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婷,李新宇,李延明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園林綠地生態(tài)功能評價與調(diào)控技術(sh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2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北京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愈來愈突出。北京市是我國燃煤和機動車尾氣排放造成的混合型大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之一,同時受風沙危害較重,造成北京市的浮塵揚沙天氣,致使北京上空產(chǎn)生的大氣顆粒物是北京市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物(高金暉,2007;陳自新等,1998)。在目前尚不能完全依賴污染源治理以解決環(huán)境問題下,借助自然界的清除機制是緩解城市大氣污染壓力的有效途徑,城市園林綠化就是其一(王贊紅和李紀標,2006)。
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在園林植物滯留大氣顆粒物機理和改善城市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一些開拓性的工作(Ottel等,2010;Wang等,2006;Nowak等,2006;Beckett等,2000;Little,1977;Pal等,2002;Beckett等,1998;邱媛等,2008)。北京等幾個北方城市主要園林植物單位面積葉片滯留大氣顆粒物重量測定結(jié)果已有少量報道,影響因素(例如葉
表面微形態(tài))也有初步探討(高金暉等,2007;陳瑋等,2003;王蕾等,2007;于志會等,2012;柴一新等,2002;李海梅和劉霞,2008;郭偉等,2010;劉任濤等,2008)。但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TSP(Dp≤100 μm)或 PM10(Dp≤10 μm),關(guān)于植物滯留細顆粒物PM2.5(Dp≤2.5 μm)的研究較少,并且關(guān)于植被對 PM2.5的阻滯和吸收作用仍沒有定量化的研究,只有少量的關(guān)于不同植被對 PM2.5等顆粒物的阻滯和吸附的定性研究,園林植物對 PM2.5的削減作用到底有多大,如何才能更有效的的發(fā)揮園林植物降低 PM2.5污染的重要功能,這些還缺少必要的研究和總結(jié)。本研究在北京城區(qū)選擇常用園林植物5種喬木和4種灌木,對選定的9種常用園林植物進行植物葉片滯留不同粒徑顆粒物尤其是細顆粒物的規(guī)律和特征分析,提煉出園林植物應對 PM2.5污染的基礎(chǔ)研究成果,為應對 PM2.5污染的城市綠地建設(shè)提供技術(shù)支撐。
本研究在北京城區(qū)選擇常用園林樹種9種,其中包括5種喬木:絳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國槐(Sophora japonica)、鉆石海棠(Malus yunnanensis cv.Sparkler)、雜交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L. tulipifera)和銀杏(Ginkgo biloba);4種灌木:大葉黃楊(Euonymus japonicus)、金葉女貞(Ligustrum×vicaryi)、小葉黃楊(Buxus microphylla)和月季(Rosa chinensis),每種植物均選擇生長狀況良好的成年植株。9種園林植物材料均采自同一區(qū)域內(nèi),避免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大氣污染不同帶來的誤差。
1.2.1 樣品采集與測定
一般認為,15 mm的降雨量就可以沖掉植物葉片的降塵,然后重新滯塵(張新獻等,1997)。于2012年夏季雨后(雨量>15 mm)5 d、雨后(雨量>15 mm)10 d對選好的樹種依據(jù)其自身特點從上、中、下不同高度采集葉片,喬木的縱向高度差距在 75 cm以上,灌木的縱向高度差距在25 cm以上,采集時選擇生長狀態(tài)良好且具有代表性的葉片,并同時立即將葉片封存于干凈塑封袋中以防擠壓或葉毛被破壞。
1.2.2 葉片表面的電鏡掃描
本研究采用 Hitachi臺式 TM3000電鏡觀測葉片表面,每一觀測葉片均是在葉片上隨機裁剪的直徑小于70 mm的部分葉片,選擇TM3000電鏡電壓15 KV,觀測模式為分析模式,放大倍數(shù)為 1200倍,存儲格式為TIFF。
1.2.3 顆粒物統(tǒng)計分析
