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許多深圳高三生在學校的最后一天,當同學們走上高考考場時,19歲的女生周莎莎卻要背起書包回家。她是深圳某職業(yè)技術學校的高三學生,是非深戶的“異地生”,因父親的社保交費年限比隨遷子女參加高職類高考的政策規(guī)定少了三個月,而無緣高考。(據6月5日《南方都市報》報道)
雖然高考的含金量在逐年降低,但是,高考畢竟是一場相對公平的選拔,我們應該保障每一個考生都有同臺競技的權力。然而周莎莎卻因為父親的社保還差三個月滿三年而無緣高考。父母的社保如何成了考生異地高考的攔路虎?
應該說,對于北京、上海、廣東等人口流入地區(qū),以“學籍、社保、固定住所”為衡量標準的異地高考門檻明顯要比其他地區(qū)高一些,這也并非不合理,畢竟這其間涉及的利益問題非常復雜。然而,社保證明不應作為隨遷子女升學考試資格認定的必要條件。
從理論上說,教育公平應該考慮的對象是接受教育的孩子,而不是孩子的家長,將異地高考前提條件聚集在家長身上,這會導致另一種形式的“拼爹”,且會加深社會各階層的矛盾。
從孩子的角度說,只要高考前接受的教育相同,就應該獲得同等的高考機會。在目前的現實下,通過對家長設置苛刻前提條件的異地高考,本質上并不會產生加強教育公平的效果,而只是將既得利益者的范圍稍稍放寬了一點,這與《教育法》“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yè)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的規(guī)定仍有很大的差距。
為了教育公平,我們應該集中精力解決教育的身份不公平的問題,它比關注準入條件更具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