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000)
中國的香文化蘊涵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容,可謂舉世矚目,從中體現(xiàn)出造物造型造美的藝術,是人們精神層面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隋唐時期,我國的國內外貿易相當繁勝,尤其是香料貿易,表現(xiàn)在社會的富庶以及香料總量的大幅度增加,這為香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到了宋朝,香文化已不再是皇宮貴族,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專屬,其受眾已經(jīng)擴展到了普通百姓,普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宋代形成了相對較為完善的香文化體系。
宋代的香器可以分為倆類,一類有蓋,封閉式,今一般稱其為熏爐,另一類為敞開式,無蓋,今稱其為香爐。
宋代的陶瓷熏爐大致分為五類:博山式熏爐,狻猊熏爐,球形熏爐,鴨形熏爐以及蓮花形熏爐。
宋代博山式熏爐延續(xù)了漢代青銅熏爐的造型,其特點是蓋頂成尖狀,鏤雕成山巒圍繞的造型,這種造型在宋代有所改變,但爐蓋仍然延續(xù)了傳統(tǒng)博山爐的形制,而爐身則用不同的造型與之搭配。同時爐蓋簡化了傳統(tǒng)博山爐的山形,去掉了繁瑣的人物以及動物的堆砌,使其與爐身搭配協(xié)調統(tǒng)一。
北宋時期的綠釉狻猊熏爐是狻猊熏爐的典型代表。其最大的特點為熏煙冒出方式——熏煙從動物的嘴里冒出,為熏爐增加了生動與靈氣。爐身裝飾以蓮花瓣為主,蓋上坐一玩球的獅子,頭略側,張著嘴,煙由此出。
球形熏爐是宋代熏爐中最常見的品種,整個熏爐的爐體呈球形,爐蓋常鏤刻卷草紋或幾何排列的紋樣,爐身不刻花紋,僅施素釉,造型挺拔略加高,多為圈足底座。
鴨形香爐從唐代的“香鴨”延續(xù)至今,典型代表有北宋出土的青白瓷鴨形香爐。此爐通高18.8厘米,承盤下有如意形足,宛如一只小鴨臥在蓮花辦中,小鴨張開嘴部,已便出煙,當熏煙緩緩飄散,小鴨佇立于水中央的蓮瓣當中,給人一種寧靜,愜意的審美享受。
宗教文化對宋代香爐的形制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蓮花形香爐是受到宗教文化影響較深的香爐,在宋代,蓮花的造型常與其他類型的熏爐組合而成,或雕,或刻。
宋代,我國的制瓷工藝已經(jīng)相對較為成熟,一度發(fā)展到了頂峰階段,這一時期的瓷器有著鮮明的特點,如:釉色“清新淡雅”,造型“含蓄雋永”。宋代的陶瓷香爐十分的簡潔,淡雅,沒有過多的雕刻裝飾,也沒有繪上裝飾紋樣,大多為幾何形式,主要有:鼎式爐,鬲式爐,簋式爐和筒式爐。
鼎式爐、鬲式爐和簋式爐都是仿中國古代器皿的造型,但是他們的體積比古代器皿要小很多,也精致很多。其中鼎式爐和鬲式爐多有足,多為三足,鼎式的足細而長,因此鼎式爐也較高。鬲式爐的足短而小,多為獸足蹄,動物以大象,羊等居多,因此鬲式爐常偏扁,較矮小。簋式爐多為圈足底座,有雙耳,整個爐形偏扁。但是十分穩(wěn)重。
筒式爐的造型特點是直筒,平底,下邊有三個獸足蹄或圓足底,爐身裝飾三條突起的弦紋。
宋代香爐造型的最大的特征是復古,這一方面是由于宋代貴族出身的越式皇帝喜好復古,重視禮器,另一方面是因為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的大量出土為復古提供了有利條件。宋代陶瓷香薰爐的造型簡潔大方,多仿鼎、簋、鬲、奩等三代器物的形狀,同時也有不少仿制漢代博山爐和唐代香鴨、香獸的陶瓷香薰爐。如:南宋的龍泉窯鬲式爐(如圖1),就仿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的陶鬲,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于燒煮加熱;宋代哥窯燒制的三足爐(如圖2)仿制于中國古代的一種象征國家政權中君王,大臣權利的青銅禮器——鼎;宋代的介休窯白釉鏤空香薰(如圖3)則是仿制漢代的博山爐,博山爐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的典型香爐,在每個朝代都有對其的模仿。宋代的香鴨(如圖4)仿制于唐代的香鴨,無論是造型還是材質上都沒有很大的變化。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宋代香爐造型的另一特點則是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窯燒制出來的香器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宋窯又分為官窯和民窯,分別燒制供官員和人民使用的香器,有很鮮明的特點。如龍泉窯燒制的香爐大多有三足;哥窯燒制的香爐大多為雙耳爐而汝窯燒制的多為筒式爐;越窯和景窯多產(chǎn)球形熏爐。
宋代的香爐常將出煙的方式銅動物相結合,如狻猊香爐和香鴨,香都是從動物的最終散出,給香薰爐增加了生動與靈氣,同時增加了欣賞者的審美感受。
宋代香器的器形以小為主,造型精煉,使之在生活中應用更為廣泛,便于在室內安放。
