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烏孫古道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歐亞大陸腹地,東西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全長2500千米,南北平均寬250至350千米。天山總長度的3/4以上位于中國境內,橫亙新疆全境,跨越9個地州市。它是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新疆地理的獨特標志。2013年6月,新疆天山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天山在古代被稱作“白山”,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與中、西亞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條重要支線。唐玄奘在自己的著作中把世界分成東南西北四國,四國的中心就是天山。日本學者松田壽男認為:天山路通往亞洲的所有地方,古代亞洲具有代表性的勢力全都以天山路相聯(lián)系,并以此十字為中軸而進行活動。
由于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天然分界線,為了打通南北交通,千百年來,人們開辟了很多條南北穿越天山的道路,烏孫古道就是其中一條。烏孫古道北銜準噶爾盆地,南控塔里木綠洲,是貫通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也是歷史上這一地區(qū)的游牧民族極為重視的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二世紀前期,原本生活在甘肅河西走廊的烏孫人被迫西遷,進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卻因禍得福,發(fā)展成為當時西域三十六國中最大的國家。后來,天山之北的烏孫國與天山之南的龜茲國之間的交通要道就被統(tǒng)稱為烏孫古道。
所以烏孫古道其實不止一條。現(xiàn)在的217國道(獨庫公路)是原來走的人較多的一條。被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形容為“暴風奮發(fā),飛沙雨石,遇著喪沒,難以全生”的夏特古道是其中的一條。而我們這次要走的這條從瓊庫什臺牧業(yè)村出發(fā),經(jīng)阿克布拉克達坂,到達拜城縣的黑英山山口的包扎墩烏孫古道,是最艱險的一條。雖然這些古道幾千年來一直在當?shù)厝藗兊纳钪邪l(fā)揮著巨大作用,但卻很少為外人所知。2008年,新疆戶外運動界鼎鼎大名的安少華和他的西盟戶外運動團隊破除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了包扎墩烏孫古道的探路歷程,為中國戶外運動增加了一條極為經(jīng)典的徒步線路。
和親的西漢公主們
西漢時候,漢武帝抱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打算要徹底擊敗匈奴。于是在戰(zhàn)場上刀光鰣影的同時、,與烏孫結為兄弟,并下嫁公主實行和親。但是匈奴也有同樣的戰(zhàn)略,當時的單于也將女兒嫁給烏孫國王獵驕靡,被立為左夫人,漢朝的細君公主為右夫人。不幸的是烏孫國以左為大,所以細君公主受匈奴王妃的氣是難免的;更不幸的是這個嬌弱的江淮女子不但要適應異域生活,而且要適應這邊社會的特殊要求,在丈夫死后,又嫁給自己的孫子。我們不清楚她的真實感受,只曉得她寫了一首詩回去:
據(jù)說她不愿嫁給自己的孫子,曾經(jīng)向自己的娘家求助,漢武帝訓道:“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公主只得從命,她為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但作為一位女性,她的生活其實是很不幸的,在嫁入烏孫僅僅5年之后就郁郁而終。
接替細君公主擔任和親任務的解憂公主與她的侍者馮燎卻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漢子。解憂公主20歲嫁入烏孫,在此度過了50年的時光,先后嫁給三位國王,經(jīng)歷四個朝代。她憑借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無數(shù)大小風波,贏得了烏孫人民的尊敬,并且協(xié)助漢王室聯(lián)合烏孫重創(chuàng)匈奴。直到晚年,年逾古稀的解憂公主回到故鄉(xiāng),平靜地度過了生命中最后兩年時光。
隱藏在天山深處的美麗村莊
這次行程的起點是新疆伊犁州特克斯縣瓊庫什臺牧業(yè)村。我們經(jīng)伊寧到達特克斯縣城,在這里采購了各種食品,其中馕是首選。特克斯縣城號稱中國最大的八卦城,整個城區(qū)的道路和建筑都是按照八卦的布局進行設計的。可惜我們這次行程匆忙,沒有時間游覽了。
這里就是古代烏孫國的地界,當時生活在這里的烏孫人原本都是金發(fā)碧眼,是西方來的歐羅巴人種。他們在現(xiàn)今人們的眼中肯定都是大帥哥、大美女,但是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卻是“青眼赤須,狀似獼猴者”的丑八怪。不過經(jīng)過千百年的人口遷移與交融,人種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多數(shù)人的相貌已經(jīng)和漢族人無異了。這種情況,我在俄羅斯北奧塞梯也有發(fā)現(xiàn)。
