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深入,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合作已成為發(fā)展趨勢。公共服務購買是政府轉型、公共事業(yè)中一個方興未艾的領域。一方面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能為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提供經濟支持和活動空間,促進公共服務的質量以及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政府與社會的合作交流,是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途徑。
本期我們策劃關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專題筆談,旨在能引起政府及學界對這一新模式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從機制的創(chuàng)新、實踐的探索、立法的完善等諸多議題展開多視角的探討,從而為構建這一體系與機制,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摘要】近年來,上海通過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設立社會組織發(fā)展專項資金、加大政府購買力度等手段,不斷培育、扶持、發(fā)展社會組織,但同時,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還沒有形成制度性安排。為此,市社會建設研究會組織力量,開展相關研究。通過邀請市發(fā)改委、財政局、社團局等管理部門相關人員、部分樞紐型社會組織負責人、相關領域專家等召開專題研討會,深入相關社會組織實地考察搜集相關資料等方式,初步厘清了本市社會組織的基本狀況,總結了本市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經驗做法,并就新形勢下建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運行機制提出建議。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吳鐸教授指出,“政府購買服務”的過程,體現(xiàn)著政府、社會組織和服務對象三方面的關系。政府是服務產品的“購買者”,社會組織是服務產品的“生產者”,服務對象是服務產品“消費者”。為提升服務產品數(shù)量和質量,更有效地滿足服務消費者的需要,應明晰政府、民辦社會組織的責任,根據(jù)社會需求統(tǒng)籌規(guī)劃服務產品的生產,遵循服務市場運作的規(guī)則,健全購買活動的監(jiān)督體系,從而形成服務購買方、生產方、消費方的良性互動關系,不斷提高政府購買服務的效率和效益。
重慶市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陳永標教授指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其目的就是政府通過購買服務來提高服務社會的質量、推動社會公共服務的發(fā)展,能夠有效遏制不正之風。由于政府購買服務合同的相對人是企業(yè)、社會組織、行業(yè)協(xié)會等多主體,他們之間簽訂的購買服務合同具有一般合同沒有的特征和要求。如何規(guī)范購買服務合同的訂立、嚴格履行合同義務,依法公正解決購買服務合同糾紛,將有利于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使政府購買服務能夠得以順利進行。
【關鍵詞】 服務機制 政府購買 民辦社會組織 監(jiān)督體系 多主體 合同履行 糾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