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省晉城市三河鎮(zhèn)50歲以上農村人群翼狀胬肉的患病情況。方法 對該人群進行視力檢查以及應用免散瞳數(shù)碼眼底照相機進行眼前節(jié)及眼底照相,分析翼狀胬肉的患病及分布情況。結果 檢錄6997人中受檢人數(shù)為6769人,應答率為96.7%,翼狀胬肉患患者數(shù)共596例(8.81%),男性329例(9.75%),女性267例(7.86%),翼狀胬肉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總患病率高于女性。結論 翼狀胬肉是常見的眼表疾病,尤其是50歲以上的農村人群。加強基層農村的衛(wèi)生宣傳和眼病普查是防治翼狀胬肉的關鍵。
關鍵詞:農村;患病率;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的眼表疾病,是瞼裂區(qū)新生的纖維血管組織呈三角形自球結膜向角膜表面生長侵蝕,形態(tài)似翼狀,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結膜變性疾病。它不僅影響患者的美觀,而且隨著病變的發(fā)展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晉城市三河鎮(zhèn)地處北緯35.5°,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境內地形復雜,以山地居多,經(jīng)濟水平屬于全省中等偏下。為了解該地區(qū)50歲及以上人群翼狀胬肉的患病情況,我們設計了這套深入農村進行眼病篩查的服務模式?,F(xiàn)將晉城市三河鎮(zhèn)翼狀胬肉的調查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流行病學調查是對晉城市三河鎮(zhèn)政府派出所登記的戶口檔案中34822人進行檢錄,對年齡≥50歲的村民作為篩查資料。共檢出符合要求的人群6997人,實際受檢人數(shù)6769人。由三河鎮(zhèn)政府和各村委會干部通知受檢人群并對此次調查做一宣傳,對各鎮(zhèn)衛(wèi)生院的職工進行培訓并發(fā)放篩查資料。內容包括視力檢查和問卷調查,各項調查均獲得所有受檢者的口頭同意后,包含患者一般信息、視力、白內障手術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卒中等慢性病史,視力檢查采用國際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眼底及眼前節(jié)照相檢查采用佳能公司CR6.45NM型免散瞳數(shù)碼眼底照相機,照相標準:視盤位于鼻側野l(fā)/2、居中;周邊曝光勻稱;大血管模糊、瞳孔小需拍外眼照。外眼照相必須角膜居中,反光環(huán)居中、清晰;能提供翼狀胬肉/白內障/角膜病的證據(jù)。
1.2診斷標準
1.2.1翼狀胬肉診斷標準 根據(jù)《眼科診斷學》[1]、《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眼科學分冊》[2]、的標準診斷。
1.2.2盲和低視力分級標準 小孔視力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視力損傷標準:盲的標準為矯正視力較好眼<0.05,低視力的標準為矯正視力較好眼≥0.05但<0.3。假定小孔視力是最佳矯正視力。
1.3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 全部資料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各組間的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翼狀胬肉的患病率 三河鎮(zhèn)≥50歲人口共6997人,實際接受視力檢查人數(shù)共6769人,受檢率為96.7%;翼狀胬肉患患者數(shù)共596人,總患病率為8.81%。
2.2翼狀胬肉與年齡的關系,見表1。
由表1可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患病率逐漸增高。尤其是70~79歲年齡段患病率明顯增高,而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呈現(xiàn)下降趨勢。在596例翼狀胬肉的患者當中,接受手術治療者僅73例,治療率為12.25%。
2.3翼狀胬肉與性別的關系,見表2。
由表2可見,男女總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翼狀胬肉患者中男女手術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翼狀胬肉是我國常見的眼表疾病,其患病率較高,達2%~5%,患病總人數(shù)達2000萬~5000萬。翼狀胬肉發(fā)病機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其發(fā)生與角膜緣干細胞缺乏及風沙、煙塵、陽光、紫外線等長期刺激有關[3]。
本次我們對晉城市三河鎮(zhèn)的老年人群進行眼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其受檢率為96.7%,這歸功于當?shù)卣畬Ρ敬窝鄄『Y查的大力支持和宣傳。Cameron[4]報道翼狀胬肉與地球緯度有關,低緯度地區(qū)陽光照射時間長,翼狀胬肉呈高發(fā)狀態(tài)。尤其在北緯37°與南緯37°之間患病率較高。晉城市北緯35.5°,本次調查得出翼狀胬肉的總患病率為8.81%,明顯高于云南[5]、寧夏[6]、伊朗德黑蘭[7]等地區(qū),而低于海南[8]、日本[9]、緬甸[10]等地??梢娨頎铈廊獾幕疾÷逝c地理特征和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
年齡是翼狀胬肉的重要危險因素,印度尼西亞[11]的研究結果表明在50 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為17.3%,5l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為21~30歲人群的6倍。新加坡[12]華裔的調查結果也表明,翼狀胬肉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70歲以上的男性患病率最高為25.4%??梢婋S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也呈增高趨勢。本次調查顯示:70~79歲年齡組患病率達17.43%,明顯高于50~59歲及60~69歲年齡組。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勞動力下降導致求醫(yī)意識淡漠有關;也可能與年齡相關的人口結構變化有關。隨著年齡的增加,紫外線以及陽光造成的傷害增加,從而使翼狀胬肉的患病率增高。8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呈下降趨勢,為4.25%。這可能與老年人結膜組織逐漸退化、萎縮以及該年齡組的老年人戶外作業(yè)時間減少有關。