午后,包車翻越大山,把我們送進喀拉達拉鄉(xiāng)的瓊庫什臺村。這時候我才知道這個四面環(huán)山、不為人所知的小村莊竟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個只有300多戶、1700多人的牧業(yè)村,有著仿佛歐洲鄉(xiāng)間的田園風光。這里幾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結構建筑,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成的,有的房子是將原木從中間一分為二,通過各種工藝搭建起來的。有的部分甚至連樹皮都沒有剝離,具有一種原始樸拙的美感。據(jù)村民介紹,因為房屋使用的松樹、杉樹的木質堅硬,經(jīng)久耐用;加之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建造不易,各家各戶對自己的房屋用心保護,所以村落中大量的民居保存得很完好,部分房屋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
瓊庫什臺村的居民基本都是哈薩克族,這里豐厚的歷史積淀和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形成了一個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圍。雖然現(xiàn)在村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受現(xiàn)代生活氣息的影Ⅱ向,但人們在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jié)日慶典等方面仍沿襲著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
在這里,我們雇用了村子里的哈薩克牧民馬可貝爾,請他用馬匹幫大家馱運一路所需的食品補給。其實對我個人來說,我更習慣的是自己背負全部用品包括食物和水走完全程。烏孫國自古就產(chǎn)良馬,在西漢時期,馬曾經(jīng)作為重要的貢品,被譽為“天馬”。不過我看到的馬可貝爾的馬卻沒有天馬的英姿,鬃毛糾結蓬亂,還沾著各種毛刺泥塊。我雖不是伯樂,也知道“馬不可貌相”的道理,但還是建議他給馬梳理梳理。他笑笑,不置可否。
烏孫天馬
古代的烏孫國位于天山雨水豐沛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水草豐美氣候溫寒,自古產(chǎn)良馬。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到烏孫,回程時,烏孫國王派遣使者攜帶禮品——數(shù)十匹馬一同前往中原。漢武帝得到烏孫馬。高興地賜名“天馬”。公元前104年,烏孫王向西漢王朝求婚,又呈送漢武帝千匹良駒,都是從當時的特克斯寒馬會中挑選出來的寶馬。馬至今都是烏孫人的后裔——哈薩克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烏孫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馬文化。然而,在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眾多民族中,只有烏孫人和其后代哈薩克人有熏食馬肉的習慣,他們認為馬肉有益于防止貧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人體免疫力。
哈薩克牧民的轉場生活
瓊庫什臺村的廣闊草場非常適合哈薩克族村民們從事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每年的4月至9月,這里水草豐美,氣候宜人,牧民們在此安居樂業(yè),甚至建造了木屋,仿佛過起了定居生活。然而到了10月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牧民就會趕著牛、羊、馬、駝,翻過包扎墩達坂,轉場至冬季草場——包扎墩大草原(也叫包扎墩“冬窩子”)。
轉場是新疆地區(qū)的牧民們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海拔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隱藏在天山中的各個草場,其適合放牧的時間并不相同,所以才有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的區(qū)分。牧民們一般是在每年10月或者11月來到冬季牧場,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再返回夏季牧場。所謂“逐水草而居”描述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西漢時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曾經(jīng)這樣來描述古代游牧民的居住飲食習俗。直到今天,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依然繼承了祖先的傳統(tǒng)。由于哈薩克族牧民在不同季節(jié)要在各個牧場之間不停地遷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氈房的搭建和拆卸都很容易,一般牧民用不了半天就能搭起一個氈房。當轉場的時候,牧民就會將整個氈房和全部生活用品一起放到牲畜背上,全家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
這個季節(jié),正是向冬季牧場轉場的時節(jié)。許多村民已經(jīng)收拾好行裝,整裝待發(fā)了。氈房和各種生活用品被綁在牛背上,家里的牧羊犬正在一旁靜靜守候。哈薩克牧羊犬是一個著名的品種。這種犬孤傲而和善,安靜但勇敢,幾千年來,忠實地保護著游牧民族及他們的羊群。時間到了,男人們騎著馬,趕著畜群,沿著小路前行。女人們也一樣騎馬,懷里甚至還帶著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這樣的場景實在令人震撼!
