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誕辰150周年及其中國行90周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實用主義研究叢書”,包括《杜威與美國民主》《閱讀杜威——為后現(xiàn)代做的闡釋》等8種圖書,孫有中、彭國翔、安樂哲為該叢書撰寫的總序有一個惹人注目的標題:杜威歸來。
日前,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開始推出《杜威全集》,似乎可視為“杜威歸來”這一說法最有力的注腳。該全集由設(shè)在南伊里諾大學的美國杜威研究中心組織全美研究杜威最著名的專家,經(jīng)30年(1961-1991)的努力編輯而成,喬·安·博伊斯頓(Jo Ann Boydston)任主編。全集分早、中、晚三期,共37卷,加上1卷索引,共38卷,一千余萬字。雖然今天國內(nèi)出版界對國外思想家著作的譯介是如此不遺余力,但這樣規(guī)模的中譯全集仍然是不多見的。
杜威“初來”中國要追溯到新文化運動時期,那時他受到國人熱烈歡迎;20世紀30年代以后他在中國逐漸“淡出”,并一度銷聲匿跡;70年代末以來的30余年間,是杜威重回中國一個過程,而《杜威全集》中文版的出版無疑是杜威與中國關(guān)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杜威對中國最大的影響是教育方面,像陶行知、蔣夢麟、張伯苓等教育家都曾深受他的影響。作為杜威的學生,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三大主張,都可以辨識出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子,他創(chuàng)辦的曉莊學??胺Q杜威1896年在芝加哥大學創(chuàng)辦的實驗學校的翻版。
另外,在華的兩年多時間里,杜威到過中國的十余個省份,就哲學、教育、社會、政治、倫理、邏輯、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做過上百次講演,與中國學界有過廣泛交流。除了胡適、蔣夢麟等人不時陪同外,孫中山曾專門就中國革命問題與杜威進行過交談,陳獨秀曾參與接待(杜威在廣州的演講就由陳獨秀擔任主持人),青年毛澤東也對杜威思想表示過贊賞。當時國內(nèi)報刊大量發(fā)表有關(guān)他的報道,刊載他的演講稿,直接促成了民眾中的杜威熱。