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柏
換種說法,孩子會喜歡聽
■劉長柏
我時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 孩子越大越無法溝通, 問什么都不愿意說。其實, 不是孩子不愿意說,而是家長沒有掌握好溝通的方法和訣竅。換一種讓孩子聽著舒服, 樂意接受、樂意開口的說法, 就會“話半功倍”。
劉欣蹦蹦跳跳地回到家,剛從飲水機里接了杯水還沒喝完,媽媽就問: “今天沒有作業(yè)么?”本來想放松幾分鐘就做作業(yè)的劉欣一聽這句話就皺起了眉頭,水也不喝了,把杯子重重地放在茶幾上,“嘭”地關(guān)上了房門。
就事說事:對父母來說,最關(guān)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所以,當孩子回家時,父母往往脫口而出的是: “今天沒有作業(yè)?” “作業(yè)做完了嗎?”這樣的問話不僅很難引起孩子的共鳴,反而令他們反感。因為在他們眼里,父母只在乎自己的學習,絲毫不關(guān)心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甚至連休息的權(quán)利也被父母的一句話而剝奪了,因而往往回避或冷淡。
假如媽媽在劉欣身邊坐下,遞給她一個洗好的水果,再問上一句: “看你的樣子,今天學校里一定發(fā)生了不少趣事吧?”暫時把孩子的學習 “忽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無時不在關(guān)注自己的生活,尤其想知道自己在學校里快不快樂,相信劉欣也會暫時拋開學習,和媽媽分享在學校和老師、同學間的那些有趣的事情。
一家人坐下吃飯的時候,媽媽問陳蕾: “這次測試結(jié)果如何?”陳蕾頭都沒有抬地回答: “還沒出結(jié)果。”媽媽又問: “應該比上次好吧?可不能再粗心了?!标惱俅鹆司洌?“嗯?!眿寢屓圆煌5財?shù)落:“上次你只要細心一些,完全可以更好。你就是太毛糙……”見媽媽喋喋不休,陳蕾不耐煩地嚷嚷:“知道了知道了?!彼淹胍煌?,跑進了房間。媽媽有點莫名所以: “這孩子,吃槍藥了?”
就事說事:家庭教育的重點最終離不開孩子的學習、進步和收獲,但教育孩子需要注意時間、說話的方法,不能想什么時候說,想怎么說都無所謂,要知道孩子也有獨立的思維能力。孩子的收獲和長進,不能單指成績,也應該包括其他方面。再者,選擇進餐時教育孩子,不僅影響家庭氣氛,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如果陳蕾的媽媽不選擇吃飯時,而在飯后休息時問: “這次測試你有什么收獲嗎?”陳蕾想想后可能會回答: “這次我更認真,還檢查了,應該要比上次好吧?!眿寢屧夙槃荼頁P: “不錯,知道錯在哪并加以注意了,值得表揚。媽媽相信你會越來越棒!”這種正能量會讓陳蕾更有信心,也更樂意有事和媽媽說說。
爸爸一回家,就把一摞厚厚的試卷、資料拎到楊斌面前: “弄這些東西,可不容易,跑了全市許多書店?!笨粗鴿M頭大汗的爸爸并沒有買自己急需的學習用具,再瞧瞧開學初就堆在桌上教輔資料,楊斌傻眼了。他感覺到自己坐在題海圈成的高墻內(nèi)快要窒息,可他耳邊響起的還是爸爸不無責怪的聲音:“這孩子,連個謝字都沒有?!?/p>
就事說事:父母關(guān)注、支持孩子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特別當他在學習、生活中遇到難題時,有父母做堅強的后盾。但學習的主體是孩子,因此怎么學習的主動權(quán)應該留給孩子,給孩子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添亂、自作主張,增加他的學習負擔,令他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甚至厭惡。
如果爸爸買回了楊斌急需的學習用具或者在買教輔前問問: “你還有什么需要爸媽幫忙的嗎?”楊斌或許很愿意向爸爸說聲 “謝謝,暫時沒有”。因為爸爸在用行動告訴他 “我很樂意幫你”,這樣才能不斷增進與孩子的感情,孩子有什么也愿意和爸爸說。因為父子的心靈靠近了,真正的溝通也隨之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