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并分析鼻內窺鏡下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湘西自治州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 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 5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 全部患者術后鼻塞明顯改善,流涕明顯改善,頭痛消失。結論 鼻內窺鏡下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術臨床優(yōu)點突出,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并發(fā)癥少。能更好的保留下鼻甲粘膜、腺體、纖毛;避免創(chuàng)面的瘢痕愈合,極大降低了鼻腔粘連發(fā)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鼻功能的同時解除鼻阻,提高粘膜纖毛清除率及分泌 IgA,值得臨床逐步開展推廣。
關鍵詞: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術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大都有明顯鼻塞、流涕、頭痛、咽干癥狀,影響平時生活及工作。其下鼻甲粘膜組織肥厚及下鼻甲骨增生的原因多與鼻腔或鼻竇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或鼻中隔偏曲導致對側下鼻甲代償性肥大等有關。下鼻甲肥厚既有粘膜肥厚,也有骨質增生,且骨質增生程度要明顯超過粘膜肥厚。該病對減充血劑無效,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為有效保護下鼻甲粘膜功能,對下鼻甲切除手術應慎重進行。如破壞鼻甲粘膜,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鼻腔干燥、嗅覺異常等癥狀。下鼻甲部分切除手術方式眾多,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縮小下鼻甲體積,改善鼻腔通氣。近些年來隨著功能性鼻內窺鏡在耳鼻咽喉科中的廣泛應用,手術方法在不斷優(yōu)化。迄今為止,關于慢性肥厚性鼻炎手術方案尚未達成共識。2013年1月~12月,我科采用鼻內窺鏡下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術治療5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0例患者,男 30例,女20例;年齡 20~60歲,平均40歲,病程 3~10年?;颊呔新苑屎裥员茄椎湫偷呐R床癥狀和體征,符合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診斷標準,使用減充血劑滴鼻治療無效,均有雙側持續(xù)性鼻塞。且所有患者無言語和交流障礙,能夠與醫(y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1.2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診斷 鼻內鏡下檢查:下鼻甲呈桑葚樣增生肥厚,尤以下鼻甲前端和后端游離緣為甚,探針輕壓之為實質感、無凹陷,對減充血劑不敏感。CT 顯示:雙下鼻甲骨增生,無副鼻竇炎。
1.3手術器械 全套進口鼻內窺鏡監(jiān)視系統(tǒng)及器械。
1.4方法 手術均在鼻內鏡監(jiān)視系統(tǒng)下實施。全麻或局部麻醉后,在下鼻甲最前端皮膚粘膜交界處,用寬度約3 mm的細長剝離子刺入下鼻甲內,深至骨面;由前向后緊貼下鼻甲骨,先分離出下鼻甲骨內側面的1/3左右,而后再在下鼻甲骨前緣進入其外側面,充分游離下鼻甲骨的前端部分;再用一根紗條填入下鼻甲粘膜下,壓迫止血數分鐘,此步驟在術中可與骨質切除多次交替進行;先用血管鉗咬除下鼻甲骨前端部分,在獲得較大下鼻甲內操作空間后,將鼻內鏡進入下鼻甲內,繼續(xù)游離下鼻甲骨內、外側面,并用血管鉗適度咬除部分下鼻甲骨,充分止血,予以間斷或水平褥式縫合1針。如有粘膜撕裂者,每側填塞涂有抗生素軟膏的明膠海綿2塊,無粘膜撕裂者則無須填塞。術后常規(guī)抗炎止血治療,5~7 d后鼻腔沖洗,填塞物逐步自行清除。
2結果
在手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 6個月~1年的隨訪,治愈45例(90%);顯效 5 例(10%);總有效率為 100%,患者未發(fā)生因下鼻甲粘膜缺損、對位不良致使創(chuàng)面結痂,延期愈合的情況。
3討論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鼻內窺鏡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微創(chuàng)操作的日益成熟,尋求更加微創(chuàng)的下鼻甲處理方式再度成為關注的熱點。鼻內窺鏡下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術須注意:①在粘膜下充分剝離下鼻甲骨的內、外兩面,形成一個粘膜的袋狀結構;②在保證袋狀結構盡量完整的前提下,將鼻內鏡和手術器械同時進入下鼻甲內進行操作。事實上,充分剝離后形成的袋狀結構具有良好的彈性,可以為鼻內鏡和手術器械在其內部同時操作提供一個充分的空間。該手術方式在鼻內窺鏡下手術,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不但解決了下鼻甲肥大,而且下鼻甲粘膜無損傷,保留了下鼻甲功能,術后出血及干痂形成很少,極少有鼻腔粘連發(fā)生,術后鼻腔加溫,加濕及粘膜纖毛運輸率接近正常。該手術方式是最接近鼻腔生理學的功能性微創(chuàng)手術,應逐步推廣開展,作為下鼻甲切除術首選。
參考文獻:
[1]蔡戈.傳統(tǒng)、 現(xiàn)代兩種手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健康月刊,2011,30(6): 65-66.
[2]江劍橋,楊何.鼻內窺鏡下改良下鼻甲成形術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 (6):131-132.
[3]吳華飛.鼻內鏡下下鼻甲骨粘骨膜下部分切除術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5):1108.
[4]Bahceciler NN, Arikan C, Taylor A, et al.Impact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on specific antibody levels in asthmatic children allergic to house dust mites[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05,136:287-294.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