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士族興起于漢末,在東晉達到鼎盛,在南朝衰落,直到唐朝還有余波。東晉幾大士族,唯有王謝兩家綿延至南朝(宋齊梁陳),其他士族都堙沒無聞,值得我們深思。下面我們從家族家風的角度來思考各大士族興衰的原因,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各大士族。
地位顯赫的五大家族
東晉最具影響力的有五大家族。
瑯琊王氏是東晉最先興起的氏族,也是東晉最有影響的士族,其代表人物是王導。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五胡亂華導致了西晉王朝危在旦夕。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王導當時正在輔佐瑯琊王司馬睿,當時的瑯琊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山東青島部分地區(qū)和臨沂一小部分轄區(qū)。
北方已亂,司馬氏皇族難以立足。王導看到東吳地區(qū)是個退守的好地方,于是與司馬睿商量,讓他先去建康(南京)打基礎,然后司馬睿進駐建康,中興晉室。公元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來到建康,順利地成為東晉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史稱晉元帝。王導對東晉王室的建立有汗馬功勞,在東晉位高權重,史稱:“王與馬,共天下?!蓖鯇С蔀閷Μ樼鹜跏霞易寰哂猩钸h影響的人物。
瑯琊王氏之后,隨之而起的是潁川庾氏,潁川相當于現(xiàn)在河南登封及其周邊地區(qū)。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庾亮。庾氏家族是以學起家的,庾亮的祖父曾為太學生的傭人,在東家的耳濡目染下最后能夠講經(jīng),可見其祖父是非常聰明的。庾亮的父輩也靠自己的學識做官,到了庾亮這一輩,其學識已大成。據(jù)記載,庾亮姿容美雅,好清談,尤好老莊;同時還透著儒家風度,待人處事有禮有節(jié);另外也體現(xiàn)著法家的嚴峻,當時的人們不敢冒犯。他初期做官,為了士族的利益,曾經(jīng)抗衡皇家宗室;為了保護王導,他也曾抵抗過其他權臣。當庾氏家族與皇室聯(lián)姻之后,作為外戚的庾亮權力達到了頂峰。
潁川庾氏之后崛起的是譙國桓氏,譙國大致相當于河南與安徽交界地帶,如安徽亳州等地?;甘霞易宓拇砣宋锸腔笢?,桓溫少時勇而有謀,長大后受到庾氏家族的代表庾翼的器重,當時庾翼掌握著東晉的兵權?;笢鼐哂袃?yōu)秀的軍事才能,平定蜀國叛亂,首戰(zhàn)告捷,然后兩次北伐又勝利凱旋。同時,桓溫與皇室聯(lián)姻,娶了南康公主。當時,庾氏專權,皇室不甘心被擺布。為了與庾氏抗衡,既有軍事才能又是皇室姻親的桓溫就是最佳人選,因而桓溫成了東晉中期的一代權臣,也成了桓氏家族的領軍人物。
桓氏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陳郡謝氏,陳郡大致相當于河南南部以及安徽交界如河南太康等地。陳郡謝氏家族是僅次于瑯琊王氏的第二大家族,其代表人物是謝安。當時東晉的最大威脅是北方的前秦。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百萬之兵伐晉。主政的謝安臨危不懼,以八萬精兵打敗前秦的苻堅,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謝安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黃河岸邊,東晉的領土擴張了一倍。謝安的功績只有王導可以比擬,如果沒有謝安,東晉可能就被前秦吞沒,歷史將會改寫。
東晉最后崛起的氏族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王坦之。王坦之在東晉后期坐上了高位,掌握著實權,與謝安一道治理朝政。王坦之最出彩的地方莫過于與謝安一道粉碎了桓溫的叛亂。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之后,其聲望和實力都不如從前,但卻擅自廢立皇室,圖謀晉室。由于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大家族的抵制,桓溫始終未能如愿。373年,桓溫以祭奠簡文帝為由,率軍來到建康城外,要殺王坦之和謝安兩人?;笢卦谛峦[好鴻門宴,等候王坦之和謝安的到來。王坦之和謝安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桓溫不敢輕舉妄動,不得不撤兵回營。王坦之因挽救東晉皇室有功,成了太原王氏家族的領軍人物。
家風、家學有高下
以上五大家族是東晉士族的杰出代表,然而,最終只有王謝兩大家族能夠綿延到南朝時期,而其他家族卻暴起暴落,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影響家族延續(xù)的因素,是它們的家風和家學。
在這方面,瑯琊王氏家族做得最出色。王導的祖父輩王祥性至孝,后來二十四孝中的“臥冰求鯉”說的就是指王祥。王祥做官還非常清廉,這些都為瑯琊王氏家族贏得了好名聲。與王導同輩的還有一個叫王戎,少有才名,也為瑯琊王氏家族積累了名望。大家熟知的故事是7歲的王戎知道路邊大家都不摘的梨子一定是苦梨。還有一個大家不熟知的故事,少時王戎與伙伴玩耍,看到一個關在籠子里的老虎,小伙伴都嚇跑了,只有他臨危不懼,因為他知道籠子里的老虎不會咬到他。
謝氏家族做得也不錯。謝安的父親謝鯤渡江南遷后成了“八達”之一。謝安是以隱成名,他喜歡山水,不喜歡做官,皇室多次征召不去,沒想到這樣一來,他的名氣反而越來越大。40歲時,謝安為了家族的發(fā)展被迫出山。
