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器文物的修復保護是當前文物工作者所必須面對的一項長期性的系統(tǒng)工程。本文在對陶器保護的影響因素及對應措施進行簡要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了博物館館藏陶器的規(guī)范化修復保護流程。
[關鍵詞]博物館;陶器;修復流程;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2-0068-02
陶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一,其發(fā)展與演變的過程與人類的生活與生產(chǎn)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將其視作一種特殊的歷史信息載體。中國的古代陶器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之一,更是具有中華民族鮮明特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與我國考古學研究中建立器物類型學與斷代發(fā)展序列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盡管我國的陶器保護修復工作與研究開展得比較早,具體方法也相對比較成熟,但實際上多數(shù)操作仍不夠完善。所以,進一步規(guī)范陶器文物的保護修復操作流程是當前文物工作者所必須面對的一項長期性的系統(tǒng)工程。
一、陶器保護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
(一)自然環(huán)境環(huán)境對陶器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幾乎所有的陶器均為多孔物理結構,具有比較強的吸潮性,所以某些可溶性鹽類與雜質等均可對其產(chǎn)生緩慢的滲透作用,而且其表面也會逐漸有污垢沉積。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環(huán)境溫、濕度不規(guī)律的變化,其內部鹽分交替出現(xiàn)結晶與溶解的物理轉變過程,并由此導致陶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遭到損壞?;诖?,應盡量將陶器所在的環(huán)境溫、濕度控制在一個比較恒定的水平,其中溫度通常以15~25℃范圍為宜,相對濕度則最好應保持在70%以下。
灰塵與化學氣體是對陶器保護非常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之一,且兩者的擴散性均難以獲得比較滿意的控制效果,尤其是在博物館附近存在工廠、人流量高以及工程建設等具體情況時,其產(chǎn)生的灰塵與有害氣體更將會對陶器的保護造成嚴重威脅?;诖?,博物館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持其室內的空氣相對無煙無塵,一方面要保持好一定的理想空氣濕度,另一方面在館舍周圍種植一些比較吸煙吸塵的植物,室內擺放一些具有相同作用的盆景等。這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對陶器的傷害,同時也可美化環(huán)境。
陽光在日常的生活中是有諸多益處的,它不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源形式,同時也具有一定殺菌作用,但對包括陶器在內的很多文物而言,紫外線的傷害比較大。因此博物館非常有必要做好相關防護處理,比如在庫房與展廳的窗戶安裝百葉窗和窗簾以避免陽光直射,以及在展柜的玻璃上噴涂紫外線吸收劑等,同時人工采光方面也應做到合適即可,一般以不會對正常工作與參觀造成影響為宜。
(二)人為因素對陶器保護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陶器文物與其他文物一樣,都具有絕對的唯一性,一旦因人為因素發(fā)生損毀或丟失等,其損失是比較嚴重的。比如,在日常的保管處理過程中,如果保護措施做得不到位,就勢必會導致一些飛沫、油脂、汗?jié)n以及霉菌等微生物對陶器文物造成污染,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損害。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堅持佩戴口罩與手套等,盡量減少人為性破壞因素。在對陶器的保護性修復過程中,一些不科學的修復方法與材料對陶器的損害作用很大,所以在正式修復前,首先以仿制品做好相關方法與材料的試驗性應用嘗試,以期獲得更為理想的修復方法與最完美的修復材料。
二、陶器修復保護前的準備工作
(一)收集相關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主要應包括每一件陶器的具體名稱、收藏單位、出土信息、來源、時代以及材質等。這些都是每件陶器的第一手信息,既是其背景,也是用于了解文物的重要參考資料。只有在對這些信息進行充分收集并掌握的情況下,相關保護修復工作者才能從客觀的角度準確把握陶器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等情況。
(二)掌握當前的保存現(xiàn)狀
重點需掌握陶器在修復保護前的相關情況,只有看清問題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失,盡量規(guī)避失誤。陶器的保存現(xiàn)狀通常應包括存放的環(huán)境條件、尺寸與重量、當前的殘損程度與病害情況等。此外,對于修復保護前已進行過修復保護的陶器,需找到之前的修復保護相關資料記錄,并以之為參考借鑒,確定之前的修復保護效果,進而幫助我們在當前的修復保護操作過程中更好地選擇修復的方法與保護材料等。
(三)進行必要的檢測分析
在開展上述工作之外,還有必要借助某些現(xiàn)代化的分析儀器進行一定的檢測分析,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理與化學分析方法,通過全方位系統(tǒng)性的儀器分析與研究,進而更加詳細地掌握陶器的出土信息、結構層次與制作工藝等。尤其是對一些帶顏料彩繪的器件,對其進行物理與化學的分析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在進行有科學檢測與分析的基礎上,方可為后期的修復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三、陶器的具體修復流程
