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傳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受學于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銳精史、漢,聰警博識,屬文富艷。初應州命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后察孝廉,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鄭伯邑、太尉趙彥信及漢中陳申伯、祝元靈、廣漢王文表皆以博學洽聞,作《巴蜀耆舊傳》。壽以為不足經(jīng)遠,乃并巴、漢撰為《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表呈其傳,武帝善之,再為著作郎。
吳平后,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志》,又著《古國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書監(jiān)荀勖、令張華深愛之,以班固、史遷不足方也。出為平陽侯相。華又表令次定《諸葛亮故事集》為二十四篇,時壽良亦集,故頗不同。復入為著作郎。鎮(zhèn)南將軍杜預表為散騎侍郎,詔曰:“昨適用蜀人壽良具員,且可以為侍御史?!鄙稀豆偎菊摗菲咂?,依據(jù)典故,議所因革。又上《釋諱》《廣國論》。華表令兼中書郎,而壽《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處內(nèi),表為長廣太守。母遺言令葬洛陽,壽遵其志。又坐不以母歸葬見譏。數(shù)歲,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轉(zhuǎn)徙后,再兼散騎常侍。
惠帝謂司空張華曰:“壽才宜真,不足久兼也。”華表欲登九卿,會受誅,忠賢排擯,壽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當時冤之。
兄子符,字長信,亦有文才,繼壽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蒞,字叔度,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辟掾,卒洛下。蒞從弟階,字達芝,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皆辭章粲麗,馳名當世。凡壽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蒞、階各數(shù)十篇。二州及華夏文士多為作傳,大較如此。
時梓潼李驤叔龍亦雋逸器,知名當世,舉秀才,尚書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辭不就,意在州里,除廣漢太守。初與壽齊望,又相昵友,后與壽攜隙,還相誣攻,有識以是短之。
(選自《華陽國志》,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壽從小從學于譙周,對《尚書》《三傳》《史記》《漢書》頗有研究,文采華麗。
B.陳壽作《益部耆舊傳》,散騎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獻此書,皇上認為他做得很好,讓文立擔任著作郎。
C.陳壽所寫的《魏志》不合荀勖的心意,荀勖不想讓他入朝為官,向皇上奏請讓陳壽出京擔任長廣太守。
D.陳壽的侄子符、蒞及階皆很有才華,且辭采華美,享譽當世,梁、益二州以及中原的文士們紛紛為叔侄四人作傳。
2.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xiàn)陳壽“博識”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孟子見齊宣王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蓖踉唬骸拔岷我宰R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日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因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p>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齊人將取燕,諸侯謀救之。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以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①始?!蚕滦胖瑬|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后來其蘇?!裱嗯捌涿?。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p>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注]①葛:遠古時期的部落名。②旄倪:指被俘虜?shù)睦先撕陀變骸?/p>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xiàn)孟子“民本”思想的一項是( )
①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②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④以七十里為政于天下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⑥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認為一國之君要辨識沒有才干的臣子并罷免他們,不能僅僅聽身邊之人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傾聽百姓的聲音。
B.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表明孟子主張施行仁政,以民為本。國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敵人。
