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漢語的維吾爾族學生的中介語系統(tǒng)中,詞語偏誤是大量的,而且?guī)缀跏请S著學習的開始就發(fā)生了。隨著詞匯量的增加,發(fā)生的詞語偏誤也越來越多。本文對維吾爾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詞語理性義偏誤類型進行概括與分析,不僅有助于漢語教師預先了解學習者可能出現(xiàn)的偏誤,在教學中掌握主動,還有助于第二語言習得者把握漢語習得的規(guī)律,增強學習的效果。
關(guān)鍵詞:詞語偏誤 理性義 語素
詞的理性意義就是概念意義,它反映的是客觀對象的主要特征,是詞義中的核心部分。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詞典對詞義的定義其實就是對詞的理性意義的概括。在詞義成分中,理性意義是其他詞義成分的基礎(chǔ)。在對所收集的語料進行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漢語中出現(xiàn)的詞語理性義偏誤還可以分為兩種,即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的偏誤和理性意義不同的詞的偏誤。
一、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的偏誤
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會存在大量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這些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但是理性意義的側(cè)重點、范圍卻不同。倘若學生如果只注意它們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忽略細微差別就容易用錯,形成偏誤。
(一)同語素詞的偏誤
這種類型的偏誤指的是本該用某個詞而未用,誤用了與之具有同一語素的另一個詞,也就是說該用甲,但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用成了乙,“該用詞”和“誤用詞”是含有共同語素的近義詞,在我們收集的語料中,這種類型的偏誤最多,“誤用詞”和“該用詞”在構(gòu)詞上含有相同的語素,這個相同的語素反映了兩個詞在詞義上的共性,而不同的語素反映的是每個詞的個性,即每個詞的細微差別。由于維吾爾族學生不能有效區(qū)分兩詞之間不同語素義的細微差別,出現(xiàn)偏誤,例如:
(1)這次去喀什是為了采集我論文的資料。(搜集)
分析:這兩個詞都含有“集”這個共同語素,表示聚集,這是它們同義的地方。然而它們的詞義又有差別,差別就在于“采”、“搜”兩個語素的語素義不同?!安伞笔恰罢钡囊馑?,“搜”是“尋找”的意思。所以這兩個詞強調(diào)了動作的不同方式,它們意義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適用的范圍。在漢語中,“采集”指收集、搜羅,如采集標本。而“搜集”指到處尋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如搜集意見,搜集歷史文物。
(2)螞蟻在寒冷潮濕的洞穴中生存,有著頑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頑強)
分析:該學生誤用了“頑固”,應改為“頑強”。在漢語中,“頑固”和“頑強”都是形容詞,這兩個詞都含有“頑”這個共同語素,然而它們的詞義又有差別,差別就在于“固”、“強”兩個語素的語素義不同?!肮獭笔恰肮虉?zhí)”的意思,“強”是“堅強”的意思。因此“頑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或指在政治立場上堅持錯誤,不肯改變,比如頑固守舊,頑固分子。而“頑強”指堅強,強硬,例如他很頑強,沒有向困難低過頭。由此可見,該句中“頑固”應改為“頑強”,表示螞蟻的生命力強。
通過對以上例句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由于語素義不同而引起的這種偏誤,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由于漢語自身的特點,漢字是表意文字,本身就承載了一定的意義引起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往往把一個詞語的意思等同于其中每個字的意思或每個字的意思相加,不能較準確的理解改詞的意思,從而不能有效區(qū)分含有共同語素的近義詞。第二個原因就是母語負遷移。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母語知識、母語文化觀念、行為方式來幫助第二語言的學習。而漢語中相對其母語來說的文化空白點,即使不會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也容易由于經(jīng)驗的缺乏而導致漢語學習上的困難。他們很難把漢字的形體同語音、意義聯(lián)系起來,同時對含有共同語素的近義詞中異語素的不同意思的區(qū)分度非常低,因而無法有效區(qū)分這種細微差別,導致用錯。
(二)非同語素詞的偏誤
這種類型的偏誤指的是應該用某個詞而未用,誤用了意思與之相近的另一個詞,“該用詞”和“誤用詞”之間沒有共同語素。比如該用“阿姨”卻用了“保姆”,這兩個詞沒有共同語素,但都有“幫人照顧孩子,做家務”這個意思。在這類偏誤中,“該用詞”和“誤用詞”之間幾乎沒有詞性的差別,這表明第二語言學習者一般都掌握了所用詞的語法意義,但由于詞匯學習不能簡單舉一反三,需要重點關(guān)注語義和語用,所以學生難免還會犯錯誤。
(1)大哥在工作中認真負責,終于當了勞動榜樣。(模范)
分析:“榜樣”和“模范”意義上都指值得學習或仿效的人或事物,可語言中能說“他當了模范”而不能說成“他當了榜樣”。原因在于,“榜樣”僅強調(diào)顯示出原來的好樣子,而“模范”含有“成為良好行為模式”的意味。前者同“當”難以形成意義上的和諧,而后者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2)這艘國際油輪從中國動身開往加拿大。(啟程)
分析:該學生誤用了“動身”,根據(jù)句義,應改為“啟程”。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動身”是“離合詞”?!皠印笔亲杂烧Z素,但“身”很少單獨用,“動身”的意思是“使身動”,因此“動身”指“(人)出發(fā)”。該同學顯然沒有理解“動身”兩個語素結(jié)合的理據(jù),從而將它移用于輪船離開某地前往目的地。這種使用說明學習者只掌握了“動身”表示離開這層意思。這里說輪船離開用“啟程”顯然好一些。
中高級階段維吾爾族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會使用一定的學習策略,但學習策略的不當反而可能引起錯誤,這表現(xiàn)在學生使用詞語時善于類推,出現(xiàn)“泛化”問題。比如在知道了“模范”和“榜樣”是近義詞并且可以說“當了模范”,于是有的學生就造出了“當了榜樣”這種錯誤。
二、理性意義不同的詞的偏誤
漢語中有一部分詞在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看來意義差別非常大,或者在用法上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不會用錯,但是對維吾爾族學生來說,這部分詞卻難度較大,使用起來經(jīng)常出錯。這些理性意義不同的詞中,有些詞意義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些詞外形上比較接近,許多維吾爾族學生在沒有掌握這些詞的詞義和用法的前提下,只能是靠主觀想象去猜測,最后出現(xiàn)偏誤。
(一)同語素詞的偏誤
(1)今天是古爾邦節(jié),媽媽做了一桌豐滿的飯菜招待親戚朋友。(豐盛)
(2)做實驗的時候,有些同學曾察覺到下面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觀察)
(3)下雪天的時候,出租車的生意也格外火熱。(紅火)
(二)非同語素詞的偏誤
(1)學習漢語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漢語語法的掌握最感難受。(頭疼)
(2)明天早晨,我們一起去操場玩太極拳,好嗎?(打)
(3)玉山江是一個智力靈活、頭腦聰明的孩子。(發(fā)達)
對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教學是雙語教學。由于詞語的理性義的差異是造成跨語言交際沖突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漢語教學中詞語的理性義辨析是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缯Z言交際沖突幾乎是隨著語言學習的開始就發(fā)生了,不過在初級階段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它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隨著學生語言學習的不斷深入,要求語言與交際并重,因此,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詞語的理性義差異,防止產(chǎn)生交際誤解成為中、高級階段詞匯教學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4).
[3] 夏迪婭·伊布拉音.維吾爾族學生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詞語偏誤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