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娣
面對背景豐富多彩的中考方程、不等式應用題,你一定會問:這些中考試題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這些試題很多都是由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改編出來的. 因此,在總復習中,學會改編課本中的題目,不僅可以使我們從解題者變?yōu)槊}人,提高駕馭題目的能力,而且在編題過程中通過知識的綜合應用,可以提高我們的數學素養(yǎng).
例 蘇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00頁第11題是(數據做了修改):
甲、乙兩站相距284 km,一列慢車從甲站出發(fā),速度為48 km/h,一列快車從乙站出發(fā),速度為70 km/h.
(1) 兩車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出發(fā)后多少時間兩車相遇?
(2) 兩車相向而行,慢車先出發(fā)1 h,快車開出后多少時間兩車相遇?
對于這道題,你解決它肯定沒問題,現在我們來嘗試由它改編出一些題目來,你準備好了嗎?
一、 將它改編為同一類型的問題(以第一問為例)
問題1:某七年級學生在做作業(yè)時,不慎將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業(yè)題只看到如下字樣:“甲、乙兩站相距284 km,一列慢車從甲站出發(fā),速度為48 km/h,一列快車從乙站出發(fā),速度為70 km/h. ?”
請將這道作業(yè)題補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涂灰的部分表示被墨水覆蓋的若干文字)
這就是改編出的一道中考題,是一個要求考生構造問題的題目,屬于編寫應用題中比較簡單的一類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根據題目給出的數據,結合實際情景構造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構造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的第一次相遇的時間問題.
補充1: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才能相遇?
若設兩車經過x h才能相遇,根據題意有:48x+70x=284.
我們也可以構造兩車的追及問題,編寫時要注意的是快車追慢車,且慢車在前,快車在后.
補充2:慢車和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同向而行,經過幾小時快車才能追上慢車?
若設經過x h快車才能追上慢車,根據題意有:70x=48x+284.
還可以構造回頭相遇問題,比如快車和慢車都從甲地出發(fā),由于快車比較快,所以快車從甲地到乙地后再回頭,可以與慢車第一次相遇.
補充3:兩車從甲地同時出發(fā),到達乙地后快車原速返回(在乙地不逗留),出發(fā)后兩車何時第一次相遇?
若設出發(fā)后x h兩車第一次相遇,根據題意有:70x+48x=284×2.
我們還可以編出多次相遇的問題、中途有休息的問題等. 當然,在編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所補充的部分與已知的部分要前后一致,合情合理.
二、 將它改編為不同類型的問題(以第二問為例)
這是比較復雜的編寫應用題問題,它通常是給出一個方程,然后給方程賦予實際生活意義. 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由一道已知的應用題,先列出其方程,這樣我們對這個方程的實際生活背景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據這個方程來編寫其他實際生活背景的應用題.
在前面課本例題的第二個問題中,設快車開出后x小時與慢車相遇,根據題意得:70x+48x+1×48=284.
這是一個行程問題,我們以這個問題中的方程為載體,可以編寫出許多實際生活問題.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工程問題,把題目中的總路程改為工作總量,把兩車的速度改為兩個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問題. 除了工程問題,其他問題也可以類似地來編寫,比如購物問題、運輸問題、挖渠問題等等.
問題2:(工程問題)甲、乙兩人加工284個零件,甲每小時做48個,乙每小時做70個,甲先做1個小時,乙再與甲合做,問乙做了幾小時后完成任務?
問題3:(購物問題)用284元錢購買兩種商品,甲種商品每件48元,乙種商品每件70元,已知甲種商品比乙種商品多買了1件,問乙種商品買了幾件?
問題4:(運輸問題)小火車每輛裝貨48噸,大火車每輛裝貨70噸,用兩種火車裝貨284噸,已知小火車比大火車多用了1輛,問需要大火車幾輛?
問題5:(挖渠問題)挖一條長284米的水渠,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從兩頭施工,甲隊每天挖48米,乙隊每天挖70米,已知甲隊先挖1天后,兩隊合挖,問乙隊挖幾天后才能完工?
這些問題貌似不同,實則相同,它們將行程問題、工程問題、購物問題、運輸問題、挖渠問題等串在了一起,真是妙題連珠. 根據方程編寫應用題,實質上是要求掌握那些與方程所涉及的數學模型相關的問題情景,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如何用數學模型固然重要,但掌握數學模型可用于哪些實際問題也同等重要.