C.戰(zhàn)爭勝利后,齊宣王想吞并燕國的土地,孟子認為需要看燕國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國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兼并。
D.《尚書》記載,商湯最先征伐葛的時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但后來卻因不公平造成了怨聲載道的局面。
草 橋
□劉 侗
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方十里,皆泉也。會橋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達于潞。故李唐萬福寺,寺廢而橋存,泉不減而荇荷盛。天啟間,建碧霞元君廟其北。當四月,游人集醵[注]且博,旬日乃罷。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yè)。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春老而牡丹,而芍藥,而孿枝。入夏,榴花外,皆草花?;▊湮迳呤窨⒗浰?、鳳仙,三色者雞冠,二色者玉簪,一色者十姊妹、烏斯菊、望江南。秋花,耐秋者紅白蓼,不耐秋者木槿、金錢。耐秋不耐霜者,秋海棠。木樨,南種也,最少;菊,北種也,最繁。種菊之法,自春徂夏,辛苦過農(nóng)事。菊善病,菊虎類多于螟螣賊蟊,圃人廢晨昏者半歲,而終歲衣食焉。凡花,無根莖花葉俱香者,夏荷秋菊也。凡花,歷三時者,長春也,紫薇也,夾竹桃也。香歷花開謝者,玫瑰也。非花而花之者,無花果也。草橋惟冬花,支盡三季之種,壞土窖藏之,蘊火坑烜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元旦,進椿芽黃瓜。所費一花幾半萬錢,一芽一瓜幾半千錢,其法自漢已有之。漢世大官園,冬種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然溫。菜得溫氣皆生。邵信臣為少府,謂物不時,不宜供奉,奏罷之。草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亭多于水頻圃中而元廉希憲之萬柳堂趙參謀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彌望間無址無基莫名其處。
(選自《帝京景物略》)
[注]醵(jù):湊錢喝酒。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會橋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達于潞。
譯文:
(2)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yè)。
譯文:
(3)所費一花幾半萬錢,一芽一瓜幾半千錢,其法自漢已有之。
譯文:
2.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草 橋 去 豐 臺 十 里 中 多 亭 館 亭 多 于 水 頻 圃 中 而 元 廉 希 憲 之 萬 柳 堂 趙 參 謀 之 匏 瓜 亭 栗 院 使 之 玩 芳 亭 要 在 彌 望 間 無 址 無 基 莫 名 其 處
蔡時鼎傳
蔡時鼎,字臺甫,漳浦人。歷知桐鄉(xiāng)、元城,為治清嚴。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①,時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狀。御史丁此呂以劾高啟愚被謫,時鼎論救,語侵楊巍、申時行。報聞。已,巡鹽兩淮。
還朝,會戚畹子弟有求舉不獲者,誣順天考官張一桂私其客馮詩、童維寧及編修史鈳子記純,又濫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詩、維寧荷枷,解一桂、鈳官。時行等為之解。帝益怒,奪鈳職,下詩、維寧吏。法司廷鞫無驗,忤旨被讓。卒枷二人一月,而調(diào)一桂南京。時鼎以事初糾發(fā)不由外廷,徑從中出,極言“宵人②蜚語直達御前,其漸不可長;且盡疑大臣言官有私,則是股肱耳目舉不可信,所信者誰也?”帝怒,手札諭閣臣治罪。會時行及王錫爵在告,許國、王家屏僅擬停俸,且請稍減詩、維寧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從,責時鼎疑君訕上,降極邊雜職。國、家屏復上言:“人君貴明不貴察。茍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于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愿停察訪以崇大體,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懌,手詔詰讓。是日,帝思時行,遣中使就第勞問。而國等既被責,具疏謝。時鼎竟謫馬邑典史,告歸。居二年,吏部擬序遷,不許。
十八年冬,復疏劾時行,言:“比年天災民困,紀綱紊斁,吏治混淆。陛下深居宮闕,臣民呼吁莫聞。然群工進言,猶蒙寬貸。乃輔臣時行則樹黨自堅,忌言益甚。不必明指其失,即意向稍左,亦輒中傷?;蝻@斥于當時,或徐退于后日。致天下諛佞成風,正氣消沮。方且內(nèi)托之乎雅量,外托之乎清明,此圣賢所以重似是之防,嚴亂德之戒也。夫營私之念重,則奉公之意必衰;巧詐之機熟,則忠誠之節(jié)必退。徒思邀福一身,不顧國禍,若而人者,尚可俾相天下哉!”因歷數(shù)其十失勸之省改疏留中尋進南京禮部郎中卒官貧不具含殮士大夫賻而治其喪。
(選自《明史》)
[注]①分守:明代時按察使、按察分司,又稱監(jiān)司。②宵人:小人,壞人。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法司廷鞫無驗,忤旨被讓。
譯文:
(2)或顯斥于當時,或徐退于后日。致天下諛佞成風,正氣消沮。
譯文:
(3)夫營私之念重,則奉公之意必衰;巧詐之機熟,則忠誠之節(jié)必退。
譯文:
2.“/”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因 歷 數(shù) 其 十 失 勸 之 省 改 疏 留 中 尋 進 南 京 禮 部 郎 中 卒 官 貧 不 具 含 殮 士 大 夫 賻 而 治 其 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