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給予心理治療結合有效的健康教育,觀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心理,治療依從性的改變,以確定心理治療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治療作用。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G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與非干預組進行比較。結果 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CL-90評分的影響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CL-90評分變化表示,通過一定的心理干預后,干預組中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懼和偏執(zhí)等指標評分較非干預組有所改善,其差異由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軀體化,強迫,敵對無明顯改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AS值和SDS值的變化表示,通過心理干預后,干預組的SAS和SDS值較干預組有所降低,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治療依從性自評表分結果表明,通過心理干預后,干預組與非干預組相比,治療依從性評分明顯改善,通過Fisher精確概率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狀態(tài),在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同時應適當配合抗焦慮抑郁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心理干預;抑郁
糖尿病作為一種心身疾病已得到醫(yī)學界的認同,心身交互影響在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是眼科常見的致盲性疾病之一。DR患者視力及眼底的損害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產生明顯的抑郁和焦慮,而嚴重的情緒障礙影響治療依從性,預后和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給予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支持治療,自我放松,認知療法,等治療結合有效的健康教育,觀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心理,治療依從性的改變,以確定心理治療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治療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3月~2012年11月在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院眼科治療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94例,其中男52例,女42例,平均年齡(61.2±6.0)歲,其診斷符合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和精神活性物質所致抑郁以及其他軀體疾病所致抑郁。自愿參加此調查患者的床號分為單,雙號,將單床號為干預組,雙床號為非干預組,選取60例作為心理干預組,另34例作為非心理干預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一般情況問卷,癥狀自評量表(SG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研究工具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臨床經驗豐富的,沒有心理治療資質的主管護師及護士長負責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與非干預組進行比較。
入院當天,入院后第3 d,第5 d,1 w,由責任護士各進行一次心理干預。采用交談,15~20 min/d,讓患者宣泄壓抑在心底的郁結,并進行疏導,安慰及合理的支持。
1.2.1心理干預治療方法
1.2.1.1支持性心理治療 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病因,病程,治療方法,轉歸,血糖控制對本病的影響,提高患者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認識。向患者講解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與心里社會因素的關系,強調控制情緒的重要性。有針對性的為患者提供治療護理服務,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住院期間患者的依從性。
1.2.1.2自我放松訓練 患者安靜舒適的仰臥,讓患者進行肌肉的\"收縮-放松\"交替訓練,20 min/次,2次/d;每日堅持聽輕音樂,鼓勵患者保持輕松愉快,放松心態(tài)。
1.2.1.3認知療法 使患者運用正確的認知觀點處理事件,糾正患者對病情,預后和錯誤認識及過分心理反應,減少心理應激和情緒波動。
1.2.2有效的健康教育 ①個體量化健康教育,針對患者的個人背景,病情,心理,問題,治療方法等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心里康復指導和生活技能訓練,使患者認識到只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fā)展;②通過發(fā)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健康教育處方,使患者掌握宣教內容;③建立科普宣傳欄,介紹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相關醫(yī)學知識及衛(wèi)生保健常識。④定期召集患者或患者家屬利用多媒體,小講座等形式進行集體宣教,矯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遵醫(yī)行為。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問卷和量表測評結果均用表示,用t檢驗進行組間顯著性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請交待每種問卷或量表的內容、維度、評分方法、信、效度等信息,并交待由誰來收集問卷,問卷收集的時間,回收率,有效率等SCL-90(癥狀自評量表)。此表用于測試心理健康水平,共90個條目,10個因子。采用1~5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心理健康越低,此量表在國內廣泛使用,信效度頗高。由眼科護士長發(fā)放問卷,共發(fā)出問卷100份,收回96份,有效回收率為96%。
2結果
2.1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CL-90評分的影響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CL-90評分變化表示,通過一定的心理干預后,干預組中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懼和偏執(zhí)等指標評分較非干預組有所改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軀體化,強迫,敵對無明顯改變。
2.2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AS值和SDS值的影響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AS值和SDS值的變化表示,通過心理干預后,干預組的SAS和SDS值較干預組有所降低,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治療依從性自評表分結果表明,通過心理干預后,干預組與非干預組相比,治療依從性評分明顯改善,通過Fisher精確概率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研究初步研究了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心理癥狀和焦慮、抑郁情緒的改變,由表1心理干預后與非干預組比較時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偏執(zhí)五項指標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軀體化、強迫、敵對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通過心理干預讓患者認識到本病與心里社會因素的關系,強調控制情緒的重要性,同時輔以一定的認知療法和放松訓練,可以改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SCL-90癥狀自評表中人及關系,焦慮,抑郁,恐怖和偏執(zhí)癥狀指標,而對軀體化、強迫、敵對癥狀指標的改善不明顯。由表2干預組的SAS值與SDS值較非干預組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通過心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1];表3心理干預組與非干預組相比治療依從性構成比明顯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心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依從性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上述結果說明心理干預對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心理影響是十分顯著的,通過干預不僅能夠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的情緒和軀體癥狀都有明顯的改善,而且通過給予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一定的心理治療結合有效地健康教育[2],能解除部分影響因素,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本研究尚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在進行患者SCL-90評分時未進行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比較,亦未進行每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身對照,這些尚需要在日后的進一步研究中改進。
參考文獻:
[1]閻爽.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狀況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123.
[2]劉彥君.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患病情況的調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4,12:123.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