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任督平衡法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的臨床療效,比較任督平衡法與舒樂安定藥物治療及無治療措施的療效差異。方法 將90例原發(fā)性失眠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任督平衡法)、對照組(舒樂安定藥物)和空白組(無治療措施),每組30例。治療組采用任督點穴、八卦頭針、火龍藥灸和穴位敷貼治療;對照組予口服舒樂安定和維生素B1;空白組則不予任何治療措施,均觀察治療結束時和治療結束后1月改進型SPIEGEL量表、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PSQI)和愛潑沃斯睡眠量表(Epworth)評分及臨床療效的變化情況。結果 各組患者治療結束時改進型SPIEGEL、PSQI及Epworth評分均降低(均P<0.05);治療結束后1月與治療結束時比較,治療組、空白組各項評分無顯著變化(P>0.05),對照組各項評分較前升高(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空白組各項評分最低(均P<0.05);治療結束后1月,治療組、對照組、空白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28/30)、76.7%(23/30)和16.7%(5/30),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空白組(均P<0.05),治療組療效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任督平衡法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其近期療效與舒樂安定藥物相當,但其遠期療效明顯優(yōu)于舒樂安定藥物。
關鍵詞:任督平衡法,原發(fā)性失眠,臨床研究
失眠通常指患者盡管有充分的睡眠條件和環(huán)境,卻存在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據(jù)估計,約有20%的美國人(4000萬~7000萬)受到慢性或間斷性失眠的困擾,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失眠患者占普通人群的30%~35%。2006年中國部分城市的失眠調查資料顯示,成年人失眠患者約為57%(44%~68%)[2]。目前臨床上對于失眠治療應用最多的方法仍然是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其近期療效尚可,但長期服用,可在治療過程中或停藥后常出現(xiàn)如下問題:睡眠階段改變,藥物殘余效應,反跳性失眠和藥物依賴[3]。尤其是藥物依賴性失眠越來越成為一種臨床常見現(xiàn)象。如何有效避免藥物濫用,減少藥物成癮及依賴,不僅是亟待解決的醫(yī)學問題,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4]。任督平衡法是我院睡眠疾病防治中心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與探索,針對失眠而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經典治療方案,其思路清晰,操作簡單,綠色安全,效果肯定,患者普遍容易接受。為進一步驗證其臨床療效及科學性,本中心研究人員采用任督平衡法治療原發(fā)性失眠30例,并與舒樂安定藥物及無治療措施進行對照,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90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11月就診于我院門診及住院的患者。根據(jù)改進型SPIEGEL量表將所有納入病例按失眠的嚴重程度分為輕(≥12分)、中(≥18分)、重(≥24分)3個區(qū)組,采用分層隨機化的方法,各區(qū)組患者按就診順序編號,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別對每個區(qū)組進行隨機分配。按1:1:1比例分設治療組、對照組和空白組。各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1.2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編制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修訂第3版[5]中失眠癥。中醫(yī)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的不寐。本研究對象為原發(fā)性失眠患者。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③持續(xù)在1個月以上。
1.4排除標準 ①有全身性疾病,如疼痛、發(fā)熱、咳嗽、手術等;②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70周歲以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者,及精神疾病如焦慮、抑郁等患者;⑤凡不符合納入標準,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斷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采用任督平衡法治療。
2.1.1任督點穴
2.1.1.1督脈點穴(單日進行) 患者俯臥位,醫(yī)者頭前坐位。①拇指揉撥啞門至大椎的督脈一線3~5遍;點按啞門、大椎各0.5min;②雙手中指由下而上理頸夾脊3~5遍;點按風池、完骨各0.5min;③多指揉兩側的胸鎖乳突肌3~5遍;患者俯臥位,醫(yī)者床旁立位。④單掌推大椎至腰俞的督脈一線3~5遍;⑤疊掌揉大椎至腰俞的督脈一線,再拇指點按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俞各0.5min;⑥單手掌指關節(jié)滾督脈3~5遍,以微熱為佳;⑦掌揉兩側膀胱經,由輕到重,配合患者的呼吸節(jié)律;⑧最后沿督脈一線用捏脊法(捏三提一)3~5遍,手法結束。
2.1.1.2任脈點穴(雙日進行) 患者仰臥位,醫(yī)者頭前坐位。①雙手拇指分抹前額,印堂至太陽3~5遍;②點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各0.5min,再拿眉弓3~5遍;③點按印堂、神庭、百會各0.5min;④雙手大魚際揉前額及面部3~5遍,以微熱為佳;患者仰臥位,醫(yī)者床旁立位;⑤醫(yī)者立其旁,雙掌逆時針方向輪狀摩腹3min;⑥單掌推膻中至關元一線3~5遍,再拇指點按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各0.5min;⑦單手掌指關節(jié)滾腹部五經3~5遍;⑧掌振腹部3min,手法結束。
辨證取穴:心脾兩虛型:單日點按心俞、脾俞,雙日點按巨闕、章門,點按各1min;陰虛火旺型:單日點按厥陰俞、腎俞,雙日點按膻中、京門,點按各1min;心膽氣虛型:單日點按心俞、膽俞,雙日點按巨闕、日月,點按各1min;痰熱內擾型:單日點按肺俞、胃俞,雙日點按中府、中脘,點按各1min;肝郁化火型:單日點按心俞、肝俞,雙日點按巨闕、期門,點按各1min。1次/d,20min/次,7d為1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單日取腰背部,雙日取胸腹部,交替治療。
2.1.2八卦頭針[7] 基本取穴:百會大八卦。穴位定位:以百會為中心,分別在其左、右、前、后、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方向旁開3寸一一取穴,呈八卦形向中心透刺1寸,每組8穴。單雙日均取,留針20min;同時,單日配合大椎、命門,雙日配合天突、關元,得氣后取出,均不留針。
