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新生兒黃疸的早期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方法與預后。方法 新生兒黃疸120例根據(jù)隨機抽簽原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 對照組給予單面藍光照射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茵梔黃口服液口服治療,治療14 d。結(jié)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新生兒的有效率分別為98.3%和90.0%,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新生兒的血清TBIL與DBIL值都明顯下降,與干預前對比差異(P<0.05),同時治療后的血清TBIL與DBIL值在組間對比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新生兒黃疸需要進行早期干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干預能有效降低膽紅素,從而改善預后。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科的常見癥狀與疾病,隨著其總體發(fā)病率在我國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但是如果不進行早期干預,可導致黃疸的不可逆損傷,尤其是早產(chǎn)兒出現(xiàn)病理性黃疸的時間早、黃疸程度重,預后更差[1]。從病理上分析,黃疸加深的原因可能是肝炎恢復期出現(xiàn)肝細胞脂肪變,阻礙膽汁排泄,導致嚴重的預后。在早期治療中,傳統(tǒng)西藥治療以支持對癥為主,主要藥物包括門冬氨酸鉀鎂、酶誘導劑量、腺苷蛋氨酸、糖皮質(zhì)激素等,雖然有一定的近期效果,但是持續(xù)性不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2]。另外雖然對于難治性高黃疸患者尚可采取人工肝、肝移植等療法,但療效仍不滿意,且成本比較高。近些年來中醫(yī)藥治療新生兒黃疸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主要方法為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通腑攻下,扶正退黃、健脾祛濕等[3-4]。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新生兒黃疸的早期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方法與預后,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2月~2013年8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120例,納入標準:胎齡≥37 w;血生化檢查提示間接膽紅素血癥,且膽紅素水平達到或超過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標準;均表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皮膚黏膜黃染的癥狀;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早產(chǎn)兒、過期產(chǎn)兒及日齡>28 d者;伴有膽道閉鎖等肝膽系統(tǒng)畸形為阻塞性黃疸者;伴有先天性遺傳代謝病者。男68例,女52例;平均胎齡(38.23±2.19)w;平均出生體重為(3538.11±120.98)g;出生1 min Agar評分為(7.34±0.89)分;剖宮產(chǎn)78例,自然分娩42例。根據(jù)隨機抽簽原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新生兒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與出生1 min Agar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面藍光照射治療,16 h/d,人工喂養(yǎng),應用14 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茵梔黃口服液(北京雙鶴高科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口服治療,5 mL/次,2次/d,應用14 d。
1.3觀察指標 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降至正常或低于51.3 umol/L;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血清總膽紅素降至171.0 umol/L以下;無效:未達上述標準者。
同時所有新生兒在治療前后進行血清TBIL與DBIL的檢測。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結(jié)果
2.1療效對比 干預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新生兒的有效率分別為98.3%和90.0%,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血清膽紅素值對比 干預后兩組新生兒的血清TBIL與DBIL值都明顯下降,與干預前對比差異(P<0.05),同時治療后的血清TBIL與DBIL值在組間對比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由于生理體質(zhì)的原因,我國新生兒黃疸發(fā)生率較高,但國內(nèi)近幾年統(tǒng)計資料發(fā)現(xiàn),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生率有減低趨勢,但是也需要加強干預[5]。發(fā)生黃疸的病因有窒息、缺氧、低血糖、紅細胞增多、胎膜早破等,為此1 min Apgar評分都比較低[6]。在臨床的發(fā)病機制上,肝炎患者肝細胞可出現(xiàn)多種變性形式,包括細胞水腫、脂肪變性及玻璃樣變性等,肝細胞為此會出現(xiàn)脂肪變佳,它的發(fā)展將直接加速患者病情的演變,及早診斷與治療可以逆轉(zhuǎn)或阻止黃疸的發(fā)展。病理表現(xiàn)為病情早期肝竇狹窄,晚期肝細胞核畸形,毛細膽管引流不暢,形成膽栓,加之肝臟嚴重受損尚未恢復,從而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7]。
在治療上,西醫(yī)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如應用酶誘導劑、糖皮質(zhì)激素減輕毛細膽管炎癥,提高膽汁流量,甘草酸單胺、還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促肝細胞生長素等藥物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再生。而隨著物理技術的發(fā)展,當前藍光照射治療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雖有達到減輕肝臟損害的目的,但對降低黃疸并沒有直接作用[8]。
中醫(yī)認為黃疸既是血分受病,治黃必須從治血入手,需要在清熱利濕的同時,重視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起到溫通血脈的功效。茵梔黃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黃芩甙、金銀花、茵陳、梔子提取物,具有化瘀、利膽、通下、解毒作用。其中方中茵陳涼血活血,具有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抗脂質(zhì)過氧化和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金銀花具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消除肝細胞炎癥和膽汁淤積的功能;梔子提取物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澤瀉利水滲濕、泄熱之功效。黃芩甙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其有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的作 用[9]。本文干預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新生兒的有效率分別為98.3%和90.0%,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新生兒的血清TBIL與DBIL值都明顯下降,與干預前對比差異(P<0.05),同時治療后的血清TBIL與DBIL值在組間對比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新生兒黃疸需要進行早期干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干預能有效降低膽紅素,從而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田巧紅,陳昌輝.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發(fā)病機制與防治[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5,2(3):84-86.
[2]杜彩霞,王新利,刑國蘭,等.生理性黃疸對早期腦功能及聽力的影響[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6,17(1):16-19.
[3]吳勝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方法近況[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12):1824-1826.
[4]Ares S,Escobar MHF,Quero J,et al.Neonatal hypothyroxinem:effects iodine instake and premature birth[J].J Clinical Endoernd Metab,2007,82(6):1704-1712.
[5]邱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3):93-94.
[6]Anil K, Nair O, Anand N, Chun DP, et al. Statistics on BCS classification of generic drug products approved between 2000 and 2011 in the USA[J].The AAPS journal,2012,14(4):112-113.
[7]Pruszydlo MG, Quinzle RJ, Kaltschmidt WE et al .Medical problems and risks of switching drugs according to legal requirements of drug discount contracts in Germany[J]. 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1946),2008,133(27):33-34.
[8]渠秀娟.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5):18-19.
[9]李國蒼.間斷藍光照射聯(lián)合媽咪愛、茵梔黃治療新生兒黃疸48例[J].中國藥業(yè),2014,23(4):89-9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