艱險而美麗的旅程
行走烏孫古道是一段非常艱險的旅程。這里的路況非常不好,忽而是懸崖上的小道,忽而是滿布碎石的斜坡,忽而是覆蓋著冰雪的山巔,走起來非常艱難。但是景色也非常美麗與多變,隨著海拔的變化,沿途景觀也在不斷變化,其中的美妙之處實在是語言所不能形容的。
最讓我開心的是親耳聽到了山上高亢洪亮的嗥叫聲,那是一群年富力強的狼,志滿意得,無所顧忌。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多的狼在那片屬于自己的領地上宣示自己的主權。我精神振奮,為之高興。但是,當天晚上隊友從牧民那里買來兩顆狼牙,這又令我非常沮喪。狼是烏孫民族的圖騰,是藏族同胞的山神,然而在這兩個民族居住的地區(qū),狼的經(jīng)濟價值被抬到6000至8000元。不知道以后我們的子孫是否還能聽到這樣的叫聲。
在路上,我們曾經(jīng)遇到各種各樣的動物尸骨,還有牛和馬的殘軀,那都是曾經(jīng)生機勃勃地生活在這片美麗土地上的精靈。曾幾何時,它們倒下了。生命是如此脆弱,終歸都要化為塵土。但生命又如此堅強,能面對那樣的風雪嚴寒。我們應該尊重這些自然精靈,符合自然法則的優(yōu)勝劣汰是值得尊敬的,但不要讓野生動物因為滿足人們的私欲而失去生命。真心勸告所有朋友: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請大家珍惜野生動物!
烏孫古道是一條非常美麗的線路,但是等我越過一個達坂,看到朝思暮想的天堂湖時候,稍稍地失望了!天空中微微的霧氣,使雪山?jīng)]有了動人心魄的倒影。失望之余,我倒頭在湖邊大石上睡了一覺(高海拔地區(qū)不要輕易入眠,否則就可能長睡不醒了,所以請勿模仿)。等大隊人員上山就熱鬧了,大家紛紛擺出各種造型,拍照留念。
令人擔憂的未來
這次古道穿越的行程歷時6天,其難度可以算作是戶外徒步的最高等級。雖然路途遙遠而艱險,但是沿途景色之壯美,令人驚嘆不已;牧民傳統(tǒng)生活的完美沿襲,也讓我十分感動。但是,目前戶外運動隊伍素質的參差不齊所帶來的巨大安全隱患,以及認識不足、服務不完善等原因所造成的相關活動對最后原始環(huán)境的巨大沖擊,都讓我感到憂心不已。
一是安全隱患。烏孫古道(包括夏特古道)的穿越難度較大,風和日麗的時候尚且需要十分注意,如果遇到一些極端天氣,就很容易釀成災難事故。尤其是很多新接觸戶外活動的人對自身完全沒有一個合理的評估,貿然進入這一區(qū)域是十分危險的。一次成功的穿越,必須要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人、選擇正確的線路才可能真正安全。否則,即使一兩次會僥幸成功,也遲早會讓自己或自己的隊友遭受不幸。
二是環(huán)保隱患。烏孫古道沿線水源充足,河水極其清澈,當?shù)匕傩蘸腕H友都在直接飲用,但是目前戶外活動中營地建設很不科學,一定會影響水質等而且外來人員喜歡一些野生動物用品,最終可能嚴重破壞天山已經(jīng)很脆弱的生物鏈。對此,我認為應該和當?shù)卣块T合作,向沿線牧民介紹相關知識理念,并與他們一同打造10至15個標準營地,收取一定費用,還應該聯(lián)手保護野生動物,這樣既保證牧民和驢友的長遠利益,又能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三是文明沖擊。烏孫古道沿線,是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區(qū),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習俗,大多數(shù)人連漢語都不懂。廣大驢友貿然闖入,很可能引起敵視,甚至武力沖突。對此,我覺得我們當?shù)氐膽敉饣顒咏M織應該與本地基層政府密切協(xié)作,深入了解和總結相關知識,并用網(wǎng)絡或印刷品等形式向廣大驢友傳播,使大家能夠和平愉快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