辨證取穴:同前,得氣后取出,均不留針。1次/d,7d為1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單日取腰背部,雙日取胸腹部,交替治療。
2.1.3火龍藥灸 ①選用由河南南陽生產的精品艾絨。取適量艾絨,用手捏成圓錐形放入火龍罐內,并留有適量的空隙以通風助燃;中藥材由我院藥劑科統(tǒng)一購置,并打磨成粉,再用姜汁調配成中藥藥泥,其基本配方為我院經驗方:酸棗仁等(具體藥物組成及劑量略)。心脾兩虛加白術等,陰虛火旺型加生地等,心膽氣虛加琥珀等,痰熱內擾加石菖蒲等,肝郁化火加鉤藤等。②單日患者取俯臥位,督脈從大椎至腰俞一線,均勻涂上一層中藥藥泥,再將5個盛有艾絨的火龍罐同時點燃,分別放置在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俞上,灸20min,以透熱為度。③雙日患者取仰臥位,任脈從膻中至關元一線,均勻地涂上一層中藥藥泥,再將5個盛有艾絨的火龍罐同時點燃,分別放置在患者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穴上,灸20min,以透熱為度;
注意事項:控制火力及熱量,隨時溝通患者的溫度感覺,必要時放置隔熱墊,防止燙傷。1次/d,7d為1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單日取腰背部,雙日取胸腹部,交替治療。
2.1.4穴位敷貼 將各證型的中藥藥泥(處方同上)用適量姜汁調制好,用專業(yè)膠布固定于相應穴位,通過敷貼起到加強藥物滲透和保持療效的作用。
基本取穴:單日取大椎、命門;雙日取天突、關元。
辨證取穴:同前。
注意事項:每次保留時間4~6h,若感皮膚有較強刺激,則立即取下,以免灼傷。
1次/d,7d為1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單日取腰背部,雙日取胸腹部,交替治療。
2.2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藥,口服舒樂安定2mg、維生素B120mg,每晚1次。7d為1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2.3空白組 不給予任何治療措施,要求患者按正常作息時間進行作息,每晚10~12點之間臥床休息,次日6~8點之間起床。連續(xù)觀察14d。
各組均觀察2w,治療結束后1月隨訪療效。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
3.1.1改進型SPIEGEL量表 采用由上海市中醫(yī)院中醫(yī)睡眠疾病研究所于上世紀90年代引進國際通用的SPIEGEL量表,經過大量臨床運用,同時結合我國失眠患者的實際逐步改進完善,并于2003年修訂完成,主要適用于失眠癥的診斷評價與療效評價。
3.1.2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PSQI)[8] 由1989年美國精神科醫(yī)生Buysse制定,用于評定被試者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采用18個自評條目,總分范圍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3.1.3愛潑沃斯睡眠量表(Epworth)[9] 用于考察患者在8種情況下打瞌睡的可能,總分在0分~24分??偡?gt;6,瞌睡;總分>10,非常瞌睡;總分>16,有危險的瞌睡。本研究從另一面將其運用于評價患者白天的覺醒程度。
3.2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①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蛩邥r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②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③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h;
3.3安全性評價標準 治療結束后評估不良反應。1級:安全,無任何不良反應;2級: 比較安全,如有不良反應,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可繼續(xù)治療;3級:有安全性問題,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應,做處理后可繼續(xù)治療;4級:因不良反應中止試驗。
3.4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以x±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齊者用LSD法和S-N-K法,方差不齊則用Tamhane's T2法;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多個獨立樣本的秩和檢驗;組內自身前后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則采用配對計量資料比較的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多組間療效比較采用等級資料多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結果
4.1各組患者治療前后改進型SPIEGEL評分比較 各組治療前改進型SPIEGE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改進型SPIEGEL評分治療前后經配對t檢驗,各組治療結束時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治療結束后1月與治療結束時比較,治療組和空白組各自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治療結束時評分經方差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1月評分經方差分析,治療組分別與對照組、空白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4.2各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各組治療前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PSQI評分治療前后經配對t檢驗,各組治療結束時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治療結束后1月與治療結束時比較,治療組和空白組各自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結束時評分經方差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1月評分經方差分析,治療組分別與對照組、空白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4.3各組患者治療前后Epworth評分比較 各組治療前Epworth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Epworth評分治療前后經配對t檢驗,各組治療結束時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治療結束后1月與治療結束時比較,治療組和空白組各自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結束時評分經方差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1月評分經方差分析,治療組分別與對照組、空白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4.4各組患者治療結束后1月臨床療效比較 三組臨床療效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對照組分別與空白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4.5安全性評價 臨床觀察期間,治療組僅發(fā)生1例不良事件,主要表現(xiàn)為輕微血腫,但患者未曾退出研究,根據(jù)安全評價標準,屬于2級輕度不良反應,比較安全。其他兩組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
