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北京市對有關各項考試招生進行調(diào)整。其中語文將60分的作文分為一大一小兩道試題,全面考查學生寫作能力。(據(jù)《新京報》報道)
一個小小的“微寫作”,占據(jù)的分值也許不是太高,可是,當這種教育評價成為高考作文的重要內(nèi)容時,仍然釋放出了諸多積極意義。
其一,讓高考作文的單一評價、單一標準,向多元化、多樣化邁進,敦促更多學生必須將寫作發(fā)展轉向多元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應試性、呆板性的高考作文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而心靈寫作、自由寫作,有望得到越來越多的空間。
其二,因為是“微寫作”,信息含量少,文字少,想要讓表達空間更廣闊,更有震撼力,寫作者本人的文字水平、煉意、琢磨等功底,就顯得非常關鍵和重要,“微”,倒更能小中見大,考查出寫作者的真實水平。
其三,更是對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適應。發(fā)端于微博的“微寫作”,正在成為受人關注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文學名家、大批“草根寫手”都在借助這種信息工具,讓書寫心靈、話語權張揚,成為一種自覺的文化習慣。有人預言,微文學正在成長為一種全民文學樣式,所以,作文和語文教學,顯然不能不汲取這種文化營養(yǎng)。
聯(lián)想到當下的語文和作文教學,為了讓孩子考出高分,不少地方的作文教學已經(jīng)陷入了一種模式化、僵化的套路中。猜題目、備素材、看范文,準備在考試中默寫或者套用。比如很多語文教師很善于在“拼接”“套用”和“填空”中,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通過背范文、名言、故事等,或者是僵化的程序化、模式化的作文,讓學生照葫蘆畫瓢,提高所謂的考試分數(shù),出現(xiàn)了所謂的“高考體作文”:賭咒發(fā)誓體作文、空言泛語體、無病呻吟的小資美文體、故事拼湊體、龍頭鳳尾體、排山倒海體等??忌f,文章卻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因為違背了“心靈的寫作”的原則,對孩子的審美情趣以及自由抒懷,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誤導。
還有,語文教學因為太追求分數(shù),而對于鮮活的語言變遷和發(fā)展等不以為然,拒絕接納,不少地方的高考作文閱卷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網(wǎng)絡詞語,諸如“坑爹”“給力”“穿越”“傷不起”“hold住”“羨慕嫉妒恨”,少有耳聞和引用,沒有感受、體驗和借鑒,語文和寫作扔掉了最鮮活的文字寶庫——生活和社會。
德國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微寫作”雖然不能完全改變前文中的不良態(tài)勢,卻會對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帶來一種積極的價值引領,多讓作文教學回歸心靈和自由,多讓語文教學回歸社會和原生態(tài),多注重提高自己用心寫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