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勐罕鎮(zhèn)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增加,又很少進行殘膜回收,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地膜污染。通過分析地膜污染對環(huán)境和農作物產生的危害,對回收殘膜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了控制地膜污染的措施。
[關鍵詞] 地膜污染危害 存在問題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86-01
一、勐罕鎮(zhèn)基本情況
勐罕鎮(zhèn)地處東經100°52′-101°10′,北緯21°41′-21°57′,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438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降雨量1067.9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年均日照1800.2小時。全鎮(zhèn)耕地面積45284畝,其中水田39399畝,旱地5885畝。
2.地膜覆蓋栽培現狀
景洪市勐罕鎮(zhèn)地亞熱帶,近年來,這里的農民充分利用這里終年無霜的氣候資源,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秋冬兩季在冬閑田和瀾滄江邊沙壩地種植無筋豆、密本南瓜、茄子、辣椒等冬季蔬菜和冬玉米,每年種植面積都能達到866-933km2,對勐罕鎮(zhèn)農業(yè)增產和經濟收入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使用的都是使用厚度均為0.008mm的地膜,回收難度大,因此基本不回收,覆膜栽培的地塊收獲都是直接犁耙翻耕后再種植。在今年春玉米種植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殘膜集中的地方玉米長勢比相鄰田塊長勢弱、植株矮小的現象,對產量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二、地膜覆蓋栽培的好處
由于云南連續(xù)幾年的干旱,地膜覆蓋栽培具有保溫、保水保肥、保持濕度,抑制雜草生長等作用,覆膜栽培的保溫作用使作物生長加快,從而實現在同一塊地一年多熟,提高了復種指數和播種面積,對確保農作物增產和農民收入增加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三、殘留地膜對土壤和農作物的影響
隨著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土壤中的殘膜量不斷增加,造成土壤結構破壞,阻礙作物根系對水肥的吸收和生長發(fā)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甚至引起地下水難于下滲、最終導致土壤質量和作物產量下降。長此下去,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
1.殘留地膜對土壤環(huán)境的危害
1.1土壤滲透是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于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xù)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地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1.2殘膜造成灌水不均勻和養(yǎng)份分配不均,土壤通氣性能降低,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2.殘膜對農作物的危害
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
四、殘膜回收存在的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效益是顯著的,但殘膜回收由于經濟效益差,甚至增加了投入,所以推廣困難。就目前情況而言尚存在以下問題:
1.目前農民對地膜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長遠觀念差,注重當前效益,忽視長遠效益 ,對殘膜不進行回收。
2.近年來由于信息的靈通和交通逐漸便利起來,本地農民種植的反季節(jié)蔬菜占據季節(jié)有利優(yōu)勢,直接銷往國內許多大城市甚至周邊國家,呈現不愁銷的態(tài)勢,已經成為增收致富的一個有效途徑,農民在收獲一季后緊接著再種植一季,搶播搶種,覺得回收廢舊殘膜浪費時間。難以接受回收殘膜的建議。
3.缺少相應的經濟政策鼓勵回收和利用殘留地膜。
4.目前,沒有專門的法規(guī)來約束和防止地膜污染的產生,因而,在開展回收殘膜的工作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清理回收工作。
五、污染防治對策
各級政府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作為推進節(jié)能減排、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確立“政府倡導、財政補貼、企業(yè)帶動、網點回收、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制定出臺本地相關配套扶持政策,鼓勵企業(yè)和農民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推進地膜污染治理工作。
1.加強宣傳教育
防治地膜污染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y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復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和使用標準規(guī)格地膜的自覺性。
2.加快制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
要制定一些優(yōu)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yè)的發(fā)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yè)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于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建議制定殘膜殘留量標準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準收費標準,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4.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把作物收獲后揭膜改變?yōu)槭斋@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這樣既解決了地膜污染的問題,又不耽誤農時。
5.加強技術規(guī)范和市場監(jiān)督。杜絕超薄地膜(厚度小于0.008mm)進入農資市場,使用0.012mm厚的塑料地膜,便于田間回收,可減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
6.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
目前,我們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8 mm易破碎,難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于殘膜回收。勐罕鎮(zhèn)殘膜污染還沒達到新疆、甘肅等地的嚴重程度,但在人口不斷增加,耕地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重視,將會使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下降,甚至無法耕種,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的環(huán)保意識,盡量回收地里的殘膜,減少殘膜留量,確保農業(yè)持續(xù)豐收。
7. 研究開發(fā)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
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 烯農膜,化學性質穩(wěn)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huán)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fā)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
參考文獻
[1]李秋洪.論農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技術[J].農業(yè)環(huán)境與發(fā)展,1997,(2):17-19.
[2]郭明,等.農用化學物資對土壤的污染狀況與控制措施[J]. 新疆環(huán)境保護,1999,2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