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桂林市種植露地蘆筍產(chǎn)量低的問題,提出要從品種、土壤選擇上入手,種植前要精耕細作、施足基肥,種植后要強化田間管理,特別是要注意冬犁凍垡以及綜合防治病蟲害,利用留足母莖等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關鍵詞】露地蘆筍;無公害栽培;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蘆筍含有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豐富的礦物質(zhì)(如鈣、磷、鐵等)、粗纖維以及葉酸等營養(yǎng)素,還含有9種人體必需的蛋白質(zhì)、各種氨基酸,無機鹽元素中有較多的硒、鉬、鎂、錳等微量元素,以及含有大量以天門冬酰胺為主體的非蛋白質(zhì)含氮物質(zhì)和天門冬氨酸等。常吃蘆筍可加強細胞的新陳代謝,利尿解毒,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消除疲勞,并有抗癌及改善高血壓的功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營養(yǎng)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蘆筍已成為保健蔬菜之一,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蘆筍在桂林市露地種植產(chǎn)量大多在800~1000kg/667m2。產(chǎn)量低的原因在于:一是栽培技術(shù)參差不齊;二是病害嚴重,由于管理粗放和雨熱同季,致使莖枯病、根腐病及立枯病發(fā)生嚴重,導致蘆筍早衰;三是冬季犁冬犁凍垡,土壤透氣性差,開春土溫提升慢,蘆筍生長慢,影響商品面市時間。根據(jù)多年種植經(jīng)驗,只要把握好關鍵環(huán)節(jié),蘆筍產(chǎn)量就可以提高1500kg/667m2以上。
1 品種選擇
桂林雨熱同季,高溫多濕,為避免高溫多濕對產(chǎn)筍期的影響,品種上宜選擇阿波羅、澤西奈特等全雄雜交一代新品種。
2 土壤選擇
桂林4~7月份降雨量接近全年降雨量的2/3,因此,首先要選擇地下水位低、土質(zhì)疏松、通氣性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種植地,并以選擇有一定保水保肥力、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35g/kg以上、pH值5.8~6.7的砂壤土或壤土為宜。為減輕莖枯病及褐斑病對蘆筍的為害,盡量不要選擇前作是茄果類蔬菜的地塊種植。
3 種植前準備
蘆筍是多年生宿根草本作物,成廂后只要每年培土,可連續(xù)收獲10年以上,種植前要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3.1 深耕
將選定的種植地用土壤旋耕機全田深耕1次。在深耕前,按每667m2用腐熟農(nóng)家肥2500kg和15∶15∶15含硫復合肥60kg,均勻地撒于種植地表,然后用土壤旋耕機進行深翻,使土壤和有機肥、化學肥料充分混勻。
3.2 開廂
種植地深耕后,根據(jù)地形按南北或東西行開廂,成廂寬1.2m,廂溝寬45~50cm、深40~50cm。
3.3 施足基肥
種植地成廂后,按每667m2腐熟農(nóng)家肥2000kg、麩肥50kg、15∶15∶15含硫復合肥50kg的用量均勻撒于種植廂表面,然后用刮子或耙子把撒在廂面上的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
3.4 覆蓋地膜
種植廂施好基肥、整理成廂后,為防止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蒸發(fā),在廂面上覆蓋地膜,經(jīng)2~3d即可種植。
4 種植密度與方法
4.1 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關系到蘆筍產(chǎn)量、品質(zhì)及收獲年限的關鍵性措施之一。種植過密,生長郁蔽、通風透光不良,易發(fā)生病害,商品率低;種植過稀達不到預期產(chǎn)量。以株距25~30cm、每667m2種植1800~2000株為宜。
4.2 種植方法
