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遙
公眾激烈的表達背后,實際上是未被尊重的權利、未被滿足的訴求,是沒有被聽見、被看見的情緒和聲音。
—《人民日報》
歷次以來,尤其是環(huán)境問題的討論中,片面從科學角度對環(huán)境問題的刻意簡化,恰恰不是一個公認討論的基點。而陷入道德激辯之中,則是對環(huán)境事件參與者非常不負責任的指控,主流爭論的落腳點都是在科學和程序之上的。
PX不等于PX項目??茖W主義者針對早期反PX運動中對于PX的非科學表達語言和錯誤想象,一直努力地去糾正,我相信這種解釋已經被更多的人接受了。但是,對PX理解的錯誤,掩蓋了對PX項目的爭議。PX是低毒就代表PX項目是低污染的嗎?產品的毒害和生產過程的污染是沒有線性關系的。
對一個建設項目,從建設到正式投產后的污染問題,進行全景性描述最為清晰的就是項目環(huán)評,也就是最終以《環(huán)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呈現的報告,這是全球建設項目都通用的范式。
正因為關注的是項目的全部流程,物品本身的毒害性并不能完全覆蓋建設項目的污染問題。如果以一個最終產品的描述,來決定對整個建設項目的看法,無疑是強盜邏輯,也是反科學的。
中國各地抗議PX項目:茂名PX風波沒有停息、大連市民反對PX化工廠、廈門市民“散步”反對PX化工廠。
而從反對PX建設項目的輿論來看,主流上也是圍繞《環(huán)境影響評價法》、《行政許可法》等為基礎而爭取權益,重點就是要求公開環(huán)評報告,并要求在報告基礎上納入公眾參與項目建設討論。從報告制作和程序而言,《環(huán)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就包括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從科學角度對污染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另一個是就科學評估與解決的部分,征求受影響地區(qū)公眾的意見。
但是,這么多年的PX建設項目引起的社會事件之中,幾乎沒有一個建設項目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報告全文能夠被公眾獲得,至多也只有非常粗線條的內容被簡單公布。
而第一起因為PX項目在廈門引起事件的騰龍芳烴項目,退居漳州以后也不太平,2013年1月21日,國家環(huán)保部公布對騰龍芳烴(漳州)有限公司做出處罰,因為變更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未經批準,擅自開工建設。
雖然從技術上而言,騰龍芳烴被處罰的只是變更了燃料以后所缺的行政手續(xù),但也說明企業(yè)對于這樣一個流程重視程度是不夠的。頗為黑色幽默的是,一方面是企業(yè)對環(huán)評程序非常不重視,環(huán)保部方有此殺雞儆猴之舉;另一方面,環(huán)評報告又常常被以機密的名義,不對外公開。環(huán)評這事到底是重要到可以成為機密,還是不重要到企業(yè)都沒工夫遵守呢?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知識很難成為機密。普通人只要愿意使用互聯(lián)網,都能大致了解到環(huán)評報告的基本框架,包括獲得一些環(huán)評報告的全本作為參考。為此,讓人相信環(huán)評報告會成為機密,以及環(huán)評報告不能公開的各種理由,在這樣一個時代都會成為極其荒謬的借口。
政府一方面花費巨大的氣力來說服公眾相信PX項目是個好項目,PX是屬于低毒的產品,另一方面卻對于建設項目已有的最全的科學分析報告束之高閣,不敢讓它見陽光。
而來自民間的幫閑,一般支持項目建設時就是三套拳法:論證PX低毒而不是PX項目無害;論證環(huán)評報告是國家機密;指責要求企業(yè)公開環(huán)評報告是不道德的或者違法行為。
PX的毒害爭論和PX建設項目的污染問題有關嗎?完全沒有。即便公眾確實科學知識不夠,有這樣那樣的誤解,而建設項目的環(huán)評報告作為最具有科學權威和程序正義的合體產物,遲遲不能與公眾見面,在現有的社會關系下,這樣的行為只能加重公眾誤解,認為項目確實有害公眾健康,完全無助于消解公眾的誤解。
在中國,有了環(huán)評報告這樣從程序上對污染企業(yè)的約束,是遠遠不足以解決實踐中處理污染問題執(zhí)行不足的窘境。然而這畢竟是對于一個建設項目最基本的科學和程序上的要求,而要討論建設項目的合法合規(guī)合理問題,不以這樣一份報告為討論基礎,各方到了最后都必然是無的放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