對觀測影像上葉片顆粒物進行提取,首先利用Photoshop等軟件對影像進行增強處理,提取出顆粒物的柵格圖像,再利用 ArcGIS等軟件對處理后的影像進行二值化、重分類等處理,提取出葉面顆粒物的矢量圖像,并做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處理(王蕾等,2006),得出顆粒物的不同粒徑分布情況。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對電鏡圖像進行處理,提取出葉面顆粒物的矢量圖像,并做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處理。
2.1.1 葉表面顆粒物的數(shù)量-粒度分布
由圖2可以看出,在相同觀測葉面積下,5種喬木和4種灌木葉面顆粒物主要是PM10,在葉片表面占顆粒物總數(shù)的平均比例均為 98%以上,PM2.5均在90%以上,9種樹種葉表面滯留粗顆粒物的數(shù)量對總體數(shù)量的貢獻非常小,均在2%以下。
2.1.2 葉表面顆粒物的體積-粒度分布
體積-粒度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顆粒物的質(zhì)量-粒度分布,并能進一步反映不同樹種滯留顆粒物能力的大小。與葉片表面顆粒物的數(shù)量分布不同,雖然Dp>10 μm(粗顆粒物)范圍內(nèi)的顆粒物對總體數(shù)量的貢獻非常小,但這一粒徑范圍的顆粒物對體積的貢獻較大,9種樹種粗顆粒物的體積百分比均在20%以上,其中大葉黃楊的粗顆粒物百分比最高,達到了49%,小葉黃楊僅次大葉黃楊,為45%,說明大葉黃楊和小葉黃楊滯留粗顆粒物的能力較強;而在總體數(shù)量上貢獻較大的 Dp≤2.5 μm(PM2.5)范圍內(nèi)的顆粒物對體積的貢獻最小,9種樹種在8.5%-17.6%之間,除月季以外9種園林植物滯留 PM2.5時表時現(xiàn)出喬木比灌木的滯留能力強,這與PM2.5自身特點有關(guān),粒徑小,懸浮于空氣中,更易被較高樹木葉片吸附和滯留;9種園林植物葉片滯留PM10的體積在總體積中的比例在50%以上,對顆粒物總體積貢獻最大。
2.1.3 葉表面顆粒物特征分析
由于園林植物個體葉表面特性的差異,對大氣顆粒物滯留能力也不同,圖4是9種園林植物上層葉片滯留顆粒物形態(tài)的電鏡圖像。從圖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葉片顆粒物形狀為不規(guī)則塊體、球體和聚合體,粒度小于 10 μm居多,其中大葉黃楊和小葉黃楊表層有蠟質(zhì),容易滯留顆粒物,國槐葉表面褶皺多且有較多腺毛,有助于顆粒物的滯留,而絳柳葉片表面有較寬的條狀突起,突起間分布著氣孔與較淺的紋理組織這樣的微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不利于顆粒物穩(wěn)定固著。
圖1 觀測影像顆粒物提取流程圖Fig.1 The flow chart of extracting particulate matter on observation images
圖2 5種喬木和4種灌木葉表面顆粒物不同粒徑數(shù)量分布情況Fig.2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different sizes on leaf surface of 5 kinds of trees and 4 kinds of shrubs
圖3 5種喬木和4種灌木葉表面顆粒物不同粒徑體積百分比Fig.3 The volume perc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different sizes on leaf surface of 5 kinds of trees and 4 kinds of shrubs
通過對比分析得出,滯留大氣顆粒物能力由高到低的微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依次是蠟質(zhì)結(jié)構(gòu)>絨毛>溝槽>條狀突起;并且這些微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越密集、深淺差別越大,越有利于滯留大氣顆粒物。
2.2.1 葉表面滯留顆粒物數(shù)量累積比較
如表 1所示,在相同觀測葉面積下,園林植物滯塵10 d之后葉表面顆粒物數(shù)量均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小葉黃楊,顆粒物總顆數(shù)增加了3.6倍,其次是大葉黃楊,增加了2.5倍,增幅最小的是月季,滯塵10 d的葉表面顆粒物總顆數(shù)僅為滯塵5 d時的1.06倍,兩次滯塵葉表面滯留顆粒物數(shù)量最少的均為絳柳,可能與絳柳葉片的表面結(jié)構(gòu)特點、著生方式和易受風等因素影響有關(guān)。在相同觀測葉面積下,滯塵10 d后9種園林植物葉表面滯留 PM2.5的數(shù)量變化趨勢與葉表面滯留總顆粒物的數(shù)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兩次滯塵結(jié)果均顯示葉表面滯留 PM2.5的數(shù)量對葉表面滯留總顆粒物的數(shù)量貢獻較大。
