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一位教父,
亦純凈如孩子,
簡單,而溫暖。
他是文化的行者。
人生的路上,他獨行45載。
獨行,卻不沉寂。
藝術的路上,他闖蕩25年。
闖蕩,卻不越規(guī)逾矩。
他熟諳表演創(chuàng)作,更注重藝術的傳承。
因此,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教師,
他佩服他自己。
他說,精神作品才是這世上最好的投資品。
他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教授,著名表演藝術家,王勁松。
提到王勁松這個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只要說到那個要做個彈弓子打馮鞏家玻璃的精神病患者,恐怕多數(shù)人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出他的形象。在《沒事偷著樂》中他是那個老婆讓別人拐跑了的馮鞏的弟弟三民,在黃建新導演的電影《紅燈停,綠燈行》中他飾演一個吸毒者,他還是《山楂樹之戀》里的主任、《趙氏孤兒》里屠岸賈的謀士。他樂于演小人物,更是少數(shù)幾個能把小人物演出質(zhì)感的演員之一。
一縷藏香,一壺鐵觀音,和王勁松的交談就在一種舒適、安然的狀態(tài)下開始了。
“我沒有什么理財觀念,演話劇甚至是件虧本的事?!边@是王勁松接受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當時,由他出演的原創(chuàng)話劇《王府井》正在國家大劇院熱映,他在劇中飾演了一個性格扭曲的沒落老太監(jiān)——喜爺。
劇中,隨著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曾是慈禧眼前大紅人的喜爺也面臨著地位的尷尬轉(zhuǎn)變。在封建禮教的迫害下,陰損、扭曲的特質(zhì)在其身上顯露無遺。然而,正是這個“不是男人的男人”卻在關系王府井商業(yè)街存亡的時刻站了出來,“用沒根兒的命換這條有根兒的街”。無論是太監(jiān)的陰柔還是男人的血性,演員王勁松通過聲音和肢體的特別塑造,都將其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動容。
一外籍人士觀劇后感嘆道,《王府井》里有一個教授級的太監(jiān)。而之所以稱其為教授級的太監(jiān),多半因為王勁松還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的副教授。
我不是一個盲目的慈善家
在表演藝術上,王勁松的求學之路并不一帆風順。在地方文化館,他嘗試學習相聲,還參加過霹靂舞學習班,后又輾轉(zhuǎn)進入表演班。表演藝術對他的感召,令他雖在啤酒廠做工卻仍不放棄進入職業(yè)藝術院校深造。但是,考學的過程也是幾多挫折,對表演滿懷熱忱的他先后兩次被哈爾濱話劇院學員班和上海戲劇學院的初試拒之門外。
然而,在兩次被拒之后,他因身形消瘦而以特型演員的身份戲劇性地被北京電影學院挑中。1990年,經(jīng)過幾個月的文化課突擊,王勁松終于進入了北影表演班,與他同班的還有黃磊、姜武等。
1999年,王勁松正式調(diào)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任教;2002年,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2013年,任表演教研室主任。在電影學院任教的近15年中,王勁松扮演的不只是教師的角色,他還是學生心目中的父親,或者說是一位教父。
一些學生或因家庭條件不好,或因事業(yè)上一時遇阻,生活出現(xiàn)困難時,王勁松往往會伸出援手。有時是幾塊燒餅、幾斤面條,有時還需要為他們的住所操心。他說,錢就像水一樣,要在人與社會的交流當中流轉(zhuǎn)、發(fā)揮作用,甚至產(chǎn)生心靈和精神上的價值,而教育就是一種將物質(zhì)價值轉(zhuǎn)化為精神價值的過程和手段。
對王勁松來說,做慈善就如同一種投資,一種情感的投資,可以把死的錢變成活的愛心。當問及收益時,他說:“我有收益,幸福感就是我的收益。”王勁松認為,慈善事業(yè)是他最大、最安全、最持久的投資,但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盲目的慈善家。
“我?guī)椭耐悄贻p人,這些人都是中國電影和文化事業(yè)的未來。我相信這些付出都能得到巨大的回報,因此我不是一個盲目的慈善家。我將慈善和公益當做最大的理財,情感和物質(zhì)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蓖鮿潘傻霓k公區(qū)內(nèi)處處可見學生與友人的贈予之物:一個茶臺擺件、一筒茶葉,甚至一幅唐卡,時刻都提醒他,自己正在做著穩(wěn)賺不賠的投資。
傳統(tǒng)文化孕育出的理財觀
王勁松的情感投資“策略”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他的浸潤。他認為有時擁有之物會是一種束縛,他相信有舍才有得。因此,才有了文章開始時的自白——“我沒有什么理財觀念,演話劇甚至是件虧本的事?!笔聦嵣?,這一季《王府井》演下來,王勁松自貼3萬元買票送人,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學生。
他把開源節(jié)流當作理財?shù)慕鹩窳佳?,認為人們應該從多方面尋找財富源頭,多元化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從各個戰(zhàn)場積累渠道資糧。同時,合理核算成本,做到最大的節(jié)省和不浪費,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在得到階段性收獲時,也不該盲目沖動、揮霍,更要放平常心,把收獲當作短期指標,而非最終的結果。不要對數(shù)字過分執(zhí)著,如果人們把投資刻定為某種數(shù)字的上限或下限,會產(chǎn)生很多煩惱和壓力。
喜爺?shù)奈耐?/p>
了解王勁松的人都知道,佛珠手串是他的一大愛好,手腕子上總是纏著那么一串兩串,或是沉香或是紫檀。雖然不起眼,但件件都是他的寶貝。交談間,他摘下手腕上的一串沉香木佛珠,指著當中幾顆粉色的配珠介紹說,這幾顆珊瑚配珠是《王府井》在臺灣巡演時購買的。沉香不過是普通的沉香木,但這幾顆珊瑚珠子卻飽含了美好的回憶。
談到國內(nèi)火熱的文玩市場時,王勁松言道,將這些藝術品作為投資品去欣賞、收藏是一件值得贊賞的事。其一,說明社會物質(zhì)條件進步了,人們有經(jīng)濟條件和閑暇時間來進行藝術品的收藏;其二,證明人們在保障物質(zhì)基礎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精神和文化價值。但是,收藏的意義在于物件的持有者為之所賦予的精神力量而并非僅是物件本身的經(jīng)濟價值。“如果我今后能成為一個文化名人,相信我的這些物件會轉(zhuǎn)化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彼f,“文化的價值才是最大的?!?/p>
在交談即將結束時,王勁松談到對“大眾理財”4個字的理解,“大眾就是眾生。理,是一種理性、一種智慧。而財則是一種條件、一種方便。用智慧探尋一種規(guī)律,用方便條件去實現(xiàn)理念,目的在于反饋大眾。服務社會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不付出就得不到世界對我們的供養(yǎ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