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河從臺江幫洲路漳江入口處,經(jīng)義洲白馬橋,穿越新辟的大慶路,北上注入西湖。這條河道至今仍通舟楫。如果端午時節(jié),人們還可在河岸綠林間,觀賞往來龍舟競渡,為民間習俗文化的一大景觀。河水應江潮漲落,古有“白馬觀潮”風光。
【繁榮前生】
著名木材貯運場
和歷史文明相伴而生的白馬河具體有多久的歷史,很難考證。但是,這條河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讓人印象深刻。
據(jù)歷史記載:“清朝年間,閩江流域各縣的木材,都是通過閩江水運,用‘木排’漂流到福州集中,然后再由福州販賣到全國各地。而白馬橋下,就是當時全國著名的木材貯運場?!?/p>
曾經(jīng)的白馬河擁有開闊的水面,云集了很多運輸木材的木排。停在一起的木排甚至能組成一道“橋”,工人從上面可以走到對岸。古時,白馬河畔的商業(yè)氣氛就很濃厚,“沿河的一排木頭房子滿是米店、肉鋪、菜攤、醬園、餅店、酒館……”這使得白馬橋兩岸熱鬧非凡。
白馬河還有聞名于世的“白馬觀潮”。每逢漲潮,與西湖相連接的白馬河,水勢奔騰,形成的潮涌奇觀,引得眾人駐足觀看。這在明代也成為了“南臺十景”之一。
在福州老一輩人的童年印象中,白馬河邊是兒時嬉戲的天然“游樂場”。很久以前的白馬河圍著石砌的駁岸,清清的河里有成群的魚蝦。在夏天,又涼快又好玩。端午時候,白馬河內(nèi)還展開龍舟競渡。聲聲鑼鼓中,摻著岸邊圍觀人群不絕于耳的吶喊聲,一派熱鬧的景象。
【今朝重塑】
再現(xiàn)原生態(tài)景觀
隨著城市發(fā)展,白馬河一度成為污水排放地,臟臭襲身。在綜合整治白馬河及10條支河,對百來個排污口進行改造后,修建了近5公里的濱水步行道,讓游人可從西湖步行至閩江公園,現(xiàn)已基本貫通。
清流淙淙,綠色環(huán)繞的木棧道吸引了許多市民“嘗鮮”漫步,感受著整治一新的原生態(tài)白馬河。在白馬河公園內(nèi),還新建了不少廊道、小亭子,供游人休息。早晚時分,不少老人在公園的空曠處鍛煉身體,票友聚會唱上幾曲。
通過改造,白馬河這顆曾被蒙塵的“珍珠”重新散發(fā)光澤,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拆除了白馬河沿河舊屋區(qū);對河上橋梁或進行保護性修復,或重新裝飾,有些受損嚴重的橋梁將拆除重建。在景觀改造方面,將因地制宜結(jié)合文化特色打造節(jié)點景觀。比如在楊橋路和白馬路交叉口處的三友制衣地塊,計劃拆除舊房改建廣場。
【沿途拾慧】
“有故事”的橋和亭
在白馬河上共有大大小小橋梁24座,沿河還有不少人文古跡。這些誕生于不同年代的建筑,見證了白馬河乃至城市興衰榮辱的歷史。最具代表的莫過于彬德橋、白馬橋這兩座古跡橋梁以及洪武亭。
相傳,漢閩越王郢的兒子叫白馬三郎,喜歡騎白馬、射箭。一次,鼓山腳下鱔溪發(fā)洪水,身長3丈的蛟龍興風作浪,沖垮了田園房舍,禍害百姓。白馬三郎用箭射中蛟龍,但不幸被蛟龍的尾巴卷起。白馬三郎與蛟龍搏斗,一起死了。后人在鱔溪建了白馬王廟紀念白馬三郎?,F(xiàn)在白馬王廟和鱔溪潭古跡還在。白馬三郎生前經(jīng)常站在橋上看白馬河奔騰流向閩江,所以他站的橋就叫白馬橋,橋下的河就叫白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