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俏認為,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應(yīng)當以看待人的眼光去看待食物。因此,她一直帶著尊重的態(tài)度去品嘗和烹飪美食,通過寫作、旅行和拍紀錄片的方式去傳承飲食文化,探討人與食物之間的美好關(guān)系,并因此獲得了華爾街日報頒發(fā)的“中國創(chuàng)新人物獎”。
尊重食物就是尊重生活
1980年,殳俏出生于一個愛吃且會吃的上海家庭,家族里的每一個人都由衷地熱愛美食。童年時代,殳俏的爺爺經(jīng)常給餐桌鋪上格子方巾,為一家人準備簡單的西餐;殳俏的奶奶會花幾個鐘頭研究一道菜的做法,用老式的手搖機器為孩子們打冰淇淋。從懂事開始,殳俏就覺得燒菜是世界上最簡單最美好的事情,讀小學時她就開始嘗試做火腿蒸魚、紅燒肉和蘋果卷。
21歲那年,殳俏從復(fù)旦大學畢業(yè),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醫(yī)學史碩士。因為成績優(yōu)異,殳俏拿到了極為豐厚的獎學金,每月僅伙食費就有10萬日元,而當時一個日本4口之家的月開銷不過是7萬日元左右。殳俏擁有了豐厚的“饕餮基金”,在讀書之余吃遍了日本。
在吃館子的過程中,殳俏對日本廚師的工作態(tài)度肅然起敬,因為他們的追求并不僅僅是烹制食物,而是對刀工、水溫和手掌的力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力圖將烹飪做到極致。有一次,殳俏特地去超市買了一條三文魚,試著切好做成生魚片食用,但不知為什么,她切出的肉片又硬又韌,像牛筋一樣難以咀嚼,而日本餐館的生魚片則滑嫩鮮美,入口即化。通過請教日本師傅,殳俏才知道自己切錯了方向,片三文魚,要嚴格按照魚的紋理去切,并掌握好用刀的力度,才能切出最可口的食物?!叭艘鹬厥巢?,才能煮出完美的食物?!贝髲N告訴殳俏。
殳俏參加一位朋友的訂婚儀式,為了這次典禮,朋友特地請一位著名的糕點師制作了一只大蛋糕。訂婚當日,新郎遲遲沒有出現(xiàn),最后糕點師走了出來,和傷心的新娘以及趕來的賓客一起分享了那只大蛋糕。當時殳俏并不明白,為什么都這時候了大家還有心情吃東西。后來糕點師解釋說,好的蛋糕做出來就是要被人吃掉,這是對食物的尊重。這件事給殳俏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讓她重新審視人與食物之間的關(guān)系。
畢業(yè)之后,殳俏回到了中國,她沒有從事跟自己專業(yè)相關(guān)的工作,而是執(zhí)筆寫起了專欄。最初的時候,她寫的都是時尚、醫(yī)學、奢侈品和情感方面的稿件,每次收到稿費后,便呼朋引伴到處吃東西。
24歲那年,殳俏在北京結(jié)了婚,成為了一名家庭煮婦,每日為丈夫烹煮各式各樣的愛心菜品,而丈夫的朋友們也經(jīng)常跑來蹭飯。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慣例,每到周五晚上便來聚餐,而殳俏也總是大展身手,努力慰藉大家饑渴的胃。
殳俏的奶奶曾說“女人永遠不要帶著怨氣做飯,也不要讓自己變成怨婦”,因此殳俏在做菜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愉悅的心情,讓每一次聚餐的結(jié)果都是主客盡歡。一次聚餐完畢,殳俏忍不住在博客上發(fā)表了一篇“煮婦日記”,品評了自己當日煮的菜,沒想到這一寫就寫出了名氣,很快贏得了眾多的粉絲,不少媒體也紛紛邀她撰寫美食專欄。
做個“食物工作者”
頂著“美食家”的頭銜,殳俏經(jīng)常被請去當廚藝大賽的評委。她發(fā)現(xiàn)廚師們參加比賽時都愛用鮑魚、燕窩、魚翅、雪蛤等昂貴的食材。為什么不能用普通的東西呢?殳俏在心中質(zhì)疑。后來在她的建議下,主辦方改變了比賽規(guī)則,要求廚師們采用一些更為常見的原料,比如魔芋、土雞、木瓜、什菜。但參賽廚師的心理已經(jīng)明顯有了定式,他們自己帶來了雪蛤配木瓜,帶來了燕窩配什菜,還帶來了魚翅配雞湯,帶來了鮑魚配魔芋!