在完成陶器修復保護前的相關準備工作之后,接下來需要開展的工作自然就是對部分已發(fā)生損壞的陶器給予必要的修復工作。具體在修復的環(huán)節(jié)中,需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工藝方面則應靈活采用傳統(tǒng)工藝與當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以盡量恢復其歷史原貌。具體的規(guī)范化修復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清洗。這是對陶器進行修復操作的第一步工作,其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徹底將陶器表面的塵土、雜質以及污垢等清除干凈,以顯露其本來面目,一般情況下,清洗液均應采用不含有任何化學成分的清水,而對一些實在用清水處理不掉的污垢,則可考慮采用一定的物理清除方法,一般為采用竹片進行陶器表面雜質的剔除,或用毛刷實施干刷。但切記應保持絕對輕柔手法,以免對陶器造成損傷。
其二,黏結。此項工作是整個陶器修復過程中最為復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選擇好黏結材料,就當前所常規(guī)應用的黏結材料來看,一般可分為樹脂型、橡膠型以及混合溶液型等。按照另一種分類方法,也可分為熱塑性與熱固型兩種。在具體選用的時候,應在結合陶器特質的基礎上選擇性能最佳的黏結材料,在正式應用前最好先采用廢棄陶片進行必要的黏結試驗。通常情況下,理想黏結劑的選擇標準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保持陶器文物的原始面貌與盡量高的安全水平;具有相對理想的流動性、穩(wěn)定性以及可逆性;在其固化后可表現(xiàn)有更低的收縮率、高韌性以及良好操作性等,以此確??稍陴そY的過程中進行更大范圍內的調節(jié),同時也能在外觀恢復情況下獲得更為牢固的黏結效果;黏結劑應與陶器本身的質地具有盡可能好的協(xié)調性,比如若是陶器的質地相對更疏松易脆的話,則應選用黏合強度一般的黏結劑。在參照上述原則選擇好適當?shù)酿そY劑后,即可正式開展黏結修復工作,而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尊重原貌的原則,切忌不能盲目黏結,否則后果難料,甚至將可能對陶器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具體黏結步驟如下:涂抹黏結劑;手指按壓陶片,縮小接合縫隙,排出試劑中的空氣;基本按照從下而上、從底至口沿、從主件到附件的順序黏結;盡可能進行一次性黏結,對于器形較大、破損嚴重的器物,可采用二次黏結的方法。
其三,配補。通常情況下,就陶器的質地而言,一般可分為粗松與緊密兩種。由于存在質地的差異,在進行配補的過程中就必須做到選用更合適的膩子。在長期的修復工作中,我們總結出:對于質地相對粗松的陶器,一般選用蟲膠加酒精加石膏粉的組合;對于質地相對緊密的陶器,則一般選用硝基清漆加稀釋劑加石膏粉的組合。當完成膩子的調制后,需在其完全硬化之前選擇最恰當?shù)臅r機將其填入陶器所產(chǎn)生的空缺與裂縫當中,之后觀察到其硬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再用刀將其表面小心處理平整,徹底硬化后在以細砂紙細致打磨至無明顯觸摸凹凸感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打磨的過程中切勿傷及陶器未遭受損傷的部位表面。
其四,加固。通常情況下,滴注加固法是在日常修復操作過程中采用比較多的一種加固方法,該方法即是在配補的過程中,在石膏中滴加502膠以增強其牢固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比較常用的加固方法還包括噴涂法與拓槽灌鑄法等,前者比較適用于器壁輕度風化或彩繪與釉層或將剝落的陶器,而后者則通常用于某些體積相對較大陶器的非完全性折斷部位。
其五,做色。做色的關鍵是調色工作,具體所采用的調色材料組合通常為蟲膠液加礦物質顏料+酒精。其中,礦物質顏料的選用必須充分考慮到陶器的本質色澤,必要時可通過多次試驗調制,以最大程度做到與之相符。調制完成后,需采用諸如毛筆與棉球等質地柔軟的工具進行上色操作,上色時無論是采用涂抹還是拍打的方法均應同樣保持輕柔手法。
其六,做舊。做舊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一定方法最大程度地使被修復部位呈現(xiàn)出與陶器原貌盡量接近的自然的舊面貌特征,進而讓修復部位與陶器整體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降低修復操作對陶器原本藝術效果的破壞。
四、結語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文博單位在陶器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方面仍保持著各自為戰(zhàn)的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在我國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陶器修復保護操作流程體系。鑒于此,我們迫切需要開展的工作不僅包括繼續(xù)探討陶器修復保護的影響因素,而且同樣重要的是需盡快建立其一套完整的規(guī)范化的陶器文物修復保護操作流程體系。唯有如此,方可確保我國陶器文物修復保護工作更科學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容波,周鐵.陶質文物科技保護研究現(xiàn)狀[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1,(2).
[2]李寧,雷友英.陶器的修復與復原[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劉江衛(wèi),惠娜,趙昆等.彩繪陶質文物修復保護操作流程規(guī)范化研究[J].文博,2009,(6).
[4]鄭捷,竇淑梅.談陶器修復、保護工作中的幾點感受[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