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大漠中驟然閃出一道強光,一朵黃褐色的蘑菇云騰空而起,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試驗場外,一個中年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50年后,96歲的他從習近平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站在了人民大會堂大禮堂主席臺中央。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yè)開拓者和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chuàng)建者之一——程開甲。
為國鑄盾的勇士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程開甲知之甚少。
1960年夏,經錢三強點將,南京大學教授程開甲調進核武器研制隊伍,從此他在科學界銷聲匿跡幾十年。我國原子彈研制初期,程開甲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他第一個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計算提供了依據。
1962年上半年,我國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露出希望的曙光。為加快進程,錢三強等領導決定,另組隊伍,進行核試驗準備和技術攻關。1962年夏,程開甲成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總負責人。
盡管要放棄熟悉的工作,去開拓全新的領域,但面對國家的需要,他沒說二話。此后,他主持設計了第一顆原子彈百米高鐵塔爆炸方案。1963年,他前瞻性地籌劃了核武器試驗研究所的性質、任務、學科、隊伍、機構等。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 700多臺(套)儀器全部拿到測試數據。據資料記載,法國第一次核試驗沒拿到任何數據,美國、英國、蘇聯(lián)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的數據,而我國首次核試驗中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據完整、準確。
1966年12月,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成功,程開甲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徑范圍地面用水泥加固,減少塵土卷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他提出改變投彈飛機的飛行方向,保證了投彈飛機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他設計的回填堵塞方案,實現了“自封”,確保了試驗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他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成功……
從1963年第一次踏入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開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參與主持決策了多種試驗方式的30多次核試驗。
“說起羅布泊核試驗場,人們都會聯(lián)想到千古荒漠,回憶起住帳篷、喝苦水、戰(zhàn)風沙,”程開甲說,“但對于我們科技人員來說,真正考驗人的卻是工作難點和技術難關。核試驗是研究所和基地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p>
做純粹的科學家
程開甲的一生都在求索、創(chuàng)新。張?zhí)N鈺將軍曾評價:“程開甲是一名純粹的科學家?!?/p>
1937年,程開甲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在那里,恩師王淦昌告訴我,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緊跟前沿、抓住問題、扭住不放。”回憶過往,恩師的話讓他始終銘記。
1946年,程開甲來到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為“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玻恩教授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先后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上發(fā)表了5篇有分量的論文,用量子力學證明了狄拉克提出的“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條件下的正確性。而此方程連狄拉克本人也從未證明過。
1948年,在蘇黎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師兄海森堡就學術觀點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爭論,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程開甲,時而用英語,時而用德語,與這位193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展開舌戰(zhàn)。弄得擔任裁判的大會主席泡利十分為難,最后只得風趣地說:“你們師兄弟吵架,為什么玻恩不來?這個裁判我也不當了。”
玻恩聽到此事很高興,跟程開甲講起自己與愛因斯坦長時間針鋒相對的爭論。玻恩說,愛因斯坦是一個“離經叛道”者,因而才能超越常規(guī)。這次談話,讓程開甲終身受益。
在獻身核事業(yè)的幾十年間,程開甲沒有公開發(fā)表過論文,但他的學術研究仍然碩果累累。
20世紀60年代,他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系統(tǒng)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教科書;80年代,他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了高溫和低溫超導普遍適用的超導雙帶理論;90年代,他提出并建立了系統(tǒng)的“TFDC(托馬斯—費米—狄拉克-程開甲)”電子理論,為材料科學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并將該理論應用于金剛石觸媒等方面的研究。
過去,程開甲身邊始終有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F在,盡管計算尺已被計算機取代,但程開甲對黑板還是情有獨鐘。北京家里還特意裝了一塊黑板,以便在上面推算數學公式。
一葉知秋,見微知著。20世紀70年代,程開甲在大西北搞試驗。一個寧靜的夜晚,他突然發(fā)現天際中出現一個明亮的光點,隨即整個天空都被照亮。程開甲推斷,這可能是鄰國在搞新武器試驗。程開甲當時預言:自衛(wèi)星上天后,太空就成了人類競爭的新空間。未來,空天武器將可能成為又一個競爭熱點。 而今40年過去,事實證明了他的科學預見。
言傳身教育后輩
程開甲創(chuàng)建的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及其所在的核試驗基地,先后走出了十位院士、幾十位專業(yè)技術將軍,獲得2 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家空白……張愛萍將軍曾稱贊“研究所是個小科學院”。
核試驗研究所成立之初,程開甲根據需要從全國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調了一批專家和技術骨干。對于他們,程開甲給予充分的信任,使呂敏、忻賢杰、楊裕生等人迅速成長。
第一次核試驗,立下大功的測量核爆炸沖擊波的鐘表式壓力自計儀,就是程開甲鼓勵林俊德等幾名青年大學生因陋就簡研制的;同樣,我國第一臺強流脈沖電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也與程開甲大膽將這一高難度項目交給邱愛慈不無關系。
后來,林俊德、邱愛慈都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還是研究所十位院士中唯一的女性。對此,邱愛慈感慨地說:“決策上項目,決策用我。這兩個決策,都需要勇氣,而程老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敢創(chuàng)新的人?!?/p>
帶隊伍、培養(yǎng)人,程開甲總是言傳身教。每次核試驗任務,他都會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檢查指導技術工作。20世紀70年代,他多次進入地下核試驗爆后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最危險的爆心。
有一次在坑道口,因為洞內極其惡劣的高溫、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險環(huán)境,技術人員極力勸阻程開甲不要進去。“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嗎?我只有到實地看了,心里才會踏實。”他說。
程開甲穿好防護服,在剛剛開挖的小管洞中匍匐前進,最后進到爆炸形成的一個巨大空間。他一邊詳細地觀察詢問,一邊囑咐科技人員把現場資料收集齊全,忙得汗流浹背,也讓現場同志深受鼓舞。
程開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四、五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七屆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fā)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各種獎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一次,他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對于這些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功勛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則是對整個核武器事業(yè)和從事核武器事業(yè)團隊的肯定。我只是一個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每每想起在核試驗場區(qū)的歲月,程開甲總是充滿感情。因為在那里,有他付出的心血和激情,有他事業(yè)的輝煌和揮之不去的眷念……
他說,自己還要“努力不懈,不老常青”。
【程開甲簡介】
程開甲,1918年8月出生,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留學英國,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后,歷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