桓氏家族也是求名的,桓溫的父親也獲得了“八達”的名號,但他畢竟不擅長此道,不得不走軍功之路。桓溫也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他一生主要靠軍功博得名望。但桓溫追求名望卻走上了歧路,他說過一句名言:不名垂青史,也要遺臭萬年。這句話也暗示了桓氏家族必然衰敗的結局。當然,潁川庾氏和太原王氏也是追求名望的,只不過他們的效果相對不突出,這里就不贅述了。
在文化的累積方面,瑯琊王氏家族方面貢獻了兩位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他們的書法成就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在文化積累方面,陳郡謝氏家族貢獻了三位文人:謝道韞、謝靈運和謝脁。謝道韞是一位才女,謝靈運是著名的山水詩人,“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都是他的名句。謝脁是和謝靈運齊名的山水派詩人,對唐詩有重大的影響。李白特別喜歡謝脁的詩。
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家不僅文化積累深厚,而且相互激發(fā)交流。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才女謝道韞成為王羲之的兒媳婦。相比之下,其他家族在文化積累方面就相形見絀了。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學傳承。在家學傳承方面,陳郡謝氏家族的謝安做得較好,在謝安東山再起之前,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教育謝家子弟,其中謝道韞就是他直接教育的,侄子謝玄也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樼鹜跏霞易遄龅眠€要好,這也許是瑯琊王氏家族比陳郡謝氏家族更勝一籌的秘密所在?,樼鹜跏霞易迨强鄬W的典范,我們可以從王氏后人的訓子書中窺得一斑?,樼鹜跏霞易宓拈L者在教訓子弟時往往說這么幾句話:“我從幼兒開始學習,一直到五十多歲,既學習周公和孔子之教,還研習老莊和佛家的義理,東晉立朝以來,我一直沒有間斷,如果你們能夠繼續(xù)研修下去,這是我們家族所期望的?!?/p>
其他三族與王謝家族相比,在家學傳承方面可差得太遠了,因此難以做到人才輩出,家族長盛。
政治倫理要堅持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在家族人物的官風方面即政治倫理上的差別。
我們先看瑯琊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導,其在幫助司馬睿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晉元帝對他非常感激,拉他和自己同坐,他堅決不從;晉元帝對他加封,他也堅決不受。當堂兄王敦叛亂時,他堅決站在皇室一邊,帶領王氏家族老小等候皇室處置。當王敦想廢立皇帝時,王導堅決制止。后來,王敦又發(fā)動了叛亂,王導帶領族人親自為王敦發(fā)喪,鼓舞皇族軍隊士氣,從而消滅了王敦的叛亂。王導大義滅親之舉為王氏家族贏得了巨大聲譽,也奠定了王氏家族興盛的百年基業(yè)。
事實也確實如此,瑯琊王氏家族興盛的主要是王導這一支,而王敦那一支早就滅絕了。
我們再看第二家族陳郡謝氏家族的官風。謝安受命于危難之際,面對前秦百萬大軍壓境,他臨危不懼;面對桓溫的鴻門宴,他處變不驚;針對桓溫的無理要求,謝安活活拖死他,也不滿足他的要求。桓溫死后,謝安并沒有把兵權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讓桓溫的弟弟桓沖掌握桓氏原班人馬,以維持士族均勢。淝水之戰(zhàn)后,謝安掌握了全國軍政大權,全國兵馬都掌握在謝氏家族手里,奪取晉室王權,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整個東晉王室陷入了惶恐之中,對謝氏家族的功勞也沒有加封。謝安卻不以為意,功成身退,主動解除了兵權,這樣的官風應該是謝氏家族能夠緊隨王氏家族之后的重要因素。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反面事例。潁川庾氏家族的庾亮是靠自己的才能進入仕途的,在從政前期還比較有骨氣,敢于抗衡宗室,但其性格比較固執(zhí),這是從政的最大缺陷。在一次平定將領叛亂中,庾亮不懂軍事又剛愎自用,不聽從別人的建議,導致叛軍沖入皇宮。庾亮拋下3歲的幼主,逃之夭夭。倒是王導挺身而出,護衛(wèi)幼主,成就了一段佳話。叛亂平定之后,庾亮到方鎮(zhèn)任職,仍舊掌握著實權。他不僅打擊司馬宗室,而且還想起兵廢除王導,庾氏家族的專權引起皇室的不滿,司馬家族利用桓氏的力量把庾氏家族滅掉了。
桓氏家族的官風也不怎么樣。桓溫通過戰(zhàn)爭積累了巨大的名望和實力,第三次北伐失敗后,桓溫的名望和實力都有所削弱,但也暴露了他的真實面目。他操縱皇帝的廢立,權傾天下。發(fā)展到后來,甚至發(fā)兵城下,想篡大位,卻由于王坦之和謝安的冷靜應對,悻悻而歸?;笢氐挠鬃踊感沧吡嘶笢氐睦下罚感m然篡位成功,成立了新政權,但由于其不得人心,被起義軍滅族。
最后,我們看一下太原王氏家族的官風。王坦之應該說為太原王氏家族樹立了良好的官風,可惜沒能延續(xù)下去,太原王氏家族的后代參與了司馬氏家族的內(nèi)斗,從而導致了滅族。
我們常常說,政治就是爾虞我詐,從來就沒有道德和倫理。但綜合觀察五大家族的興衰,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定、風云詭譎的時代背景下,良好的政治倫理仍然是人們推崇、景仰的政治素養(yǎng),也是在波濤洶涌的政治環(huán)境中得以自保、使家族數(shù)百年綿延不絕的最佳方式。東晉五大家族的興衰故事,對于今人教育子女和社會工作,也同樣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