陶瓷器不僅是“造物”的產(chǎn)品,同時又是“造型”的藝術創(chuàng)造。“造物”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造型”主要是在陶瓷器器形上依照審美規(guī)律以及形式美法則而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這倆點在宋代的陶瓷香薰爐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唐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緊隨其后的宋代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發(fā)達的時代,上自皇帝和皇宮貴族,文人士大夫,中至各級官史和地主鄉(xiāng)坤,下至普通百姓,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對香,香文化及其審美境界有相當高追求的民族。與此同時,宋代的能工巧匠不斷完善從唐代繼承來的制瓷工藝,形成了五大名窯(官窯、汝窯、哥窯、定窯和鈞窯),官窯和民窯相互競爭,地域分布上相互交融,至此,中國的制瓷業(yè)煥然一新,呈現(xiàn)出了“百花齊放”的精神面貌。同時,宋代貴族及文人士大夫階層信奉道教,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提倡道教的審美觀:“靜為歸一”,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質樸。平淡雅致之美的審美趨勢與風尚正是從宋朝開始的。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宋代的陶瓷熏香爐在造型美學上的質樸、無華和平淡自然。具體的表現(xiàn)在宋代陶瓷香薰爐瓶型的細潔靜潤,色調上的單純、淡雅,裝飾中的簡潔無裝飾的。這也從側面反映與體現(xiàn)出宋代人對清新淡雅的文人蘊味的追求。
宋代陶瓷香薰爐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普遍使用了青白瓷系這類淡雅不施華彩的釉色,以及多仿古代器具的形制并造型小巧精致。龍泉窯青釉鬲式爐是典型代表之一,其造型特點是三足與爐身似一融合的整體,裝飾上極度簡潔,不加任何多余的紋理,不使用釉色進行彩繪,只是利用燒成過程中釉層積厚在腹足間產(chǎn)生“出筋”的效果,顯得淡雅而不單調。這和德國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長密斯凡德羅的思想不謀而合,他一直堅持現(xiàn)代主義設計當中的“少即使多”,這樣的設計思想也對我們現(xiàn)在的設計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設計不是一味的做加法,而是要學會做減法。宋代《香箋》中有記錄:“香爐,官,哥,定窯,龍泉窯,乳爐,大如茶杯,而式雅者為上?!边@證明式古,器小,款雅已是宋人上品香爐的標準,而這正應證了“惟古則淡,惟淡則古”的審美追求。
宋代的陶瓷香薰爐的造型整體統(tǒng)一,但又不乏差異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是宋代陶瓷香薰爐造型產(chǎn)生差異性的主要原因,這其中不僅包含著生活美學,生活意蘊和人們的生活習習慣,也包含著人們的審美追求,精神追求,滲透出創(chuàng)造者對生活的體會、理解。因此,宋代陶瓷熏香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同時從陶瓷熏香爐的造型制作中也可以反映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堅韌不拔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對美的追求的毅力,讓后世的欣賞者為之敬佩和嘆服,這也鼓舞激勵著作為今天的創(chuàng)造者的我們。
參考文獻:
[1]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2,8.
[2]孟暉.花間十六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4
[3]孟暉.唇間的美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5
[4]趙珩.燒盡沉檀手自添——說香爐[J].世界文化,2013,(01)
[5]高阿申.宋元明瓷爐簡論[J].收藏家,1998,(04)
[6]揚之水.芳香靜燃的時間[J].讀書,2003,(09)
[7]揚之水.兩宋香爐源流[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
[8]揚之水.香識[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9]馮先銘.馮先銘談宋元陶瓷.[M].紫禁城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