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其中“仁”的理念處于核心地位。其政治思想體現(xiàn)出強烈的倫理色彩和個體人格色彩,注重人際關系的實踐性。
[關鍵詞]孔子;政治思想;儒家學說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4-0044-02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幾千年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今天的政治意識仍然深受其影響?!叭省笔强鬃诱嗡枷氲暮诵?,包含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本文主要從《論語》中“仁”這一概念出發(fā),對孔子的政治思想作一管窺,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有所理解;同時,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解、修養(yǎng)與踐行提供某些助益。
一、“仁”概念的提出
孔子出生于春秋戰(zhàn)國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現(xiàn)實令其痛心疾首。但是孔子又是一個極端懷舊的人,總是通過對歷史進行回望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思想。他在說到自己的治學方法時,經(jīng)常表達其對過往歷史的追尋。他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薄坝粲艉跷脑?,吾從周。”他對周朝的社會制度甚為推崇,試圖通過對周禮的復興來拯救國家。但是現(xiàn)實社會畢竟與周朝已經(jīng)是天差地別了,需要從各個層面去治理社會。因此,在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需要相結(jié)合時,孔子重新闡述了“仁”的政治思想,賦予“仁”全新的政治內(nèi)涵。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曾經(jīng)有很多人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是一種束縛人性的禮教。但是李澤厚認為:“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仁’而非‘禮’。”孔子本人就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見,孔子是將其“仁”的思想置于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地位,“禮”、“樂”、“賢”、“德”等范疇都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的,儒家學說也被稱為“仁學”。李幼蒸就認為,應該將儒學和仁學加以區(qū)分,儒學指的是“秦后出現(xiàn)的綜合制度性現(xiàn)象和封建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仁學是“先秦倫理學思想”;儒學隨封建的消逝而消逝,“仁學則因針對人性心理特質(zhì)而可普世長存”。
二、“仁”的政治含義
孔子曾經(jīng)在很多場合探討過“仁”的問題?!胺t問仁,子曰:‘愛人?!钡强鬃铀v的“愛人”不是博愛,不是墨家所講的“兼愛”;而是愛有差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鬃邮浅姓J人的情感差別和人格修養(yǎng)次序的,“仁”是一個由近而遠、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內(nèi)為“德”、在家為“孝”、在外為“信”、在國為“忠”,而《大學》將其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一種人格政治,許多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讓統(tǒng)治者變成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以防止給國家?guī)韨?;如何讓老百姓變成有道德的人,以維護社會的秩序??鬃拥恼嗡枷肴匀皇沁@一理路,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種倫理的政治思想,是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探討政治問題的。
在對待“仁”的態(tài)度上,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么就會得到“仁”。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边_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nèi)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tài)度端正,就可以實現(xiàn)“仁”的要求??鬃訌娬{(diào)內(nèi)心的價值觀念首先要明確對“仁”的態(tài)度,孔子的這種價值追求,被后來的孟子引申為“四端說”理論。
就“仁”的價值內(nèi)涵來說,《論語》中,孔子認為“仁”的價值內(nèi)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fā)展的學問??鬃犹岢氖侨嗽趯嶋H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的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诱J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nèi)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nèi)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nèi)容都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fā)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
三、“仁”的表現(xiàn)
就“仁”的表現(xiàn)方式來說,孔子認為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nèi)在反映?!叭省弊鳛閮r值主體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的反映,是實現(xiàn)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nèi)心以“仁”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才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xiàn)方式還體現(xiàn)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發(fā)展狀況為主要內(nèi)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zhì)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仁”具有顯著的實踐價值。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現(xiàn)實,時刻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鬃雨P于“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jié)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xiàn),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鬃舆€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睘榱顺绺叩摹叭省钡木辰?,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yè)。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nèi)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xiàn)“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nèi)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nèi)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yǎng)體系。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四、“仁”的獲得
如何獲得“仁”呢?首先,家庭教育至為重要。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弊鳛榧彝惱砘A的“孝”、“悌”,成為個人人格樹立的基礎,他也明確表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次,“仁”需要“禮”來維持它??鬃诱J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笨鬃又攸c探討了“孝”之禮,認為需要做到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才能算是盡孝,而且除了外在的要求以外,還需要“敬”,也就是一種真摯的情感,否則就會流于表象化,變成一種“偽善”。第三,需要學習、約束和反省??鬃诱J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毙枰晕壹s束和克制做到“克己復禮”、“約之以禮”?!白咏^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倍沤^此“絕四”,就需要做到“日三省乎吾身”,即常常反省自己。
無論如何,孔子都非常重視實踐中對“仁”的價值體認,而不是空洞地去思辨和教育,這有別于西方倫理學。首先,非常重視人格的示范意義,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此過程中,他對語言的紋飾功能是比較敏感的,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只有剛毅木訥才能“近仁”。主張“訥于言而敏于行”,強調(diào)“仁”的行為實踐層面而不是言語層面。其次,仁者胸中自有一股浩然的勇氣,是否勇武,也應該置放到“仁”這個人格價值之下,“勇”才能獲得正當性價值。因此,他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蓖瑫r,他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奔磁橙跄懬?、沒有正義感的人,也是經(jīng)不起“仁”這個道德價值的追問的。最后,孔子對其“仁”的學說,是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毅態(tài)度去實行的,要求做到“弘毅”,因為在求仁的修養(yǎng)之路上“任重而道遠”。
當然,通過行動實踐“仁”的價值體認,是需要條件的,這就是需要劃分“仁”這個價值位階與其他價值之間的關系。其中涉及“道”、“義”、“禮”、“君子”、“小人”、“勇”、“智”、“禮”等一套復雜的價值體系,同時涉及形而上的、心靈的、性格的、動機的、行為的等層面,并通過行為實踐的體認進行價值的內(nèi)化。
五、反思“仁”
總之,孔子并沒有從政治制度上來探討“仁”,而是從思想修養(yǎng)上來進行探討,體現(xiàn)出強烈的倫理主義色彩和個體化色彩。這一思考問題的理路成為中國幾千年政治思考的思路,始終從“人”的角度探討問題。因此,中國的政治思考始終逃不出“人治”的窠臼,難以超越“人”的層次來關注政治制度。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終認為“仁者無敵”,但事實如何?實踐已經(jīng)證明其某種程度的局限性,因為人性是復雜的。在倫理層面它具有普適的價值,但是在政治制度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民主和法制的制度框架下,它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文明價值。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李幼蒸.請用“仁學”代替“儒學”——給儒學朋友的一封信[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