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運用人體力學原理指導術后患者上下床方法以減輕切口疼痛。方法 運用人體力學指導患者上下床時取側臥位,肘關節(jié)為支點,用臂力將半屈的上身撐起,將重心轉移到上臂而減輕腹肌的緊張。結果 兩組患者時疼痛程度比較χ2=12.00、P<0.05兩組患者第二次起床時間比較χ2=4.34、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通過正確的指導,患者能自行上下床活動而又有效減輕腹部切口疼痛感,從而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從主觀上能更愿意下床活動?;颊吒杏X舒適,值得應用推廣。
關鍵詞:人體力學;上下床方法;術后患者;切口疼痛
術后長期臥床不起來走動會造成腸麻痹、腸梗阻、腹脹便秘等一列腸功能異常[1]。由于上床下床姿勢不正確,往往導致切口疼痛,從而加重患者對上下床活動的恐懼心理,不能按時上下床活動,不利于胃腸蠕動的恢復。在臨床工作中,根據(jù)人體力學原理指導術后患者自行離床活動而又不引起切口疼痛的方法,不僅可以起到治療、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使患者舒適、安全,增強患者的信心,從主觀上能更愿意下床活動。對此方法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12月在我科行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20例,年齡在35~50歲。手術方式: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經腹行子宮次全切除術48例,全子宮切除術72例。統(tǒng)計兩組的年齡、術中出血量、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離床時間:均為術后第2 d 7∶30左右(輸液前),平均術后時間為20.33~22.09 h,均有留置尿管,無盆腔引流管,活動前測血壓、脈搏、呼吸均為正常。將120例患者入院時間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
1.2方法 二組患者術前術后均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反應,做好解釋安慰工作,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手術的必要性以及術后盡早下床活動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認識,使之積極配合?;顒忧昂缶咨乒潭ê媚蚬?。觀察組:術前詳細講解和示范上下床的方法,并讓患者根據(jù)自己的習慣在術前訓練到熟練為止。具體方法是:將床頭抬高50°~60°,在患者下床的一側放置踏腳凳,高度約10 cm,指導患者移至床邊并翻身呈側臥位,雙腿屈膝將膝蓋以下部位放至床外,用上側的手按住床頭角一角,用下側手的肘關節(jié)支撐在床面,囑患者借助上臂力量將半屈的上身坐起,雙腿隨身體上升自然下垂,置于腳凳上。坐在床沿上觀察幾分鐘,無不適才起身站在床邊,雙手壓傷口,做深呼吸運動,使躬著的軀體逐漸挺直。先在床邊走幾步,如無不適,下次多走幾步,循序漸進,直至可正常走路。上床指導:將床頭抬高50°~60°,讓患者慢慢坐于床沿,臀部盡量往后挪,遠側手再次按住床頭角一角,近側手支撐床面,慢慢躺下,換成肘關節(jié)支撐床面,順勢將上身軀體呈側臥位躺下,后將垂于床沿的下肢呈屈曲狀提上床,最后取舒適臥位?;颊咝g后第一次下床活動的整個過程,以患者自主活動為主,護士在身旁指導,必要時予以協(xié)助。以后的下床活動視患者情況由護士或家屬協(xié)助。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法:床頭抬高20°~30°,患者移至床邊,護士或家屬扶住患者雙肩,協(xié)助患者用力支撐上半身使身體坐起,雙腿移至床沿,協(xié)助緩慢下垂。
1.3評定方法
1.3.1距第二次起床間隔時間
1.3.2疼痛評估方法 文字描述評分法(verbal deseriptore scale)[2]一條直線分成五等分,0:無痛;1:微痛;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劇痛。第一次起床后當即評估1次。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9.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第二次起床時間比較 觀察組在2 h內第二次起床的有42例,占70%,對照組在2 h內第二次起床的有26例,占43.3%,兩組比較χ2=4.34, P<0.05。
2.2兩組患者起床時疼痛程度比較,見表1。
兩組患者在2 h內再次起床的比較χ2=4.34、P<0.05。兩組患者起床時疼痛程度比較χ2=12.00、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3.1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重要性 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是術后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可防止腸粘連,增加腸蠕動,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除了減輕因腸脹氣或便秘導致的痛苦和不適外,更增加了患者術后康復的自信心。術后痛疼尤其是首次下床活動若方法不當使患者傷口疼痛難忍,由此產生恐懼心理不愿多下床活動,因此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患者上下床尤為重要。本方法表示在第一次起床活動體驗后,在2 h內再次主動想起床活動的觀察組有42例占70%,對照組26例占4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疼痛體驗會影響患者再次下床活動,而第一次正確的起床姿勢至關重要,輕微的疼痛體驗能讓患者更愿意嘗試第二次、第三次起床,對以后機體恢復起重要作用。
3.2人體力學原理 姿勢發(fā)生改變,人體重心的位置也隨之發(fā)生移動[3]。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用臂力將半屈的上身撐起,兩手分開擺放,以增大支撐面而保持穩(wěn)定性。這樣的姿勢從屈膝側臥位下床,到側臥位上床,整個過程重心都在上肢,腹肌始終處在松馳狀態(tài),避免了因腹肌緊張而產生的切口疼痛。而對照組是直接利用腹肌的力量由仰臥位到坐位,重心在腹部,使腹肌緊張,故切口疼痛難忍。觀察組采用的人體力學原理指導患者上下床,患者自覺疼痛感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兩組在上下床時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改進法能有效地減輕上下床時切口疼痛,為患者提供了自信心,消除恐懼感,使患者更有信心多下床活動,促進機體各方面恢復。
4結論
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是手術后的常規(guī)護理[4]。護士通過正確的指導,患者能自行上下床活動而又有效減輕患者腹部切口疼痛感,從而增強患者的信心,從主觀上能更愿意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使腸道功能早期恢復增強食欲,促進術后恢復.此方法比較容易使患者學會,護士也能花比較省的體力來完成。具有較強的臨床應用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蘇應寬.劉新工. 婦產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了出版社,1993.
[2]姜安現(xiàn).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54-255.
[3]楊林靜.人體力學與勞動保健[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9,6(3):55-58.
[4]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