作為練習,請你也嘗試編出幾道題,與你的同伴交流.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
面對背景豐富多彩的中考方程、不等式應用題,你一定會問:這些中考試題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這些試題很多都是由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改編出來的. 因此,在總復習中,學會改編課本中的題目,不僅可以使我們從解題者變?yōu)槊}人,提高駕馭題目的能力,而且在編題過程中通過知識的綜合應用,可以提高我們的數學素養(yǎng).
例 蘇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00頁第11題是(數據做了修改):
甲、乙兩站相距284 km,一列慢車從甲站出發(fā),速度為48 km/h,一列快車從乙站出發(fā),速度為70 km/h.
(1) 兩車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出發(fā)后多少時間兩車相遇?
(2) 兩車相向而行,慢車先出發(fā)1 h,快車開出后多少時間兩車相遇?
對于這道題,你解決它肯定沒問題,現在我們來嘗試由它改編出一些題目來,你準備好了嗎?
一、 將它改編為同一類型的問題(以第一問為例)
問題1:某七年級學生在做作業(yè)時,不慎將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業(yè)題只看到如下字樣:“甲、乙兩站相距284 km,一列慢車從甲站出發(fā),速度為48 km/h,一列快車從乙站出發(fā),速度為70 km/h. ?”
請將這道作業(yè)題補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涂灰的部分表示被墨水覆蓋的若干文字)
這就是改編出的一道中考題,是一個要求考生構造問題的題目,屬于編寫應用題中比較簡單的一類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根據題目給出的數據,結合實際情景構造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構造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的第一次相遇的時間問題.
補充1: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才能相遇?
若設兩車經過x h才能相遇,根據題意有:48x+70x=284.
我們也可以構造兩車的追及問題,編寫時要注意的是快車追慢車,且慢車在前,快車在后.
補充2:慢車和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同向而行,經過幾小時快車才能追上慢車?
若設經過x h快車才能追上慢車,根據題意有:70x=48x+284.
還可以構造回頭相遇問題,比如快車和慢車都從甲地出發(fā),由于快車比較快,所以快車從甲地到乙地后再回頭,可以與慢車第一次相遇.
補充3:兩車從甲地同時出發(fā),到達乙地后快車原速返回(在乙地不逗留),出發(fā)后兩車何時第一次相遇?
若設出發(fā)后x h兩車第一次相遇,根據題意有:70x+48x=284×2.
我們還可以編出多次相遇的問題、中途有休息的問題等. 當然,在編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所補充的部分與已知的部分要前后一致,合情合理.
二、 將它改編為不同類型的問題(以第二問為例)
這是比較復雜的編寫應用題問題,它通常是給出一個方程,然后給方程賦予實際生活意義. 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由一道已知的應用題,先列出其方程,這樣我們對這個方程的實際生活背景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據這個方程來編寫其他實際生活背景的應用題.
在前面課本例題的第二個問題中,設快車開出后x小時與慢車相遇,根據題意得:70x+48x+1×48=284.
這是一個行程問題,我們以這個問題中的方程為載體,可以編寫出許多實際生活問題.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工程問題,把題目中的總路程改為工作總量,把兩車的速度改為兩個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問題. 除了工程問題,其他問題也可以類似地來編寫,比如購物問題、運輸問題、挖渠問題等等.
問題2:(工程問題)甲、乙兩人加工284個零件,甲每小時做48個,乙每小時做70個,甲先做1個小時,乙再與甲合做,問乙做了幾小時后完成任務?
問題3:(購物問題)用284元錢購買兩種商品,甲種商品每件48元,乙種商品每件70元,已知甲種商品比乙種商品多買了1件,問乙種商品買了幾件?
問題4:(運輸問題)小火車每輛裝貨48噸,大火車每輛裝貨70噸,用兩種火車裝貨284噸,已知小火車比大火車多用了1輛,問需要大火車幾輛?
問題5:(挖渠問題)挖一條長284米的水渠,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從兩頭施工,甲隊每天挖48米,乙隊每天挖70米,已知甲隊先挖1天后,兩隊合挖,問乙隊挖幾天后才能完工?
這些問題貌似不同,實則相同,它們將行程問題、工程問題、購物問題、運輸問題、挖渠問題等串在了一起,真是妙題連珠. 根據方程編寫應用題,實質上是要求掌握那些與方程所涉及的數學模型相關的問題情景,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如何用數學模型固然重要,但掌握數學模型可用于哪些實際問題也同等重要.
