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了解和學習日本人在交際時的心理,加強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發(fā)展與日本的友好關系。
關鍵詞:距離心理互惠心理婉曲心理
日本人在交際時存在三種心理,即距離心理、互惠心理、婉曲心理。
第一、距離心理。日本人在交際時,十分注重交際雙方的身份,根據自己的身份和對方的身份來確定彼此的位置。非常清楚自己在交際中的位置,也會給交際對方一個適當的位置,并小心翼翼地保持這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輕易不越雷池一步,同時也要求對方恪守規(guī)矩,注意分寸。距離心理又包括等級心理、集團心理、親近敬遠心理。
等級心理。日本是一個等級色彩濃厚的國家,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等級。在家庭中,除了因輩分、年齡形成的自然等級外,戶主(一般是男性)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廣泛尊重,妻子對丈夫至少表面上總是畢恭畢敬的。與此相聯(lián)系,長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也比較高,長子成人后,即使母親在有些場合也打破輩分的界限,對他表示相當程度的尊敬,因為按照日本的習慣,家庭的戶主位置一般總是由長子來繼承??梢?,日本家庭中性別等級與家庭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目標有關。日本社會是垂直型結構社會,政府機構也好,企業(yè)組織也好,甚至其他團體組織.都嚴格化分成不同的等級,在不同等級集團中的人也自然被分成了各種等級,即使在同一等級集團中的人也要按加入集團的先后或年齡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等級。不過,日本人不但不批評現(xiàn)存各種形式的等級的現(xiàn)實,而且認為等級是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規(guī)范。
受等級心理的支配,日本人在與人交往時,在未弄清對方等級身分之前,不知如何禮遇對方,使交際的氣氛顯得沉悶或冷清,如果作為主人,則容易給人造成怠慢客人的感覺。
集團心理。在日本,作為社會基本結構的家庭自古以來就不怎么強調血緣關系。在家庭集團內,以血緣為基礎的人倫關系并不重要,以家庭經營為目的的人際關系卻十分重要。因此娶進來的妻子、兒媳要比嫁出去的姐妹、女兒重要得多。日本是長子繼承家業(yè),成人的弟弟成家分出去之后便與原來的家庭斷絕了經濟關系。而女婿、養(yǎng)子或是家臣、幫手.雖然原是外人,一旦取得家庭成員的資格,比分家另過的親兄弟重要得多?,F(xiàn)代日本城市家庭雖然沒有生產經營集團的意義,但受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最多仍限于祖父母、父母、自己與妻子及未成年兄弟姐妹和兒女往來,而已獨立門戶的叔伯姑姨兄弟姐妹一般是不怎么往來的。除過去少數豪門大戶偶有例外,很少有家族主義傾向。人人得以集中精力,傾其忠心于家庭集團的經營。在家庭集團內部,人際關系和諧互相依賴、共同協(xié)作。日本社會上各種形式的集團很多是這種家庭集團的翻版和放大。
日本人的集團心理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因此世人與日本人交際時應予以充分的注意。
親近敬遠心理。日本人工作和生活的集團不同于歐美國家的集團主要依靠組織原則和規(guī)章制度來維持,而主要仰仗其成員的集團心理,而集團心理的培養(yǎng)除了其實在的物質因素外,還有賴成員間不斷的感情交流。從個人的角度看,日本的集團里沒有多少象個人的勞動權利、才能、血緣等因素保證每一個人在集團里的穩(wěn)定地位,每個人的地位取決于他進入該集團時間的遲早和在集團里連續(xù)服務的時間,沒有什么力量能填補一個人與他的集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空白。所以日本人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與所屬集團的感情及與集團里其他成員的感情,與其他成員共同分享對集團的歸屬感并發(fā)展友誼。因此,成員之間的感情交流無論對集團還是對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互惠心理。這是就交際的目標而言的。無疑交際的雙方都有一定的交際目標,日本人在交際過程中始終關注自己的交際目標,同時也關照對方的目標,既不愿意吃虧,也不想占盡便宜。日本人交際中的這種互惠心理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產物。
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恩”是個十分重要而復雜的概念。恩是一個人一生中從別人那得到的好處。如果一個人受了別人的恩就必須記住別人的恩并想方設法報恩。日本人自小便受著知恩必報的教育和熏陶。流傳很久的“仙鶴報恩”的民間傳說深入人心,贏得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的喜愛,而那些忘恩的人則會受到人們的一致譴責。知恩報恩成了日本社會人人遵守的生活準則。日本人交際中的互惠心理正是這種義理性質的報恩觀念和習慣的反映。
第三,婉曲心理。這是就焦急的態(tài)度而言的。與歐美人的率直相比,在世人眼中,日本人交際的態(tài)度簡直可以說曖昧。所謂婉曲心理,就是不使用明確的語言向交際對方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是通過委婉的、曲折的語言或人體語言讓對方揣摸自己的意思。在日本人心目中,直言不諱的談吐會令人不快。日語中有許多“多舌為萬惡之源,“之類的成語。因此,日本人盡一切可能避開語言交流,注重心領神會,重視人體語言即所謂“腹意\"。腹意交流在日本之所以能夠盛行,原因在于日本民族幾乎是單一的大和民族,日本人處于幾乎相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通常情況下,一個日本人能夠僅僅通過觀察另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沉默時間的長短、從嘴鼻中發(fā)出的呼呼聲、手的下意識動作等;便可斷定對方在某一情況下的反映是什么。同輩和同行的日本人在進行此種交流時互相理解的程度非常深,幾乎不需要什么正經的語言交流。
日本人與外國人交流時,由于缺少共同的社會文化基礎,進行腹意交流的可能性很小.只好主要采用語言的交流,婉曲心理也就主要體現(xiàn)在采用委婉、曲折的語言表達上。
這種婉曲心理是日本文化的特殊產物,與外國人交際時婉曲心理表現(xiàn)出來的愿望是良好的或至少沒有惡意,對這一點外國人應給予充分的理解。以便提高交際的效率。
綜上所述,日本人交際時主要存在距離心理、互惠心理、婉曲心理。在這三種心理的共同支配下表現(xiàn)出許多獨有的風格。世人要有效地與日本人交際,必須悉心日本人的這些心理,然后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方法使更好地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日本社會.中根千枝著,1982年3月。
[2]日本人.埃德溫·賴肖爾著,1980年10月第1版。
[3]日本精神.羅伯特·克里斯托弗著,1988年6月。
[4]被誤解的日本人.賀川洋著.2000年7月。
[5]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渡谷著.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