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曹爾寅 編輯_趙冰燃
拉丁美洲的顏色
記者_曹爾寅 編輯_趙冰燃
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
厄瓜多爾最著名的藝術家,被喻為“活著的畢加索”、“當代最杰出的表現(xiàn)主義畫家”。
>> 《廣州的河》
我的繪畫是為了使人傷痛,為了刺痛和敲醒人們的心靈。
提到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Oswaldo Guayasamin),大部分中國人都會感到陌生,然而這個名字在厄瓜多爾乃至整個拉美地區(qū)卻家喻戶曉。事實上,他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20世紀60年代初,瓜亞薩明曾訪問中國,受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還和徐悲鴻等中國美術大師“切磋過畫藝”。
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畫家用他的作品不斷敲打著世界,在他的筆下。人們因社會的不公、戰(zhàn)爭的殘酷所遭受的苦難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難怪智利詩人聶魯達曾說:“在進入瓜亞薩明的繪畫之前,我們應該深思,因為從中退出不易?!?/p>
生長在社會底層,令瓜亞薩明從小就對貧窮有著深刻的認識,母親的早逝更對他特立獨行的性格及獨特的畫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許正是因為艱苦的成長環(huán)境,瓜亞薩明能夠用心靈去感受這片苦難的大地,并將深沉的情感化作創(chuàng)作的無盡源泉。
瓜亞薩明成長的時代,世界充斥著動蕩、不安和血腥的戰(zhàn)亂,殘酷的鎮(zhèn)壓籠罩著整個社會,平民路死街頭的慘象比比皆是。在瓜亞薩明一副名為《今日罷工》的作品中,一位母親懷抱著遭到軍隊槍殺的青年詰問蒼天,觀者無不為其絕望的目光而動容。
20世紀40年代,瓜亞薩明的足跡遍布南美諸國,在游歷的過程中,他親眼目睹了印第安人等少數(shù)族裔悲慘的生活和境遇,由此創(chuàng)作了系列畫作《哭泣的道路》。自此,瓜亞薩明的繪畫開始由寫實派走向立體派,用夸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畫像,對此他自己這樣說道:“當我畫手、嘴、牙齒或眼睛的時候,并不僅僅是按照原形來塑造,我想通過它們來表達的東西遠超過原形本身。”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納粹集中營、西班牙內戰(zhàn)、中東戰(zhàn)爭、越戰(zhàn)……不斷上演的災難令瓜亞薩明開始用他的作品來表達人們在戰(zhàn)爭下的痛苦與掙扎。由此,名為《憤怒的時代》的系列畫作誕生了,瓜亞薩明的繪畫藝術也走向了巔峰。
當然,瓜亞薩明的作品并非全部充斥著苦難,對于母親的珍貴記憶始終閃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在一副名為《藍色調的母子》的畫作中,兒子張開雙臂,欲將其母輕攬入懷,雖然畫中人物臉上都沒有表情,但整個畫面平淡而柔和,充滿著溫情。
雖然這位享譽世界的畫家已故去多年,但卻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畫作。瓜亞薩明始終用自己的畫作揭露著人世間的暴行與罪惡,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繪畫是為了使人傷痛,為了刺痛和敲醒人們的心靈?!?/p>
>> 瓜亞薩明作品——《等待》系列。十三幅連圖,用表情和肢體的語言,講述了一場關于等待的黑白默劇。蒼白陰影勾勒出種種焦灼、茫然、困惑、憤怒,告知觀眾,其實等待的本質,就是受困於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