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二單元的一組課文,內(nèi)容都是有關(guān)觀察的,顯然,目的是要激發(fā)同學們的觀察興趣,培養(yǎng)觀察習慣,提升觀察能力。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觀察能力,才能充實作文素材庫,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那么,觀察這件事該怎么做呢?
走進自然,激發(fā)觀察興趣
蘇教版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詩歌,詩中以“綠色的課本”比喻“大自然”,形象貼切,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召喚大家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從大自然這“綠色的課本”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是的,“祖國敞開了綠色的大門”,詩中所歌詠到的翠竹、松柏、果園、沃野、鳴禽、野花、青山、綠水……等著同學們睜開眼睛去盡情地觀察。其實,不光可以是自然,社會中、生活中到處有可令大家觀察的內(nèi)容,同學們,希望你能做個有心人,去激發(fā)自己的興趣,從大千世界中采擷到喜歡的內(nèi)容,充實自己的作文素材庫。
學習名人,爭做觀察達人
《裝滿昆蟲的衣袋》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課文主要記敘了他小時的兩件事:(1)他躲在花叢中捉紡織娘;(2)他放鴨子時捉小昆蟲被父母責罵,但他還是迷戀昆蟲。文中有三處特寫鏡頭,描寫了法布爾那塞滿了貝殼、石子的鼓鼓囊囊的衣袋。法布爾不做溫室里的花朵,而是走到村邊,走到小河,才能見識到“比櫻桃還要小,比藍天還要藍”的小甲蟲。法布爾正是憑借著這種和大自然建立的親密接觸的關(guān)系,才真正從中獲得了無限的樂趣。可以說,法布爾是一個大自然的觀察達人,一生堅持對昆蟲的觀察和研究,才成就了自己昆蟲學家的偉業(yè)。我們每個同學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興趣點,成為樹葉觀察達人、金魚觀察達人、螞蟻觀察達人、星星觀察達人,當然也可以是學校觀察達人、生活觀察達人、家庭觀察達人,甚至可以做觀察人們內(nèi)心世界的心理觀察達人,等等,成為這樣的達人,真是其樂無窮??!
找準目標,培養(yǎng)觀察習慣
大千世界,睜開眼睛,到處有新奇的事、物、景、人可供我們觀察,可是有些事情轉(zhuǎn)瞬即逝,有些事物距離遙遠,有些東西,似乎與我們無關(guān)而讓我們熟視無睹……這就需要學會尋找目標,長此以往,就能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比如:《金蟬脫殼》一文中,作者聽到叔叔說起金蟬脫殼的事,他感到“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于是作者下定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怎么揭開這個秘密呢?作者做起了有心人,在一個雨后天晴的傍晚,他蹲守在一棵柿子樹旁,才有了課文中描述的那個美好的故事,如果作者只是覺得叔叔說的話好玩而已,而不去用心觀察,那么顯然后邊的精彩故事就不會發(fā)生了。所以,要想有所得,必須自己做個有心人,要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處處留個心眼,日積月累,那么,必定會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細心歷練,提升觀察能力
觀察的能力是要靠不斷歷練才能提升的。同學們有一雙慧眼,利用這雙慧眼,可以像《變色龍》的作者那樣去發(fā)現(xiàn)變色龍形狀的怪異、捕食的精準、變色的多樣。同學們也有像法布爾一樣的靈巧的小手,這雙小手可以用來捉紡織娘,也可以用來玩貝殼。同學們還可以用嘴巴嘗,用鼻子聞,用皮膚感覺,用心靈感知。不斷的歷練,能使自己感知世界的各種器官靈敏起來;不斷的歷練,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
當觀察能力強大了,同學們的作文素材庫就會像法布爾的衣袋鼓鼓囊囊的了,有它們做厚實的基礎(chǔ),還愁寫不出作文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