通過對9種園林植物滯塵10 d后的葉表面顆粒物數(shù)量進行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在相同觀測葉面積下,不同樹種滯留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shù)量有所差異,由大到小排序:大葉黃楊>小葉黃楊>國槐>鉆石海棠>雜交馬褂木>金葉女貞>月季>銀杏>絳柳,其中,絳柳在滯留TSP、PM10和PM2.5時顆粒物數(shù)量顯著低于除銀杏之外的其它7種樹種,大葉黃楊、小葉黃楊和國槐葉表面滯留顆粒物的數(shù)量較多,并且顯著高于月季、銀杏和絳柳葉表面滯留的顆粒物數(shù)量(如表2)。
圖4 9種植物上層葉表面顆粒物形態(tài)環(huán)境掃描電鏡圖像Fig.4 The SEM imag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morphology on leaf surface of 9 kinds of plants
表1 園林植物滯留顆粒物5 d和10 d的數(shù)量統(tǒng)計表Table 1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tabl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2.2.2 顆粒物總面積占觀測葉面積比例累積比較
由圖5可以看出,滯留10 d后8種園林植物葉片顆粒物總面積均未超過觀測葉面積的25%,8種園林植物葉面顆粒物總面積均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小葉黃楊,滯塵10 d后達到23.6%,增幅最小的是絳柳,僅達到9.8%。
北京市的空氣質(zhì)量多處在輕微污染,影響空氣質(zhì)量的主要是顆粒物即降塵和飄塵。北京市適生的園林樹種滯塵能力有較大的差異,選擇滯塵能力強的樹種可以產(chǎn)生較大的滯塵效益。
通過分析得出,葉片滯留大氣顆粒物的能力與葉片的微型態(tài)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對每一種植物進行深一步的微觀了解,可以有助于滯塵樹種的選擇。由于園林植物個體葉表面特性的差異,葉片具有表面蠟質(zhì)結(jié)構(gòu)、表面粗糙、多皺、葉面多絨毛、分泌黏性的油脂和汁液等特性的園林植物能吸附大量的降塵和飄塵。滯留大氣顆粒物能力由高到低的微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依次是蠟質(zhì)結(jié)構(gòu)>絨毛>溝槽>條狀突起;并且這些微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越密集、深淺差別越大,越有利于滯留大氣顆粒物。因此,對于有利于附著細顆粒物的樹種,可在以飄塵為主的城市推廣此樹種,而有利于附著粗顆粒的樹種,可以在以降塵為主的城市推廣此樹種。如果在城市中種植滯塵能力強的樹種,再進行合理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則對減輕城市中各種顆粒物的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表2 9種園林植物滯塵10 d葉表面顆粒物數(shù)量均值、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Table 2 Average value, ANOVA and ANOVA-LSD of particulate matter quantity on 9 plants leaf surface
通過對園林植物滯留不同粒徑大氣顆粒物的特征和規(guī)律進行分析可知:園林植物葉片表面滯留顆粒物大部分為 PM10,占 98%以上,說明園林植物可以對大氣可吸入顆粒物起到很好的過濾效應,有利于人體呼吸健康;9種園林植物葉片滯留的PM10對顆粒物總體積貢獻最大,PM2.5對體積的貢獻最小,除月季以外,8種園林植物滯留 PM2.5時表現(xiàn)出喬木比灌木的滯留能力強;在相同葉面積下,滯塵10 d后9種園林植物葉表面滯留不同粒徑顆粒物數(shù)量較滯塵5 d的葉表面顆粒物數(shù)量均有所增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絳柳滯留的顆粒物數(shù)量顯著低于除銀杏之外的其它7種樹種,大葉黃楊、小葉黃楊和國槐葉表面滯留顆粒物的數(shù)量較多,并且顯著高于月季、銀杏和絳柳葉表面滯留的顆粒物數(shù)量;滯留10 d后9種園林植物葉片顆粒物總面積均未超過觀測葉面積的25%,至于葉片持續(xù)滯留顆粒物多少天后達到飽和狀態(tài)仍需進一步研究。
圖5 4種喬木和4種灌木觀測葉表面顆粒物總面積占觀測葉面積比例累積比較Fig.5 The cumulative comparison of area ratio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leaf surface of 4 kinds of trees and 4 kinds of shrubs
Beckett K P, Freer-Smith P H, 2000. Taylor G. The capture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by trees at five contrasting urban sites[J]. Arboricultural Journal, 24: 209-230.
