的印象總是更加深刻。童年時總是會著急“日子過得太慢”,因為童年的記憶更深刻;長大之后才會感慨“逝者如斯”,因為我們對這個越來越熟悉的世界已經(jīng)沒有了新鮮感。
以色列心理學家巴達德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常坐飛機的人比經(jīng)常坐的人更會感到飛行是一件費時的事。
時間就是這么喜新厭舊,你若不經(jīng)常給它嘗嘗鮮,找點刺激,它就會悄悄地溜走。在你日復一日對著電腦的時候,擠上公交車的時候,拿著電視遙控器的時候,多少的日子都漸漸重疊,被揉成了模糊的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