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原因及預防措施。方法 對收集的21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結果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與婦產科手術有直接關系,21例患者均行腹壁異位病灶切除術,術中發(fā)現(xiàn)病灶位于皮下未及筋膜者4例(19,0%),深達筋膜及肌層者14例(66,7%),其余3例(14,3%)累及腹膜,術后病理報告為子宮內膜腺體、間質、炎細胞及出血。結論 手術中應加強無菌意識,嚴格無菌操作規(guī)程,術中做好腹壁切口的防護可避免和減少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醫(yī)源性傳播,經正確診斷并及早治療,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可以治愈的,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
關鍵詞: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T)是由于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正常的子宮腔內壁以外而導致的良性病變[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痛經、月經不調、性交痛等,甚至可發(fā)生不孕。以往常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臨床效果不佳[2]。近年來手術治療作為一種較先進的技術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F(xiàn)將滎陽市人民醫(yī)院2005年4月~2011年4月收錄的45例剖宮產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治療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錄剖宮產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45例,年齡23~42歲,平均31,53歲,發(fā)病時間6個月~5年,大部分為1~3年。
1.2鑒別診斷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易于與腹壁炎性包塊等疾病相混淆,應注意鑒別。腹壁炎性包塊(疼痛不僅限于月經期,多有急性感染史,可伴有發(fā)熱等)。
1.2臨床表現(xiàn) 剖宮產腹壁切口瘢痕處出現(xiàn)腫塊,時有疼痛感。疼痛于經期加重,包塊增大;經后疼痛減輕,包塊減小甚至消失。包塊多不規(guī)則,邊界模糊,質實,壓痛明顯。
1.4方法 45例患者分為對照組22例和手術組23例。對照組只給予孕三烯酮(2.5mg),5mg/w,治療6個月;手術組在上述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手術,一般選定月經患者過后3~5d進行。先行硬膜外麻醉,再行病灶切除,病灶周圍1cm的正常組織必須包括在切除范圍內??p合時,按層次縫閉切口,不留死腔。注意術后切口加壓包扎且用生理鹽水為患者清洗傷口。1年內隨訪,記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1.5統(tǒng)計學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選用Excel建立數(shù)據庫,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45例患者經過1年的隨訪,有6例失訪。手術組20例患者術后僅有1例復發(fā),而對照組19例保守治療者停藥后有10例復發(fā)。復發(fā)率手術組(5,0%)與對照組(52,6%)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雖是婦科疾病上一種良性病變,但易轉移和復發(fā)。據報道,在剖腹產手術中該病的發(fā)病率達15%左右[3]。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痛經、月經不調、性交痛等,疼痛多于經期加重,包塊增大,經后減輕,包塊減小甚至消失,嚴重者甚至可發(fā)生不孕。以往常以藥物治療為主,雖能抑制病灶的生長,但由于該病具有浸潤性,易轉移,再加上藥物反應的存在往往效果較差,常不能治愈。
隨著產婦行剖宮產后傷口的愈合,包圍于其中的子宮內膜細胞會繼續(xù)生長增大,產生腫塊,甚至引起皮膚破潰出血。因此,正確了解和認識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特點,及早地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才是防止該病產生和惡化的關鍵。①了解和掌握剖宮產的指征:剖宮產常被用于產婦發(fā)生難產時的應急手術,因其手術時間短,帶給產婦的痛苦較小,操作較順產簡便。但為了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剖宮產;②手術中應嚴格無菌操作:清擦宮腔的紗布要注意做到一次性使用??p合傷口后及時用生理鹽水或0,5%甲硝唑液仔細清洗腹腔及腹壁切口并仔細沖洗切口角部,以免子宮內膜種植;③手術禁忌:為避免將內膜碎物引入腹腔,月經來潮前禁止為患者做輸卵管通暢試驗、人工流產吸宮治療、以及冷凍、電燒、激光、微波以及整形等其他宮腔陰道手術;④提倡母乳喂養(yǎng):提倡產后母乳喂養(yǎng)至少6個月,由于產后哺乳期雌激素下降至較低水平,種植的子宮內膜不易生長,有利于產婦的痊愈;⑤產婦一旦確診應盡早接受治療,采用手術徹底切除病灶以免復發(fā)。
本研究45例患者分別采用孕三烯酮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時采用硬膜外麻醉,注意要在月經過后3~5d行病灶切除術??p合時注意按層次縫閉切口,不留死腔。注意術后切口加壓包扎且用生理鹽水為患者清洗傷口。1年內隨訪,有6例失訪。復發(fā)率手術組(5,0%)與對照組(52,6%)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手術切除病灶是有效治療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方法,同時輔助藥物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章靖一.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9例臨床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9,28(1):64-65.
[2]徐延景.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1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6(11):74.
[3]路紅,錢惠勤.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7例臨床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33):5060-5061.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