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通心絡對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脂及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的影響。方法 收集120例ACS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均給予抗血小板、抗凝、積極降壓、調(diào)整血糖、改善心肌血供等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通心絡3片,3次/d,療程為6w。測量各組及治療后患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C-反應蛋白(CRP)水平并于各組間進行比較。結果 6w后實驗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應蛋白(C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而且此時實驗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應蛋白(CRP)水平較其治療前也明顯降低(P<0.05)。結論 通心絡可能通過降低LDL、TG及CRP水平的作用來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
關鍵詞:通心絡;急性冠脈綜合征;血脂;CRP
血脂及CRP水平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臨床應用已證實通心絡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調(diào)節(jié)血脂、降低心肌氧耗、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氧供、穩(wěn)定斑塊,從而減少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fā)生。本文就最近的研究對通心絡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機制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5月~2013年3月住院的共12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診斷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制定的標準:①患者均有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心前區(qū)疼痛;②心電圖有ST-T的動態(tài)改變;③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并排除以下患者:①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者;③服用影響腎功能及血脂藥物者;④消化性潰瘍、出血、穿孔等病史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 CRP及血脂水平的檢測 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d早晨抽取空腹靜脈血并測定CRP、血脂(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水平。
1.3方法 對照組與實驗組均給予抗血小板、抗凝、積極降壓、調(diào)整血糖、改善心肌血供等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通心絡3片,3次/d。療程為6w。
1.4治療后復查 所有患者于治療6w后至門診復查,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在該時間點復查血脂及CRP水平。
1.5統(tǒng)計學處理 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參數(shù)檢驗條件是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無序的計數(shù)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血脂及CRP水平的變化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接受通心絡治療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CRP水平明顯降低(P<0.05),而總膽固醇(TC)、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兩組患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實驗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患者血脂和CRP的改變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CR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表2),而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在治療前后差異均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2)。
3 討論
心血管疾病以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為病理基礎,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高脂血癥已被證實是AS的獨立危險因素,可以導致內(nèi)皮功能異常,進而使冠脈張力調(diào)節(jié)功能受損,冠脈血管壁重塑,血小板活化、聚集以及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活化、黏附等炎癥反應,在冠狀動脈斑塊的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直接參與血栓及AS形成和發(fā)展,而且血脂水平升高可直接破壞內(nèi)皮細胞,同樣可促進AS的發(fā)生發(fā)展。通心絡是人參、水蛭、全蝎、土鱉蟲、蜈蚣、蟬蛻、赤芍和冰片等組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具有補氣、活血等功效。大量文獻報道通心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表達[1],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進程,具有穩(wěn)定斑塊的作用[2-3]。王杰超等[4]觀察到76例冠心病患者服用通心絡膠囊后血脂水平變化不大(P>0.05)。施海峰等[5]觀察了37例冠心病患者應用通心絡治療后血脂的變化,結果顯示經(jīng)通心絡治療后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總膽固醇(TC)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劉建勛等[6]報道,通心絡膠囊能明顯降低大鼠的總膽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但對高密度脂蛋白(HDL)無明顯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ACS患者中,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血總膽固醇(TC)、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實驗組患者的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這個發(fā)現(xiàn)證實了應用通心絡可調(diào)整血脂水平,導致TG及LDL水平降低,可抑制血脂對內(nèi)皮細胞產(chǎn)生毒性,進而抑制泡沫細胞的形成,阻斷AS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進程。
近年的研究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壁對多種損傷因素的炎癥反應過程, 在冠心病患者中CRP等炎癥反應標志物的水平明顯升高,上述指標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相關[7]。CRP作為炎癥敏感性指標,參與ACS的病理生理過程。局部或全身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nèi)炎癥反應可促進動脈血栓的形成[8]。在本研究中,經(jīng)通心絡治療后,患者C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且經(jīng)通心絡治療后CR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也支持該結論。CRP是組織損傷時表達的炎性細胞因子,也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預后的獨立預測指標。通心絡可降低血中CRP水平,抑制血管壁局部的炎癥反應,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通心絡可能通過降低LDL、TG及CRP水平,進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表達,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進程,從而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程度,縮小心肌梗死范圍;同時還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時間,也可產(chǎn)生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傊?,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通心絡可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在治療ACS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
參考文獻:
[1]劉培強,王國偉,韓曄.通心絡膠囊對肢體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04,26:561.
[2]趙明中,高承梅,張宇洋.通心絡膠囊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28:36-38.
[3]畢軼,馬皿兵,高海青.通心絡抗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進展[J].中國心血管病雜志,2005,10(2):142.
[4]王杰超,任九思,張湖珍,等.通心絡膠囊對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脂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0,6:48-50.
[5]施海峰,趙海燕.通心絡對冠心病患者血漿內(nèi)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00,22:944-945.
[6]劉建勛,尚曉澈,王剛,等.通心絡膠囊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實驗高脂血癥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17:425-428.
[7]Kuller,LH,et al.Re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MRFIT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J].Am J Epidemiol,1996,144(6):537-547.
[8]Montecucco,F(xiàn) and Mach F New evidences for C-reactive protein (CRP) deposits in the arterial intima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J].Clin Interv Aging,2008,3(2):341-349.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