將一節(jié)竹子從中間破開,將一端稍削尖,然后在覆蓋好地膜的種植廂面中間,以株距25~30cm,將竹片稍削尖處插入土內(nèi)并旋轉(zhuǎn)360°將土取出,形成一個種植坑,取出的土放在種植坑旁邊,取坑的深度控制在12~15cm。種植坑挖好后,將營養(yǎng)缽內(nèi)的蘆筍苗和營養(yǎng)土一并輕輕取出放入坑內(nèi),并保持蘆筍苗在種植坑的正中央,然后將從種植廂面取出的土覆蓋在坑表面,并稍加壓實。種好后,適當淋點定根水,以保持土壤濕度。
5 田間管理
5.1 種植當年
5.1.1 缺苗補苗
蘆筍苗種下后,要根據(jù)生長情況及時補苗,保證全苗。
5.1.2 水分管理
遇天氣干旱時,適當淋點水;遇下中雨以上時,要加強田間檢查,及時排除水積,以防止?jié)a根死苗。
5.1.3 肥料管理
種下7d后即可施淡水肥,施腐熟人糞尿或沼氣水500kg/667m2;種下30d可每667m2施尿素10~15kg促平衡生長。為了給第二年早期豐產(chǎn)奠定基礎,冬前,距種植株40cm處按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kg和15∶15∶15含硫復合肥50kg、尿素10kg的用量施肥,同時注意防治病蟲害。
5.2 種植第二年及以后采筍年
每年12月份,距當年最后次采筍處,將廂土翻入廂溝內(nèi)進行曬垡,與外界空氣結(jié)合,增加土壤元素礦化,為下次收筍期高產(chǎn)打下基礎。3月份,將翻廂曬垡的土壤,結(jié)合培土施好催芽肥,每667m2施入土雜肥2000~2500kg和15∶15∶15含硫復合肥80~100kg。6月和8月初施好壯筍肥,每667m2每次施尿素10~15 kg/667m2。
5.3 搭支架與留母株
5.3.1 搭支架
當母莖長至80cm左右高時,在每廂種植區(qū)的兩頭各立1根長180~200cm、寬10~15cm、厚8~10cm的水泥柱(雜木也可以),豎埋入地下30~40cm深,在距離柱頂端15~20cm處用細鐵絲(或尼龍繩)拴住拉直,然后在廂面每隔3m左右插下1根高1.5m的木樁或者竹片,并在十字交叉處用包裝繩捆綁,將每蔸的母莖牽引到鐵絲上,防止母莖向廂溝倒伏。母莖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50cm左右,超過150cm時則要摘心,以防止養(yǎng)分消耗。
5.3.2 留母株
第一年種植的蘆筍每蔸留幼莖10株左右,以保證地上部分有強大的光合用面積;笫二年及以后各年,春前將老母莖全部割除,待4月上旬長出的幼莖留和6月份長出的幼莖留2~3根再作母株,以供養(yǎng)根,為高產(chǎn)備足營養(yǎng)。
5.4 綜合防治病蟲害
蘆筍的主要病害有蘆筍莖枯病、褐斑病,蟲害以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螨類為主,在防治上應采取農(nóng)業(yè)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jié)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5.4.1 農(nóng)業(yè)防治
清理田園是降低病害侵染源以及防治莖枯病、褐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蘆筍生長周期中要全面清理田間莖稈,清掃病殘枝葉并集中燒毀處理。8月上中旬采筍結(jié)束后,要對地上母莖及鱗芽盤噴藥殺菌消毒,以減輕病害發(fā)生。
5.4.2 藥劑防治
當發(fā)生莖枯病、褐斑病時,選用50%硫磺懸浮劑500~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用400~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噴霧,每隔5~7d噴1次,連噴2~3次。防治鱗翅目等,害蟲可用15%茚蟲威懸浮劑20ml/667m2對水120kg,或2%阿維菌素1000倍液噴霧。
6 適時收獲
4月上中旬長出的幼莖宜留作母株,5月份長出的幼莖全部采收,可采收至8月上旬末。蘆筍在每天上午8~10時采收,采收方法要根據(jù)商品質(zhì)量要求,將伸出地面20~25cm高的幼莖,用采蘆筍刀在土下2cm處割下,然后進行分級、包裝、冷藏或直接面市。
作者簡介:
黃琳琳(1975-)廣西桂林市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與資源保護站助理農(nóng)藝師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保護工作 先后發(fā)表數(shù)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