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應按照教學規(guī)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變傳統(tǒng)的“強制灌輸”為“啟發(fā)引導”,應用合適的方法才能講明道理教育學生。就中職教育如何加強學生經濟法制觀希望與同仁共探討。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特征教師轉變觀念踐行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
一、中職生心理特征
學校教育應按照教學規(guī)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才能教育學生;研究學生,才能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當代中職學生,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處于一個半幼稚半成熟階段。他們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變得非常強烈,關心時事,表現出很強的參與意識,特別是網絡的普及,使信息渠道更暢通,參與更方便。雖然認識能力迅速提高但仍然不夠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夠。剛從應試教育的中學過來,他們大多數沒有好的自覺的學習習慣,雖有熱情但不夠穩(wěn)定,克服困難的毅力不夠,長久導致“混”的思想嚴重,網上聊天、看電影、玩游戲成為主業(yè)。對他人的評價看得很重,常感情用事,意氣用事,容易激動和沖動,不計后果。社會種種事件表明,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甚至導致犯罪。如何幫助他們心理走向成熟,振作起來,使其納入正常的學習、生活軌道,這是全體中職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
二、教師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是根本
面對學生現狀,許多教師顯得束手無策,把責任推向社會。實踐證明,采取應試教育中一貫用的強制灌輸的方法,其結果往往不僅無效,更會適得其反。學生認為,你那套是假大空,枯燥無味,早已厭煩,繼續(xù)這樣做只能導致對抗、消沉,無心聽課,更談不上有意識的去改變。鑒于這種狀況,作為“教書育人”的每一位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在分析其心理特征的基礎上,按照教育特有的規(guī)律辦事,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重塑和強化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從而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三、經濟法律課踐行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
說服教育必然要擺事實講道理,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目標。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結合所代的課程談談我的感受。
(一)要有針對性
當代中職生有自己獨立的思維,認為自己已長大,成熟,其實閱歷淺,看問題很簡單,欠周全。有時還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有針對性的去解決。講道理必須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做到有的放失。因此,要求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并學會賞識學生,學生才能信任你。在經常與學生真誠談心中,注重觀察學生的傾向性問題的出現,從而把握其思想的脈搏。比如,我針對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但又對學習法律抱無所謂態(tài)度的思想狀況,第一堂課上就例舉了某廠長身為廠長,不懂法,雖為“公”偷稅,但最終入獄的實例,使一個活生生的法盲展現在學生的眼前。網絡的出現有些學生認為那是虛擬的,無拘無束。我以上海某女生網上發(fā)表言論,散布某企業(yè)食品的成分有毒的虛假信息,從而被該企業(yè)告上法庭,最終承擔了法律責任的教訓,對全體學生無不是一個深深的震撼,促使學生自覺提高法律觀念。
(二)要有真實性。
當代中職生,雖然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但網絡信息大量涌現可能會使信息中魚目混珠,特別是大量的負面信息事件使學生從過去學到的完全美好時代一下子掉入負面信息的灰暗時代,再結合聽到的身邊一些不公正或不透明事件的出現,導致其偏聽偏信。他們要求老師能實事求是的說明問題,而不要美化和掩蓋事實。否則對你就會缺乏信任感,對你的教育就會置之不理,認為是假大空。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要講真話,不要回避,把最真實的事情一面呈現出來,全面分析看待,學生相信了你這個人,才會相信你的話。比如我在講到“我國法制建設”這一問題時提到腐敗問題就不能回避,而要向學生講清腐敗問題是共性問題。在我國腐敗確實在少數黨員干部身上存在,但要清醒地看到主流是好的,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同時我又列舉了近年來大量的國家對大案要案的追查,打“老虎”、拍“蒼蠅”,特別舉到山西政界高層的大動驚。從而說明黨反腐敗的力度有多大,最終使學生更加堅信黨的領導,相信明天會更好。
(三)有感染性。
以學生為本,要求教師講究教學方法,能夠把學生帶動起來,使教學由外部的刺激轉為內部的需求。即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生成觀點,從而引導學生自覺踐行。這就要求教師教學設計要有趣,把直觀生動的事例引入課堂,設計新穎有引導力的問題,使學生一直處于迫切想探究結果之中。教學方法要多樣,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特別是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使問題更直觀、形象,更有說服力。教學語言或樸實簡練或風趣幽默或凝重,從而把教育寓于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比如講知識產權保護時,我以天津一家手風琴廠為例。開始大講該廠“鸚鵡”牌手風琴在國內暢銷狀況,隨后話鋒一轉引向進軍日本市場,當談到在日本被迫更名時,學生們都很愕然,迫切想了解內因。我順勢引入正題,問題獲得解答后每個同學都無不產生惋惜之情。乘勢我又引到中國產品“貼牌”問題,做外國名牌企業(yè)的“打工仔”。 引導學生分析利弊,探究原因,增強了學生創(chuàng)中國名牌意識,無形中民族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四)有時機性。
抓住時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時機的關鍵在于判斷準確,就是要抓住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時期,抓住學生思想的變化時期。這就要求教師平日密切關注學生思想變化,密切關注地區(qū)、國家、世界大事,把合適的最新熱點導入課堂,從而引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比如由這兩年最紅的“中國好聲音”我引到其贊助商“加多寶”,由其廣告引到與”王老吉”的大戰(zhàn),從而上升到商標權保護的問題。再如講授《破產法》在講清破產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性時,我結合本地區(qū)的企業(yè)現況,講到陽鋼的破產,不失時機引導學生,使他們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人擇業(yè)的風險和競爭的緊張程度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學習的熱忱和自立自強的決心。
總之,我堅信教書必須在“育人”上下工夫,心靈的教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一條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