作為練習,請你也嘗試編出幾道題,與你的同伴交流.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
面對背景豐富多彩的中考方程、不等式應用題,你一定會問:這些中考試題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這些試題很多都是由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改編出來的. 因此,在總復習中,學會改編課本中的題目,不僅可以使我們從解題者變?yōu)槊}人,提高駕馭題目的能力,而且在編題過程中通過知識的綜合應用,可以提高我們的數學素養(yǎng).
例 蘇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00頁第11題是(數據做了修改):
甲、乙兩站相距284 km,一列慢車從甲站出發(fā),速度為48 km/h,一列快車從乙站出發(fā),速度為70 km/h.
(1) 兩車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出發(fā)后多少時間兩車相遇?
(2) 兩車相向而行,慢車先出發(fā)1 h,快車開出后多少時間兩車相遇?
對于這道題,你解決它肯定沒問題,現在我們來嘗試由它改編出一些題目來,你準備好了嗎?
一、 將它改編為同一類型的問題(以第一問為例)
問題1:某七年級學生在做作業(yè)時,不慎將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業(yè)題只看到如下字樣:“甲、乙兩站相距284 km,一列慢車從甲站出發(fā),速度為48 km/h,一列快車從乙站出發(fā),速度為70 km/h. ?”
請將這道作業(yè)題補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涂灰的部分表示被墨水覆蓋的若干文字)
這就是改編出的一道中考題,是一個要求考生構造問題的題目,屬于編寫應用題中比較簡單的一類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根據題目給出的數據,結合實際情景構造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構造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的第一次相遇的時間問題.
補充1: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才能相遇?
若設兩車經過x h才能相遇,根據題意有:48x+70x=284.
我們也可以構造兩車的追及問題,編寫時要注意的是快車追慢車,且慢車在前,快車在后.
補充2:慢車和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同向而行,經過幾小時快車才能追上慢車?
若設經過x h快車才能追上慢車,根據題意有:70x=48x+284.
還可以構造回頭相遇問題,比如快車和慢車都從甲地出發(fā),由于快車比較快,所以快車從甲地到乙地后再回頭,可以與慢車第一次相遇.
補充3:兩車從甲地同時出發(fā),到達乙地后快車原速返回(在乙地不逗留),出發(fā)后兩車何時第一次相遇?
若設出發(fā)后x h兩車第一次相遇,根據題意有:70x+48x=284×2.
我們還可以編出多次相遇的問題、中途有休息的問題等. 當然,在編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所補充的部分與已知的部分要前后一致,合情合理.
二、 將它改編為不同類型的問題(以第二問為例)
這是比較復雜的編寫應用題問題,它通常是給出一個方程,然后給方程賦予實際生活意義. 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由一道已知的應用題,先列出其方程,這樣我們對這個方程的實際生活背景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據這個方程來編寫其他實際生活背景的應用題.
在前面課本例題的第二個問題中,設快車開出后x小時與慢車相遇,根據題意得:70x+48x+1×48=284.
這是一個行程問題,我們以這個問題中的方程為載體,可以編寫出許多實際生活問題.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工程問題,把題目中的總路程改為工作總量,把兩車的速度改為兩個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問題. 除了工程問題,其他問題也可以類似地來編寫,比如購物問題、運輸問題、挖渠問題等等.
問題2:(工程問題)甲、乙兩人加工284個零件,甲每小時做48個,乙每小時做70個,甲先做1個小時,乙再與甲合做,問乙做了幾小時后完成任務?
問題3:(購物問題)用284元錢購買兩種商品,甲種商品每件48元,乙種商品每件70元,已知甲種商品比乙種商品多買了1件,問乙種商品買了幾件?
問題4:(運輸問題)小火車每輛裝貨48噸,大火車每輛裝貨70噸,用兩種火車裝貨284噸,已知小火車比大火車多用了1輛,問需要大火車幾輛?
問題5:(挖渠問題)挖一條長284米的水渠,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從兩頭施工,甲隊每天挖48米,乙隊每天挖70米,已知甲隊先挖1天后,兩隊合挖,問乙隊挖幾天后才能完工?
這些問題貌似不同,實則相同,它們將行程問題、工程問題、購物問題、運輸問題、挖渠問題等串在了一起,真是妙題連珠. 根據方程編寫應用題,實質上是要求掌握那些與方程所涉及的數學模型相關的問題情景,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如何用數學模型固然重要,但掌握數學模型可用于哪些實際問題也同等重要.
作為練習,請你也嘗試編出幾道題,與你的同伴交流.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