5討論
失眠癥中醫(yī)稱\"不寐\",\"不得眠\" 。其總的病機是臟腑氣血、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的\"本病是由于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相互平衡的關系失常所引起\"的認識有一致之處[11]。正常的睡眠,依賴于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安定,心血得靜,衛(wèi)陽能入于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衛(wèi)陽通過陽蹺脈、陰蹺脈而晝行于陽,夜行于陰。由于心脾兩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數(shù)傷于陰,陰虛火旺;或心膽氣虛;或宿食停滯化熱,食熱擾胃;或肝火擾神,均能使心神不安,心血不靜,陰陽失調,營衛(wèi)失和,陽不入陰而發(fā)為本病。目前,西醫(yī)治療失眠主要以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為主,在短期內具有明顯效果,但長期服用可產生依賴性,甚至成癮性,若中斷用藥,可致使失眠癥狀發(fā)生反跳。本研究設立空白組,即不予任何治療措施,用以觀察失眠患者是否具有自愈傾向,雖不予治療,但也會有極少數(shù)患者病情轉好,提示可能與作息時間有關,說明在臨床治療的同時,配合正常的時間進行作息有助于失眠的康復。本研究結果表明,任督平衡法辨證分型治療原發(fā)性失眠,近期與舒樂安定藥物療效相當,遠期則優(yōu)于舒樂安定藥物,其療效持久穩(wěn)定,總有效率達93.3%。
任督平衡法是我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與探索,針對失眠而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中醫(yī)綜合療法,由任督點穴、八卦頭針、火龍藥灸和穴位敷貼四大療法結合而成。其理論基礎為:根據(jù)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統(tǒng)帥諸陽經,能督領全身之陽氣;任脈為陰脈之海,統(tǒng)帥諸陰經,能調節(jié)全身陰經之經氣。任督二脈,一腹一背,陰陽相對,陰陽相根。本著\"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則,將任督二脈作為主要施治部位,通過四大療法平衡任督二脈之氣,并結合辨證取穴,補其不足,瀉其有余。
任督點穴是以任督二脈為主要操作部位的推拿手法,其特點是陰陽互調、剛柔相濟,治則是以補為主,補中有疏,對身體機能具有很好的平衡調整作用,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療效。在督脈上點按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俞以及在背部施以推法、揉法、滾法及捏脊法,可振奮滯留在陽脈中的衛(wèi)氣,調補全身之陽氣;在任脈上點按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以及在腹部施以一指禪推法、輪狀揉法及滾法,可疏導沖、任、少陰、太陰、厥陰之經氣,調節(jié)一身之陰氣;點按風池、完骨可疏通氣血,改善腦部供血;拇指分抹前額,點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印堂、神庭、百會則可寧神定志,靜心安眠。八卦頭針系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劉炳權教授根據(jù)《周易》九宮八卦學說與頭部經絡腧穴相結合,在傳統(tǒng)針灸理論指導下,結合現(xiàn)代解剖學知識創(chuàng)立而成。百會大八卦以百會穴為中心,從旁開3寸的八個不同方向向中心呈八卦型透刺,既有一針透二穴,一針透二經的特點,又有局部圍刺的效果,再配合任脈上的天突、關元,督脈上的大椎、命門,可使經氣激發(fā),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火龍灸\"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的灸法,施治時,運用多個火龍罐在人體背俞穴依次排列施灸。
本法經過改良,在施治部位先鋪以藥物,再施以灸法,故稱\"火龍藥灸\"。其滲透性強,治療效果佳,可溫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使任督相通,陰陽相調,機體恢復正常之流注。穴位敷貼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一方面發(fā)揮了穴位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吸收發(fā)揮了藥物的作用,使療效保持更長久。故任督平衡法可調整任督二脈之氣血陰陽,使之互化互生、互根互用,使任督協(xié)調,陰陽相接,達到任督平衡,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從而在整體上改善睡眠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慧.針灸治療失眠[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
[2]潘集陽,黃俏庭.《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3):11-13.
[3]Robinson DM,KeatingGM,Sodium oxybate: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narcolepsy[J].CNS Drugs,2007,21(4):337.
[4]Mignot E,Nishino S.Emerging therapies in narcolepsycataplexy[J]. Sleep,2005,28(6):754.
[5]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7]王富春.頭針療法[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4-75.
[8]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75-378.
[9]黃紅星,楊立,黃恒等.改良Epworth嗜睡量表在OSAHS診療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8):2256-2257.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186-188.
[11]胡雨華,李國徽.針刺調理任督二脈治療失眠癥40例[J].陜西中醫(yī),2009,30(11):1520.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