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看“春晚”,聽到主持人說“吃餃子”時,坐在電視機(jī)前的我就一臉不解:過年一定要吃餃子嗎?
在我們那個地方,過年很少吃餃子,連吃團(tuán)圓飯都沒有選擇在晚上。
有人過早年。天蒙蒙亮,躺在被窩里就能聽到鞭炮聲陣陣響起。
大多數(shù)人選擇中午過年。準(zhǔn)備一大桌子菜,首先得要祭祖。把鯉魚、整只雄雞和一大塊臘肉擺在桌子正中央,菜上放大蒜,再點燃香燭和鞭炮。
過年啦!
當(dāng)然要跪拜祖先,幼時會虔誠地許下很多應(yīng)景的愿望:“考試成績好”、“壓歲錢多多”、“長高一點”……后來發(fā)現(xiàn),萬事還能靠自己,現(xiàn)在就只是磕三個響頭,不麻煩“先人”了。
正月初一一出門,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臉上都堆著笑容,互相說幾句吉祥話。
穿上新衣服,去親戚家拜年,年紀(jì)小還能拿到當(dāng)時看來面值不菲的紅包,藏在兜里,不管媽媽說什么也不想上繳。只想著買幾支煙花放一放,還有平常舍不得買的各種零食。
親戚可真多啊!爸爸媽媽那一輩姊妹多,聚在一起常常就是兩三桌。大人玩牌,小孩在一邊玩,玩累了看電視,看完了繼續(xù)玩。
白天還有社戲看。我們那里土話叫“人戲”,畫著舊時的妝穿著戲裝,來到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銅鑼一敲,戲就開演了。過年講究氣氛,一般都是喜慶的好玩的戲,唱上幾分鐘完了就去下一家。
有一次開學(xué)后,我還在路邊看到那個洗菜的大姐正是唱戲的女主角,便拉著同伴說,看,演“新娘子”的。大姐聽到我們在說她,回過頭看了我倆一眼。我有些失望,沒化妝的大姐不是那么漂亮。
耍龍可比唱戲要精彩多了。年輕的男人們駕著橙黃的龍身使出各樣繁雜的姿勢,看不著,坐在爸爸身上看。看不夠,看完一家繼續(xù)看另一家。有時村里沒有,聽說明天鎮(zhèn)上有耍龍,第二天都不用爸媽喊,早早地起床喊上小伙伴們一起看耍龍。
古話都說過了元宵才算是過完年。
對我們而言,過年是在爸媽不耐煩的催促下,翻開作業(yè)本發(fā)現(xiàn)里面都是一片空白時戛然而止的。
一年中氣氛最為溫馨和快樂的一段日子算是過去了。不舍、難忘,但幸好,還可以期待下一年的到來。
這是我對童年過年的大體印象了。
現(xiàn)在,過年的氣氛一天比一天淡,日日都一樣,餐餐都一樣。沒人會去勞心勞力唱“人戲”,耍龍的都作為民俗去大城市賺錢了。
我們玩著手機(jī),年就過了。不到初六,在外打工的人趕著人潮要出門上班了,留下一群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空蕩蕩的村落里晃來晃去。
不過我想這只是成長的代價,成人世界的快樂和孩童心中的快樂是不盡相同的。
現(xiàn)在每年回家過年,侄兒侄女一群繞在身邊,他們手握各種能玩游戲的手機(jī),有空就在外面扔出一枚煙花,眨巴著小眼睛問我:叔叔你過年送我什么呀?吃飯時還不忘少年老成地感嘆過年可真好玩!
既然無法阻止年齡的增長,那么快樂的心也要一直維持下去。哪怕匆匆一年,遇到太多是非困難,在過年時,我們都要忘記哀愁和憂傷。
冬天是白雪覆蓋的季節(jié),能把往事埋藏,也能將希望種下,畢竟再過一陣就是春天。
等到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看著一眼蔥綠,心里應(yīng)該憧憬的是未來的美好。
祝你新年快樂。
祝你永不忘記冬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