Beckett K P, Freer-Smith P H, Taylor G. 2000. The capture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by trees at five contrasting urban sites[J]. Arboricultural Journal, 24: 209-230.
Little P. 1977. Deposition of 2.75, 5.0 and 8.5 μm particles to plant and soil surface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70), 12(4): 293-305.
Nowak D J, Crane D E, Stevens J C. 2006. Air pollution removal by urban trees and shrubs in the United State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4(3/4): 115-123.
Ottel E M, van Bohemen H D, Fraaij A L A. 2010. Quantifying the deposi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climber vegetation on living wall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36(2): 154-162.
Pal A, Kulshreshtha K, Ahmad K J, et al. 2002. Do leaf surface characters play a role in plant resistance to auto-exhaust pollution?[J].Flora-Morphology, Distribution, Functional Ecology of Plants, 197(1):47-55.
Wang L, Liu L, Gao S, et al. 2006.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particles settling upon leaf surfaces of urban plants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8(5): 921-926.
柴一新,祝寧,韓煥金. 2002. 城市綠化樹種的滯塵效應——以哈爾濱市為例[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3(9): 1121-1126.
陳瑋,何興元,張粵,等. 2003. 東北地區(qū)城市針葉樹冬季滯塵效應研究[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2): 2113-2116.
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 1998. 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tài)效益的研究(3)[J]. 中國園林, 14(3): 53-56.
高金暉,王冬梅,趙亮,等. 2007. 植物葉片滯塵規(guī)律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9(2): 94-99.
高金暉. 2007. 北京市主要植物種滯塵影響機制及其效果研究[D]. 北京林業(yè)大學.
郭偉,申屠雅瑾,鄭述強,等. 2010. 城市綠地滯塵作用機理和規(guī)律的研究進展[J]. 生態(tài)環(huán)境, 19(6):1465-1470.
李海梅,劉霞. 2008. 青島市城陽區(qū)主要園林樹種葉片表皮形態(tài)與滯塵量的關(guān)系[J]. 生態(tài)學雜志, 27(10): 1659-1662.
劉任濤,畢潤成,趙哈林. 2008. 中國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主要綠化樹種的滯塵效應[J].生態(tài)環(huán)境, 17(5):1879-1886.
邱媛,管東生,宋巍巍,等. 2008. 惠州城市植被的滯塵效應[J]. 生態(tài)學報, 28(6): 2455-2462.
王蕾,高尚玉,劉連友,等. 2006. 北京市11種園林植物滯留大氣顆粒物能力研究[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7(4): 597-601.
王蕾,哈斯,劉連友,等. 2007. 北京市六種針葉樹葉面附著顆粒物的理化特征[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3): 487-492.
王贊紅,李紀標. 2006. 城市街道常綠灌木植物葉片滯塵能力及滯塵顆粒物形態(tài)[J].生態(tài)環(huán)境, 15(2):327-330.
于志會,趙紅艷,楊波. 2012. 吉林市常見園林植物滯塵能力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6): 173-175.
張新獻,古潤澤,陳自新,等. 1997. 北京城市居住區(qū)綠地的滯塵效益[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4):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