此后殳俏再評判一個人的廚藝,便舍棄那些名貴的菜品,把眼光放在了最簡單的食材上——看對方能否將普通食材燒出滋味。無論是受電臺邀請擔任美食評論員,還是去新開的餐館試吃,她必點的一道菜都是雞蛋。在她看來,這是考驗對方真功夫的好材料,有人只需要滴幾滴魚露,便可做出外表豐美、滋味綿長的煎蛋,有人卻需要添加雞丁和蝦仁等輔料,才有烹煮雞蛋的“勇氣”,如此一來,雞蛋便從主角徹底淪為了配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烹飪態(tài)度不僅泄露了廚師的底氣,還反映了某種飲食文化差異。殳俏經(jīng)常在專欄里探討這種現(xiàn)象,并出版了《吃,吃的笑》、《煮婦日記》、《元氣糖》等多部作品。
除了研究廚師的烹飪風格和烹飪特色,殳俏還對食物的相生相克問題頗感興趣。通過研究醫(yī)學典籍,她發(fā)現(xiàn)并非只有螃蟹和柿子同食會使人生病,同食田螺與茶、豬肉與甲魚、羊肉與西瓜,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某日,殳俏在哄孩子睡覺后一時興起,提筆寫了一篇4000字的小說《雙食記》。小說里的男主角分別在妻子和情人那里吃著兩家飯,憤怒的妻子不動聲色地通過美食來為丈夫設(shè)局,使他慢慢地掉眉毛、掉頭發(fā),最終死在了維生素C與蝦的絕版組合里。后來這個故事被拍成了同名電影,由吳鎮(zhèn)宇和余男分飾男女主角。電影播出后,引起了極大反響,不少影評人為她以食物之間的生克來譬喻男女關(guān)系的手法叫絕。
雖然最初被冠以“美食家”的頭銜,但殳俏卻更喜歡稱自己為“食物工作者”,因為她的研究對象并不局限于美食。那些滋味寡淡的工作餐、被燒糊的菜、方便面乃至劣質(zhì)奶粉,也常常引發(fā)她的興趣。在她看來,食物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它們與人共存并不斷碰撞出火花,也應(yīng)當被當做一門學科去研究。所以,面對各地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日漸湮滅、許多食品制作工藝不斷失傳的情況時,殳俏有些不淡定了,她決定做些什么來挽救這種局面。
尋找人與食物之間的美好關(guān)系
憑借多年積累的知名度,殳俏爭取到了一筆投資,然后開展了名為“悅食中國”的立體項目,通過拍紀錄片、出書和辦雜志等方式來探尋和記載各類食物的文化和淵源,倡導(dǎo)健康環(huán)保的飲食風潮。
為了記錄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殳俏從2011年開始輾轉(zhuǎn)于世界各地探訪食物淵源。在歐洲的某個小鎮(zhèn),她看到一群人在挽救一種很肥的豬。因為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吃瘦肉,這種周身全是肥肉的豬幾乎瀕臨滅絕,所以出現(xiàn)了一個團體來保護它們,并努力將這個豬種保留下來。殳俏問對方為什么要這樣做,對方回答說:“它們曾經(jīng)是我們食物鏈中的一份子,是有權(quán)利生存下來的?!边@個觀點讓殳俏很震撼,她拍下了許多照片,并開始思考:被擠出食物鏈的物種,就一定要消失嗎?
殳俏還曾經(jīng)去西班牙探尋舊式火腿的制作工藝。在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火腿廠,腌過的海鹽并不扔掉,只是下次再加一些新鹽進去。老鹽在漫長的時光中變得金黃,潔白的新鹽在不斷融入,這讓殳俏很感動,她在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方式中找到了安全感,也找到了拍攝紀錄片的動力。
從2011年下旬開始,殳俏開始輾轉(zhuǎn)于全國各地拍攝紀錄片。她去成都、大理、南京實地探尋傳統(tǒng)手工食物制作工藝,挖掘不同食物的文化背景、食材介紹和制作手法,并與烹飪師傅深度溝通。她曾拍攝過苗寨人殺豬過年的場景和手工豆瓣醬的制作方式?!懊缯说纳钭兒昧?,殺豬灌腸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為了吃肉,但他們還是堅持這種過年的儀式,為的就是傳承;也許手工豆瓣醬和機器做的豆瓣醬味道差不多,但這種老式的工藝也需要傳承,這種傳承就是我的努力方向?!?/p>
除了拍攝紀錄片,殳俏還主編了《悅食Epicure》雜志,并出版了《閱食知味》系列圖書,同時開啟了一系列線上和線下活動,公開向全國各地的網(wǎng)友們征集和食物有關(guān)的故事,還鼓勵粉絲們向家中的老人學習地方菜品的老式烹飪方法,并以投稿的方式上傳到公共平臺進行分享。
2013年11月,《悅食中國》系列紀錄片在中央二套播出。通過對食物進行追根溯源,人們開始關(guān)注保護瀕臨絕跡的手工食物和傳統(tǒng)食材的話題,并重新解讀了自己同食物之間的關(guān)系。“當習慣了吃美國進口橙子、加拿大進口西梅的人們,看了紀錄片能忽然想到,云南的雕梅那么好玩,不如下一次國慶旅行時去買一點。經(jīng)常去餐館吃飯的小夫妻,突然想到今天要在家里做一頓飯?!边@就是殳俏眼下的期待。在她看來,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最終會促成飲食文化的傳承,讓人和食物之間上演一出《老友記》,而這正是她作為一位超級煮婦的終極夢想。
編輯 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