本次研究得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二者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以往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男女患病率的說法不一。在印度尼西亞[13]對廖內群島地區(qū)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所有年齡組中,男性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新加坡[12]40歲以上人群中翼狀胬肉的患病率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在40~49歲女性中未發(fā)現(xiàn)翼狀胬肉患者。北京地區(qū)[14]農村中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1.77倍。而Gazzard 等[15]對對印度尼西亞翼狀胬肉的流行病學凋查中,并未發(fā)現(xiàn)男性與女性的患病率有明顯不同。各種調查結果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人群選擇的不同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中男女的社會分工及戶外活動、陽光暴露程度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引起的。在我國農村,男性是主要的勞動力,從事戶外的農活大于女性,因此接受的紫外線照射和風沙刺激也就增多。
翼狀胬肉是我國農村地區(qū)50歲以上人群常見的外眼病,影響患者視力的比例超過30%,有近10%的患者可因翼狀胬肉而失明[16]。本次調查可知,盲及低視力的人群當中,翼狀胬肉的患病率是8.56%。可見目前還有相當比例的翼狀胬肉患者由于未得到及時治療使胬肉繼續(xù)發(fā)展直至長入瞳孔區(qū)而成為盲或低視力者。在596例翼狀胬肉患者當中,經(jīng)手術治療者僅73例(12.25%),男性患者接受手術的人數(shù)大于女性。這可能與農村人群的思想觀念有關,男性在農村中占主導地位,受重視程度大于女性。
在我國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農村,衛(wèi)生保健體系尚未完善,農民經(jīng)濟收入低下,文化知識匱乏以及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使得農民對潛在的疾病不夠重視導致其勞動及生活能力下降。因此加強對農村人群的眼保健宣教以及對縣及鄉(xiāng)鎮(zhèn)基層醫(yī)療機構眼科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能正確識別翼狀胬肉,并在合適的時機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手術,減少因翼狀胬肉而導致視力下降甚至盲,能夠改善患者的視功能和生活質量。因此翼狀胬肉仍是我國農村防治眼病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宋振英.眼科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465-466.
[2]郭秉寬.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眼科學分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2.
[3]劉新,肖穎,盛家傳,等.翼狀胬肉的發(fā)生與角膜緣干細胞缺乏的病理研究[J].中國實用跟科雜志,2003,21(7):499-501.
[4]Cameron M.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terygia. Am J Ophthalmol, 1964, 57: 880-883.
[5]Wang TC, Zhao SZ, Li XP, et 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f pterygium in Gongsha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Guoji Yanke Zazhi (Int J Ophthalmol) 2011; 11(7): 1188-1190.
[6]劉青霞,李慧平,杜文章,等.寧夏地區(qū)翼狀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調查[J].國際眼科雜志,2011,11(12):2200-2202.
[7]Fotouhi A, Hashemi H, Khabazkhoob M,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terygium and pinguecula: the Tehran Eye Study. Eye 2009; 23(5):1125-1129.
[8]劉漢生,楊潔,鐘烈紅,等.海南兩縣(市)翼狀胬肉患病率的調查[J].中華眼科雜志,2001,37:21-23.
[9]Shiroma H, Higa A, Sawaguchi S,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terygium in a southwestern island of Japan: the Kumejima study. Am J Ophthalmol, 2009, 148: 766-771.
[10]Durkin SR, Abhary S, Newland HS, et al. The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risk factors for pterygium in central Myanmar: the Meiktila Eye Study. Br J Ophthalmol, 2008, 92: 25-29.
[11]McCarty CA, Fu Cl, Taylor HR. Epidemiology of pterygium in Victoria, Australia. Br J Ophthalmol, 2000, 84: 289-292.
[12]Wong TY,F(xiàn)oster PJ,Johnson GJ,et a1.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terygium in an adult Chinese population in Singapore :The Tamjong Pagar Survey. Am J Ophthalmol, 2001, 131: 176-183.
[13]Tam CS, Lim TH, Koh WP, et al. Epidemiology of pterygium on a tropical island in the Riau Archipelago. Eye, 2006, 20: 908-912.
[14]馬科,徐亮,張士元,等.北京特定地區(qū)翼狀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眼科雜志,2005,41(1):63-64.
[15]Al-Bdour M, Al-Latayfeh MM. Risk factors for pterygium in an adult Jordanian population.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4, 82: 64-67.
[16]雷春濤,喬利峰,樊映川,等.四川省安岳縣50歲以上人群翼狀胬肉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5(8):110-11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